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2019年末,一則“荷蘭官方給自己國名正名”的消息在中國國內傳播,大意是說荷蘭政府認為目前在國際上通用的英文國名比較混亂,最終確定使用the Netherlands,“以后大家要把荷蘭改稱尼德蘭了”。
這是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報道,暴露了一些自媒體知識水平的局限性。事情現已塵埃落定,基本脈絡是:荷蘭的正式國名為“荷蘭王國”,荷語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語為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簡稱Netherlands,而Holland從來都是荷蘭的“昵稱”,并非正式稱謂。
那么,“荷蘭”為何擁有幾個英文指代?彼此又有何區別?這是需要弄清楚的。荷蘭歷史復雜,數個世紀以來幾度發生權力更迭和重構,其名稱也被多次修改,現代英語中被廣為人知的指代有Dutch、Holland和Netherlands三個。Netherlands字面意思為“低洼之地”,而荷蘭是聞名于世的“低于海平面的國家”(僅有一半國土海拔高于一米)。我們在中學地理課上都學到過,這個國家常年面臨海水倒灌威脅,所以填海造地、圍堤筑壩非常普遍。之所以the Netherlands是復數形式而不像England(英格蘭)或New Zealand(新西蘭)一樣用單數,除了因為大量河道將這片“低地”分割成一塊塊較小的土地之外,還有一個背景:該地區在中世紀經歷過漫長的政權支離破碎、自治省市眾多的階段。
Holland的叫法又是怎么來的?它其實是荷蘭的兩個省——西北部的北荷蘭省(Northern Holland)、中西部的南荷蘭省(Southern Holland)的名字。Netherlands和Holland的區別其實很簡單,前者指整個國家,后者則指代這兩個省。在荷蘭的12個省當中,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人口最為密集,且包括主要城市阿姆斯特丹(既是首都,也屬北荷蘭省)、鹿特丹、海牙。因此,Holland自然而然成了被世界人民廣泛接受的荷蘭代稱。盡管荷蘭名義上的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但其王宮、政府機關、各國駐荷蘭使館及國際法院等卻坐落在南荷蘭省省會海牙。
人們提到荷蘭時,另一個經常使用的英語詞匯是Dutch,這個詞實際是指荷蘭的主要族群荷蘭人,同時也指“荷蘭語”和“荷蘭文化”,而不能當國家稱謂使用。荷蘭絕大部分人口為日耳曼人后裔,Dutch一詞是由Deutsch(德意志)分化出來,最早來自拉丁語,本義為“部落的”或“人民的”。當代人外出聚餐經常采用的“AA制”(均攤付賬),其英文表述就是go Dutch,其由來可追溯到17世紀英國與荷蘭為爭奪海上貿易通道控制權而頻發戰爭,英國人對荷蘭人的輕蔑和敵視也給Dutch一詞蒙上了貶意,因此go Dutch有了錙銖必較、各掏腰包的含義。同樣衍生出來的短語還有“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一時之虛勇)。這樣的詞用多了,荷蘭人當然不會喜歡。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Holland一詞而非Netherlands長期以來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而且,荷蘭國家旅游會議促進局多年來也一直采用由郁金香圖案和Holland字樣組成的徽標。原因并不復雜:Holland一詞朗朗上口,帶給人輕松友好的感覺,自然而然就叫開了。當世界各地游客試圖了解這個因風車、郁金香、倫勃朗和梵高而聞名遐邇的國度時,第一步往往是在搜索引擎中鍵入Holland。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荷蘭政府決定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及第65屆歐洲歌唱大賽召開前“重塑”國家形象,強制要求其政府部門、外交代表機構、教育機構、公司企業等自2020年1月1日起只使用Netherlands指代本國,荷蘭國家旅游會議促進局也推出了帶有Netherlands字樣的新徽標。這一舉措也是為了緩解北南荷蘭兩省長期承受的“過度旅游”和“負面旅游(negative tourism,即過多游客造訪阿姆斯特丹“紅燈區”)問題,促使各國游客把目光更多投向荷蘭其他地區的風土人情。
The Netherlands的中文譯名依然是“荷蘭王國”。中國駐荷蘭大使館官網最近也發文指出,“荷蘭還是那個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