姜鋒
近年中歐關系整體上可以用三個“史無前例”來形容——關系密切程度“史無前例”,摩擦面之廣“史無前例”,彼此合作潛力之大同樣“史無前例”。
中歐關系密切程度史無前例。在經貿領域,2018年中歐貿易額達6822億美元,同比增長10.6%。歐盟已連續15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多年來也持續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2019年,中歐完成地理標志協定談判,進一步強化了貿易關系。在人員往來方面,民間交往日益密切,人員交流頻繁,雙向人員往來每年接近800萬人次,每周有600多個航班往返于中歐之間。政治上,自1998年以來,中歐領導人會晤已舉行20次,雙方各類經貿、科技、法律、人文對話機制數量眾多,成果豐碩。目前,中歐在加強全球治理、堅持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等問題上有著廣泛共識,對中歐關系的發展也有共同期待。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歐貿易往來逐年增加,中歐班列逐步發展壯大,聯通中國62個城市和歐洲15個國家的51個城市,鋪行線路達到68條,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做出巨大貢獻。按照這些基本面,中歐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合作伙伴。
中歐之間的摩擦面之廣史無前例。隨著中歐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加強,雙方摩擦也有所增多。“中國威脅論”在歐洲呈現上升態勢,歐方也不再把中國看成是單純的合作伙伴,而是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
歐洲錯誤地將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一帶一路”視為中國的“地緣政治行為”,擔心“一帶一路”倡議削弱歐洲在相關國家的影響力,影響他們的利益,甚至認為中東歐主權國家自愿加入的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機制是中國“試圖分裂歐洲的行為”。歐洲沒有看到中國幫助中東歐國家的發展實際上有利于歐洲的均衡發展和一體化進程推進。
從根源上看,歐洲還是習慣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揣摩中國,誤認為中國有“國強必霸”的野心。從制度到實踐,歐洲開始意識到,歐洲在資源調動和治理效能等方面比中國有所遜色,我所接觸的歐洲政治人物內心多少也有些羨慕中國制度的優勢。隨著人工智能以及5G時代的到來,歐洲還擔心中國在相關科技前沿領域全面超越歐洲,多年來過度依賴美國的歐洲在硬軟件方面的能力建設均較為滯后,傳統工業優勢不再突出,加上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歐洲人對自身經濟發展的前景不太樂觀。難民融入問題頻現、民粹主義盛行,讓保守的歐洲更加斤斤計較,自信不足。如當前德國媒體和智庫就有許多對中國進行妖魔化的報道和評論。反華的聲音也已從德國媒體蔓延到政界、學術界。個別政客甚至將涉華議題當作德國國內政治斗爭的工具。類似這種非理性的氛圍只會讓人失去判斷力,拖累中歐關系的健康發展。

2019年12月2日,歐洲電信網絡運營商協會(ETNO)在布魯塞爾舉辦行業大會。活動期間,華為將一輛“5G卡車”開到會場周邊,借此向歐洲民眾詮釋“5G改變社會”理念。
實際上,歐洲應該看到,在與世界的廣泛深入合作中,中國雖然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依舊面臨艱巨挑戰。由于基礎薄弱,人口眾多,減貧脫貧發展任務艱巨,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歐洲的1/4,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經濟、科技水平仍然無法和歐洲媲美。中國的領導人和社會無時不在秉持問題意識和憂患意識,思考如何克服所面臨的挑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要求執政黨不斷“自我革命”,而不僅僅是表面的自我批評。這就說明中國還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中國既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也沒有稱霸世界的實力,更沒有排他主義的動機。中國的發展需要歐洲,需要一個強大、穩定的歐洲。反過來,歐洲也需要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
中歐關系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史無前例。中歐之間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在美國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大背景下,中歐合作發展潛力之大史無前例。
在全球治理的制度合作方面,在世界秩序搖搖欲墜的時刻,中歐雙方都特別強調對多邊主義的堅守和對自由貿易體系的維護;在生態環保、氣候變化方面,中歐雙方都進行了實實在在的投入,沒有中歐合作,《巴黎協定》早就壽終正寢;在科技發展領域,中歐都反對技術霸凌,反對技術壟斷,中國在人工智能和5G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而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在工業化、智能化生產領域依然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中歐之間完全可以實現科技互補、資源共享;在經濟領域,雙方合作起點高,合作空間大,尤其是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也將進一步惠及歐洲;中國和歐洲都具有悠久的文明歷史,中歐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國和文化的歐洲相互尊重和欣賞。
中歐應該攜起手來,以更大的格局和更長遠的眼光,加強戰略互信,應對共同挑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穩定繁榮的歐洲,離不開與歐洲的密切交流與合作,歐洲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貢獻。中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因此都應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負責任的成員。目前,中國還存在一定的“歐洲知識赤字”,要加強對歐了解,懂得如何與歐洲交往。同樣歐洲也存在一定的“中國知識赤字”,歐洲需要超越民族狹隘,需要更多理智的對華聲音,需要更多真正了解中國的專業人士,更需要開放包容的心態。愚昧的反華,只會像回旋鏢一樣擊中自己。為了人類共同的和平和福祉,世界需要中歐加深理解和信任,共同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還世界一個可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