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柳香 李鯤
摘 要:我國當前已提出逐步建立個人破產制度,而作為個人破產中起到責任追究和威懾機制的失權制度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將從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應考量的社會因素入手,結合當前針對被執行人已取得良好成效的失權規定,為我國個人破產中失權制度的構建提出建議。
關鍵詞:個人破產;失權;失信被執行人
一、構建失權制度應考量的社會因素
(一)信貸消費快速發展
在2019年11月16日央行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中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919.16億元,比例相較上季度有所上漲。由此可以看到我國消費信貸的發展趨勢是貸款不斷增加,不良率也不斷提升。而個人破產制度推行后,消費者可以通過“破產”達到債務免除,部分不理智消費者可能盲目過度消費、提前消費,而最后導致償付不能,這使得消費者陷入過度負債和循環債務的困境中,影響日常生活;同時銀行將承擔被免除債務的損失,這樣的情形會導致銀行資金難以周轉,影響社會經濟的穩定。
(二)個人信用體系不完善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有信貸記錄人數5.3億,征信覆蓋率僅占總人口的38%,個人征信滲透率不足,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依未形成。與此同時,很多可以用于征信的數據分散在多個機構,導致出現嚴重的征信數據的“信息孤島”現象,難以有效地整合和使用,依然影響信貸風險的識別和應對。我國的信用系統沒有達到全面覆蓋社會的程度,其信息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依然受到約束。那么銀行就無法準確判斷借款人的自有資產、還款意愿等資信狀況。【1】在這樣情形下,各銀行都將提高個人信貸的門檻,并要求貸款消費者履行越來越復雜的貸款手續。這樣的操作勢必使消費信貸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而讓誠信的有貸款需求的人因為達不到門檻而需求到不到滿足。
(三)社會誠信缺失
自從放開個人信貸業務后,我國的個人信用危機越來越嚴重,銀行的壞賬死賬與日俱增。產品信用方面也是危機重重,毒奶粉、毒膠囊、毒酸奶等事件屢禁不絕,這些現象反映了部分國人道德信用的缺失。近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多部文件、建設失信懲戒機制,力圖解決我國 “執行難”問題,最后通過加大失信成本和形成道德壓力,才基本解決了執行難的問題。其背后也反映了我國社會的誠信體系缺失,同時也表明我國在失信方面的懲戒力度小,不足以有效遏制失信現象。【2】因此我國推行個人破產制度,在面臨社會誠信缺失的情況下,要加大破產成本,打消失信者有利可圖的僥幸心理。
二、構建失權制度與我國現有針對被執行人的失權規定
(一)企業破產法失權規定
我國《企業破產法》的設立是為規范企業破產程序,公平清理債權債務,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其制度中有涉及針對“準破產人”的失權規定,但大部分都體現在對資格的限制。比如擔任因經營不善破產清算的公司的董事,并對該公司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不得擔任商業銀行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企業破產法的多年實施給個人破產打下了良好基礎,個人破產法可以移植其實體和程序上的規范,有利于實現我國破產制度的統一。
(二)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公示制度
我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公示制度的適用對象是指具備履行義務的能力卻逃避或者規避履行的被執行人。該制度適用對象與個人破產的破產人一樣,都具有履行債務的義務。其主要措施是通過將失信被執行人錄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并將該名單庫統一向社會公布,使其遭受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迫使其主動履行債務。其出臺后對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和促進誠信、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限制高消費制度
限制高消費制度是我國聯合信用懲戒機制的制度之一。該制度是通過對被執行人采取不得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等限制消費措施,來充分保障債權人合法權益,維護執行權威和司法公信力,依法打擊和懲處規避執行、逃避執行、抗拒執行行為。該規定為我國進一步加大執行力度,推動社會信用機制建設,以及最大限度保護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個人破產制度借鑒。
三、構建我國個人破產中失權制度的建議
(一)結合我國企業破產法失權規定并完善
首先,對我國個人破產失權制度的內容可以采納我國對“準破產人”的失權規定。比如在商業銀行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資格方面對其進行限制。但我國對“準破產人”的失權限制氛圍是比較狹窄的,考慮到破產對象是企業董事、經理本人,因為他們的經營不善導致企業破產,對其進行上述資格的限制,是避免他們再次陷入破產現象,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與對比國外的個人破產失權制度規定來看,我國只對經營型職業進行了資格限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應該還需再增設以下兩類職業。
公務型職業,包括公務員、法官、檢察官、陪審員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限制這部分職業主要是因為這些人員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司法等權利。在公眾心中是需要具有道德高尚、誠實負責等職業操守。如果破產人可以擔任這些職業,會給公眾營造不良信息,難以構建誠信社會體制。
信譽類職業,包括律師、會計師、公證員、仲裁員、信托人、經紀人、破產管理人等,這些依靠當事人聲譽、品行、威望的信任而存在。比如律師如果沒有良好的信譽,就難以保證律師在代理過程中,依法辦事,以法律為依據從事代理事務。
這種分類并非絕對,之間可能還存在交叉,比如存在信譽型和經營型職業的重合。但對于職業資格限制的范圍,要堅持以保護公眾利益為宗旨,避免盲目擴大,過多侵犯個人權利的現象。所以在作出相關規定時,一定要綜合各種職業的要求和特點、以及與社會的關聯度,對公眾利益的影響程度等方面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定。【3】
(二)變通結合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公示制度
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公示制度主要針對的是具有嚴重失信行為的被執行人,如果將破產人也適用該制度,那么在外觀上會給他人營造一種錯像“破產等于嚴重失信”,這違背我們制定個人破產制度的初衷。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如此嚴苛,因為其宣傳范圍十分廣泛,不僅僅是在相關的查詢網站公示,甚至在報紙、廣播、網絡等多個平臺上予以公布,讓社會上的人群大機率獲知,造成其信用危機,導致其在社會上寸步難行。失信被執行人被實施該制度,是由于他們失信在前,理應受到應有的懲戒。而對于破產人而言,他們大部分都是因為投資失敗、天災人禍等客觀原因而造就破產,主觀上并沒有惡意去侵占他人的財產,所以以失信被執行人公示名單制度限制他們,難免不公,甚至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再借鑒該制度前提下,我們要嚴格區分個人破產人與失信被執行人。
我們可以同樣采取在最高人民法院網提供專門的查詢網站,方便群眾隨時查詢,甄別交易對象,以免再有債權人陷入破產人無力償付債務的窘境下。同時將破產人的信息向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等通報,供相關單位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融資信貸、市場準入、資質認定等方面進行參考,人民法院應當將破產人信息向征信機構通報,并由征信機構在其征信系統中記錄。其破產信息應當只保留幾年,以幫助破產人重新投入社會。
(三)充分利用限制高消費制度
對破產人宣告破產后,同樣可以適用限制高消費制度,溫州中院的首例個人破產案件,法院對其頒布了行為限制令,限制令中規定在其信譽恢復之前不得有下列行為,其中就涵括《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第三條。
將限制高消費制度納入失權范圍內,可以監督破產人的財產,因為限制高消費制度的高消費的標準就是明顯超出維持自身及其所扶養家屬的基礎生活和人格尊嚴以及維持經營實體基本經營必需的消費行為。如果破產人以轉移藏匿財產的行為逃過了財產審查,從而被宣告破產,破產人是沒有多余的財產用以進行高消費,但他們如果有多次進行高消費行為,很可能表明他們存在隱瞞財產的行為,那么我們可以對其財產再進行一次神查,對破產人能起到一個很好的監督、督促效果。
其次可以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在被宣告破產后,破產人仍然實施超出基礎維持自身基本生活和經濟活動的最低水平的消費,而進行大量高消費的行為,那么后續對債權人的債務很可能得不到及時清償。因為后續的償還債務與收入成正比,如果能進行高消費,故意揮霍財產,那么將沒有財產償還債權人,機大損害了債權人利益。同時債務人被限制高消費,至少能在心理上給足債權人安全感,因為債務人在消費方面被限制,后期就可能留存財產用以歸還債務。
參考文獻:
[1]廖理.我國個人征信業發展現狀及思考[J].人民論壇,2019(20):78-79
[2] 徐晶;張新穎.新時代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探析[J].法制與社會,2020(24):122-123
[3]李秋君.破產失權制度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09.30
秦柳香 ,女,湖南衡陽人,漢族,2000年11月出生,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2017級法學本科專業學生 ,研究方向:商法
作者簡介:
秦柳香,女,湖南衡陽人,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學生;
李鯤,男,湖南岳陽人,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老師。
衡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公示制度與個人破產失權制度比較研究”(cxcy1940)
(衡陽師范學院法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