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柏 吳旭晗
摘 要:濟寧市作為煤炭資源成熟型城市,隨著城市的發展需要牢牢把握五大發展理念,主動作為,依靠資源和區位優勢,持之以恒地實施轉型發展,確保濟寧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關鍵詞:濟寧;發展;創新
一、堅持創新發展,強化科技創新
(一)以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適用技術,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業。堅持以煤炭、電力、化工等支柱傳統產業為重點,積極做好企業與新產品計劃、重點科研計劃、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國家、省科技項目的銜接,繼續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聯姻,提高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濟寧傳統產業向技術裝備創新、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發展,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以新理念加快區域創新平臺建設。著力構建區域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大力建設信息平臺與科技推介平臺,積極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實現共性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全社會參與”的創新模式,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切實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推動全民創業和全面創新。
(三)以新思維加強創業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和引進主導產業、新興產業所需的技術創新人才,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支撐的引進人才機制,在全社會培育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四)以新舉措扶持打造科技示范基地。引進和開發一批經濟效益高、增產潛力大、覆蓋面廣的農業、畜牧業、林業等新品種和新技術,扶持一批科技型農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示范基地,以此帶動更多的企業走創新發展的路子,使創新成為濟寧轉型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堅持協調發展,優化產業結構
(一)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濟寧市實現協調發展,就是要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著力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通過實施調結構、轉方式,逐步改變目前濟寧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例不協調的局面,使經濟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二)堅持新舊并舉,加快經濟轉型。加快經濟轉型,一方面要以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作為現實依托和有力支撐,在改造上狠下功夫,在提升上大做文章。要延伸放大煤電產業優勢,圍繞駐濟企業中長期發展計劃,著力研究推進地企聯合的重大問題;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和濟寧產業基礎相關的產業,把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和信息技術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植,搶占產業發展先機。
(三)推動服務業發展升級上檔。繁榮發展服務業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擴大社會就業的主渠道。充分發揮服務業協調機構的作用,按照“增加總量、優化結構、提升檔次、培植財源、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改造傳統服務業,積極穩妥地推進服務業的市場化改革,不斷提高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四)做強做優文化產業。濟寧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孔、孟、顏、曾等古代先哲的桑梓之地,儒家文化、水滸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久負盛名的文化名市。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旅游、市場、資本和科技融合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濟寧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一極。
三、堅持綠色發展,轉化新舊動能
(一)改造舊動能,激發新的活力。立足本地產業基礎調整鞏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進行“存量變革”,使舊動能轉化為可以繼續利用的高端動能。傳統產業經過改造升級,一樣可以從低端走向高端,催生出新業態、培育出新動能。對濟寧而言,傳統動能占比大,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新舊動能轉換不能只瞄準新動能,必須花大力氣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舊動能依然可以“為我所用”,激發出新的發展活力。
(二)培育新動能,形成新增長點。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經濟轉型,都不能單純依靠舊動能,滿足市場需要還需做好“增量崛起”的文章。濟寧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以及優良的創新創業環境,培育新動能能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引先進動能,優化動能結構。在“調”和“育”的基礎上,發揮濟寧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有選擇地引進外地先進動能,助力本地新舊動能轉換接續。在招商引資上,要會引、多引、善引,讓外地先進動能給我市經濟發展當“拐杖”,優化濟寧動能結構,是助力本地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的一條捷徑。
四、堅持開放發展,美化軟硬環境
(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加大老礦區和邊遠山區基礎設施投入和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引導和幫助老礦區和邊遠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樹立區域經濟一體化思想,打破大而全、小而全陳舊觀念,統籌礦區經濟、墾區經濟、林區經濟和縣(市)區經濟,形成以利益為紐帶、區域生產要素和資源重新配置、整合的聯動發展機制,進一步放大各種要素的整體效應,在共享、共融、共進中實現“共贏”,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二)依托自身優勢,發展新興替代產業。譬如,可利用濟寧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發展旅游業。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往往擁有獨具特色的廢棄工礦、舊設備和工業空置建筑等工業遺產資源,從而為發展接續產業——工業遺產旅游創造了基礎性條件。從工業遺產保護、旅游開發和區域經濟振興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工業遺址,將發現工業遺產資源獨具魅力和現實意義。
(三)努力營造優惠開放的營商環境。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深化權力下放意見,堅持“非禁即入”和“公平待遇”, 進一步激發基層發展活力,為經濟轉型發展營造寬松的政務環境。堅決打擊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保護公平競爭,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五、堅持共享發展,深化社會治理創新
(一)要實現社會治理理念從“一元治理”為主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轉變,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是黨深化對社會治理規律認識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規律認識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讓大眾的問題由大眾來解決。
(二)要實現社會治理功能定位從“維穩”到“維權”的轉變,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要堅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要求,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真正防止因為“維權”而產生的“維穩”問題,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善于運用法治方式把社會治理難題轉化為執法司法問題加以解決。
(三)要實現社會治理模式從“粗放”到“精細”的轉變,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傳統文化習慣于對事物進行模糊的歸納,嚴謹、理性、體系化的實證研究不夠。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實、推崇理性、強調精確、注重細節為主要特征的“數據文化”,把精細化、標準化、常態化理念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進步,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只有不斷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創新治理理念、治理方式,不斷提高治理、服務能力,才能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盼的問題解決好,從而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簡介:
張慶柏(1973—05),男,漢,山東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現就職于山東省中共鄒城市委黨校,常年從事黨的基本理論、黨史黨建研究。
吳旭晗(1986—01),女,漢,山東金鄉人,鄒城市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黨建、經濟,南昌大學研究生,現工作單位為中共鄒城市委黨校。
(山東省中共鄒城市委黨校 ?山東 ?濟寧 ?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