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仲平
長期以來,經貿問題一直是中國和歐盟發展雙邊關系的主要關注點,雙方在這個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彼此均獲益頗豐。歐盟委員會最新一份對華政策文件認為,中國的發展給歐洲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已經失衡。在競爭上升之時,中歐迫切需要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
歐洲正面臨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當口。回顧歷史,在1945年二戰結束之際,歐洲曾面臨重要的轉折點,當時歐洲由于備受戰爭之害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因而選擇了歐洲聯合的道路。1989年柏林墻倒塌是歐洲面臨的又一個歷史時刻,歐洲選擇了深入推進一體化,包括創建歐洲單一貨幣和歐盟東擴。在當前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歐洲又該如何應對正快速變遷的世界?可以看到,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等都強調要增強歐洲的力量、減弱對美國的依賴,讓歐洲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更加重要、更加獨立的角色。
與此同時,隨著自身國力的增強,中國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全球治理進程當中,“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近年來中歐均對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實施的一系列“退出”政策及其對國際多邊體系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感到擔憂。中歐在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開始邁出具有實際意義的步伐。
2018年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基本上反映了中法和中歐在積極維護國際治理多邊體系方面的共同立場。《聯合聲明》首先強調,中法將繼續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促進以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為基礎的多邊主義,攜手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
中歐雙方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可以聚焦三個領域:
第一,環境保護。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歐盟在國際上高舉的一面大旗。目前歐洲已有數百座城市宣布處于“氣候緊急狀態”,綠黨的支持率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中飆升,這些均表明歐洲民眾對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積極支持的態度。剛走馬上任的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已明確將氣候治理作為其未來五年最主要任務之一,并承諾歐盟于2050年率先在世界上實現“碳中和”。中國也已經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且在該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后,中歐明顯加大了國際戰略協調和合作的力度。事實上,在氣候問題上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已將中國視為核心合作伙伴。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中歐合作的一大亮點。
第二,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中國和歐盟分別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在過去15年歐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則多年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2018年中歐貿易總額達到6800多億美元。因而,推進WTO改革,而不是讓其陷入崩潰符合中歐雙方的共同利益。盡管歐盟對中國在所謂“對等性”方面有不少意見,但歐盟也支持國際多邊主義貿易體系,這就構成了與美國的重大不同。中歐雙方對WTO的訴求都是改革,因而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積極的談判,以確保WTO的延續。
第三,維護地區和全球和平穩定。近幾年,由于地區動蕩,大批難民從西亞和北非涌出,其形成的難民潮對歐洲形成了嚴重的沖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無疑有利于相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并最終有利于歐亞地區的穩定和安全。中國和歐洲完全可以成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合作伙伴。2019年3月馬克龍總統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論壇時表示,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大意義,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歐盟愿將歐亞互聯互通戰略與“一帶一路”深度對接,開展創新性合作。

2019年9月2日,歐盟《建立繁榮、現代、具有競爭力和氣候中性的經濟長期發展戰略愿景報告》中譯本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但在這一領域,目前還存在很多障礙,其中主要是歐方對中國存在著很多誤解,不信任中方。比如一些歐洲人認為中國想要取代美國成為一個新的霸權國家。中國事實上沒有這樣的意圖。對于現有的國際秩序中一些不合理的方面中國提出了改革的主張,但沒有說要推倒重來。取代美國充當新的霸權國家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個領域,中歐雙方還需要進行更加積極有效的溝通。中國推動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歐盟提出的“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均為各自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雙方應將各自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中國元素”與“歐洲元素”的融合,以達到互鑒互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