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兆榮
歐洲歷來是中國重視的合作伙伴。中國也一向支持歐洲一體化的努力,愿意看到一個穩定、團結、繁榮的歐洲。自1975年中國與歐共體建交以來,中歐關系的發展歷程雖然曲折、復雜,但總體上還是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過必須指出,合作共贏雖然是主流,但近年來中歐矛盾和摩擦的一面也明顯增多了。
中歐關系中負面因素日益凸顯。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歐關系中存在的負面因素日益凸顯。具體表現在:第一,歐洲一些媒體和政界人士頻頻散布“中國威脅論”,強調中國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科技領域,甚至在政治制度上越來越成為西方的競爭對手。事實上中國從來都主張中國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國的國情,不可復制,從來都沒說過要輸出“中國模式”。第二,歐方就中國“營商環境惡化”“投資領域不對等”和“強制外企合資和轉讓技術”等的指責之聲日益尖銳。歐盟和歐洲一些國家還以保護“國家安全”和防止先進技術外流為由制定保護主義措施,限制和阻止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事實上,中國一直致力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如中國在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提升到了第31名,而歐洲國家如德國對中國的投資也在持續擴大。第三,一些歐洲國家質疑中國—中東歐國家(17+1)合作。然而這一合作是中歐合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利于歐洲的均衡發展,因而得到了中東歐主權國家的支持。第四,一些歐洲媒體和政客散布歪曲抹黑“一帶一路”倡議的言論,如稱中國是出于地緣政治戰略意圖,要推行“中國式全球化”,又如稱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制造“債務陷阱”。而中國從一開始就強調“一帶一路”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第五,歐方一些媒體和政治勢力圍繞涉疆涉港等議題采取了消極的言行,歪曲事實真相,干涉了中國內政,損害了中國的利益,引起了中國的憤慨。
之所以在歐洲會出現上述負面現象,原因可以歸結到三個方面:首先,西方價值觀驅動外交政策的思維在作祟。一些歐洲的政治精英堅信西方的政治制度具有“普世價值”,并想以此“教化”或改變他們認定的“異質”國家。中國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一些歐洲政客在看到中國實現快速進步后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感和恐懼心理。第二,零和博弈的思維在作怪。一些歐洲政治精英不大認可“合作共贏”的理念,認為中國的發展進步就是歐洲的“下降”。這些歐洲政客沒有看到的是持續發展的中國給世界帶來的巨大機遇。第三,長期受制于美國因而缺乏獨立自主性。歐洲的政治精英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很深刻的親大西洋情結,在歐洲安全問題上高度依賴美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有一種與美國保持一致的慣性思維。
推動中歐互利合作的因素也在增多。面對歐方的一些消極表現,中國應該保持清醒頭腦,一方面要認識到由于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上的差異,中歐在一些問題上難免會出現分歧;另一方面,不應以偏概全地對中歐關系持悲觀態度,要認識到推動雙方互利合作的因素也在增多。首先,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單獨應對這些挑戰。中歐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有共同利益,比如都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都是經濟全球化的得益者、維護者和推動者;都反對單邊主義,主張基于規則的國際經貿合作;等等。第二,中歐經濟結構互補性較強,雙方各有優勢,存在強烈的合作需求,進行互利共贏合作的潛力、空間和動力不會枯竭。第三,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不會停止,中國市場對外向型經濟的歐洲不可或缺。第四,歐洲也并不是全都持反華態度,如經濟界主張同中國加強合作的聲音就占多數,隨著中歐交往的加強,要求客觀、公正看待中國的聲音會增多。第五,中歐之間沒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糾葛,也不存在直接的地緣政治沖突。

2018年11月開始的“黃馬甲”運動給法國帶來了巨大沖擊,成為當今歐洲所面臨多重危機的縮影。深陷危機的狀況也令歐洲變得斤斤計較、自信不足。
為推動中歐關系持續向好發展,有必要做到四點:一是正視并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各國不同的國情,嚴格遵守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不干涉內政、不強加于人的原則,這是國與國之間建立政治互信、彼此關系和諧發展的基本條件。二是切實尊重對方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尤其要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三是正確看待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的發展和強大是十四億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必然,也是人類進步的表現。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開放包容的對外方針,堅持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強必霸的“政治規律”不適用于中國。四是要進一步增進相互了解,深化政治互信,這是當前和今后落實中歐全面政治互信關系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