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敏



摘 要: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輿情研判工作。對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調查及匯集,為輿情研判和處置提供依據;構建輿情研判、處置、跟蹤反饋機制,構建輿情引導新機制,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撐。
關鍵詞:輿情;研判;處置
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并按甲類進行管理[1]。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隨著疫情的蔓延,這場舉國上下守望相助的疫情防控之戰,對于正值假期的大學生來說,是以無字之書為教材的一堂鮮活的、深刻的、現實的人生大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學生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體活動,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抗擊信管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2020年4月9日以后,全國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以后為“后疫情是時代”[2]。
新型冠狀病毒突發是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同時也是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考”。 時空隔阻,使得高校只有通過網絡對居家大學生進行思想者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同時涉及生命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道德教育、責任教育等等,引導廣大學生正確認識疫情,承擔防疫責任,履行防疫義務。傳播媒介是大學生輿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網絡狀態下的全媒體信息傳播利弊同時存在,用好了造福國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危害。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學生網絡輿情的焦點和重點,抓住話語引導權的機遇,引領學生構筑師生共“戰疫”的新境界、構建疫情防控教育新形態,增辟疫情防控環境育人新空間,拓展疫情防控教育生態功能圈,努力做好教育系統疫情防控的“大考之人”,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河北省內不同年級、不同市域的高校大學生對調查對象。
共發放問卷1305份,收回有效問卷1200份。
1.2 研究方法
1.2.1文獻研究法:疫情背景下,利用文獻研究法收集與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情傳播的特征與規律、政府輿論引導策略等相關的理論、期刊文件以及網絡主流媒體的報道,對收集的所有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整合,制定調查問卷、訪談提綱等。
1.2.2調查研究及案例分析法:通過調查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測驗法、個案研究法等宏觀上追蹤大學生輿情的來源、內容、傳播、發生與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微觀上追蹤大學生的思想、情緒、言行等,對大學生輿情工作現狀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輿情的焦點和重點問題進行細致論述,為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礎,為大學生網絡輿情研判和處置提供參考,以期提高輿情處置效率。
1.3 數據統計
運用EXCEL數據統計軟件,將問卷調查進行數據統計整合,為本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2結果與分析
2.1疫情背景下大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的調查研究
通過表2發現,在疫情初期,不同年級大學生輿情的焦點和重點問題主要集中在社會熱點事件,均占比70%以上。其中對疫情發展、疫情防控的關注度較高,食品安全、社會道德、等等熱點事件次之;娛樂話題、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切身利益相關及其他、時政熱點話題、校園文化及生活關于度依次遞減。這可能與學生居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體活動,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等有關。
通過表3發現,在后疫情時期,不同年級大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主要集中在校園文化及生活,其次為娛樂話題及社會熱點事件。此時,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各高校學生返校,并實行動態管理狀態,使得學生們的關注點有所轉移。
2.2疫情背景下大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對策的分析
2.2.1疫情背景下大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研判對策
全媒體時代下,大學生輿情具有表達的主觀性與“非理性”、傳播的迅捷性和“自由性”、影響的擴散性和“情感性”等特征[3]。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生活常態,同時也刺激了大學生輿情的突發性、不穩定性和多樣性。雙重背景下,及時、準確搜集大學生輿情信息,對焦點和重點問題進行整理、分析,對輿情發展態勢作出精準判斷,是全面做好大學生輿情引導工作的重點和關鍵點。
大學生輿情信息采集員在方法上采用調查、跟蹤法、文本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等,準確掌握大學生輿情的焦點和重點問題;在內容上剖析、過濾陳舊信息、重復信息等,篩選出有價值、可靠性高的輿情信息;在形式上以周、月、季、年為周期,對輿情態勢做出階段性、周期性、系統性的評估,并以此為基礎判斷輿情發展態勢,為科學處置輿情做出參考和指導,提升輿情處理的科學性、正確性和實效性。
2.2.2疫情背景下大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處置對策
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大學生輿情處置首先要以預防為主,及時關注學生的“熱點”和可能存在的“導火索”,努力消除各種誘發因素;一旦發生,快速出擊,積極應對,盡快“滅火”,盡力將輿情化解在萌芽狀態,防止事態蔓延;對處于輿情中的大學生,主要以引導為主,管理為輔助的教育策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化學生,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這一內在要求。
2.2.3疫情背景下大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跟蹤反饋對策
雖然輿情從孕育到擴散再到消減,是其發展的必然規律,但大學生輿情發展的消減階段,倘若沒有正確跟蹤反饋處置,則可能導致輿情長時間存在或引致另一輿情而產生“連環效應”。因此在輿情的后期階段,不僅要對輿情發展過程進行總結、反思,還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大學生成長規律、輿情的發展規律,將輿情真正化解[4]。
2.3 構建大學生輿情引導處置機制
2.3.1完善輿情研判預警機制
借助大數據輿情監控中心,創建日常信息收集和監測平臺,綜合輿情態勢信息,估算輿情威脅程度,劃分預警等級,構建常態化、多維度、全方位的網絡輿情監測機制。
2.3.2 落實輿情應急處置制度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結合實際,更新和完善絡輿情處置相關制度,使輿情處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制定《輿情處置預案》,將大多數以往慣常采用的“被動處理型”的應急模式變為“主動預測型”的應急模式。
2.3.3 建立大校園網絡輿情應急管理格局
大學生輿情危機的發生,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棘手問題,絕不能僅僅將之視為是某一部門的職責。輿情的處理,需要統籌協調校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各教學院系領導,班主任,輔導員等部門聯動、協同合作。只有樹立大校園協同參與的應急管理意識,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輿情處置的能力。
2.3.4 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預防和處置大學生輿情危機不僅要關注引起輿情的各種誘因,更要注重解決誘因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才能做到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首先要利用好課程思政及思政課程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全面做好立德樹人的工作;再者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和心理健康教學,加強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同時,還要加強加強同輩群體教育,建立學生自我管理機制。從思想深處鑄魂育人,有效防范和制止輿情危機事件的發生。
3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疫情的突發,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諸多機遇與挑戰,只有準確把握大學生輿情的焦點和重點問題,才能找到引導和處置輿情危機的可行之策。通過輿情研判,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疾病預防控制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EB/OL].http://www.nhc.gov.cn/jkj/s7916/202001/44a3b8245e8049d2837a4f27529cd386.shtml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http://www.gov.cn/zhengce/2020-06/07/content_5517737.htm
[3]崔國紅.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策略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7):82-85.
[4]王世海. 自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與處置機制探析[J]. 職大學報,2020(01):80-84+44.
*基金項目:秦皇島市政研會課題組--秦皇島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輿情焦點和重點問題研究》(QHDZYKT-2020047)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