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鵬 趙云蕓


摘 要:打造海南成為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是我國深化改革,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部署,但是規劃建設自由貿易港完全是需要摸索,并無前例可循的。而香港作為世界最開放的世界自由港,加之二者同處亞洲,自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可以借鑒的地方。本文主要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按照自由發展程度和功能細分將香港劃分為不同的歷史形態,探究香港自由港演化經歷的主要過程,為下一步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提供初步的可取經驗和理論。
關鍵詞:香港自由港;海南自貿區;轉口加工
Abstract :Building Hainan to become a free trade po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for our country to deepen reform and realiz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ong Kong, the world's most open free port, and the two in Asia, there are naturally many places to learn from. This paper divides Hong Kong into different historical form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fre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subdivision, explores the main process of Hong Kong's free port evolution experience, and provides preliminary desirable experience for the next construction of Hainan free trade port.
Key words:Hong Kong Freeport Hainan Free Trade Zone Transit Processing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世界各地都在不斷創新自己的貿易模式,所以中國作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穩定的中堅力量,同樣一直在致力于尋找可以打破國際貿易之間的層層束縛,減少貿易成本和最大程度的規避經濟風險的舉措,更好的實現貿易的自由化。2018年4月13日下午,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決定建設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自由港作為目前世界貿易發展中最為自由化,開放程度最高的一種貿易發展模式,成為不同發展水平國家的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手段,自然是被國際各組織研究的主要對象。香港不僅作為世界著名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并且在自由港建設上更是達到了世界的先進水平,自由的港區制度保障了香港資金、人和貨物的自由流動。
打造海南自貿區為下一步建設中國自由港打下基礎,不僅是中國深化改革的關鍵舉措,同時,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聯系,彰顯出中國的改革決心。從自貿區到自由港,海南勢必在自由港制度探索上擔負重要的使命和責任。而香港作為自由港制度上最為成功的例子之一,所以研究香港自由港的建設過程將為自貿區制度的建設方面提供更多的經驗借鑒,為維護世界經濟穩定的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
二、自由港的概念界定
目前公認的自由港概念是在一個國家國境內劃定一個特定區域也就是“境內關外”,在該區域內的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任意的自由流動,并且最主要的是享受自由港較低的關稅水平,絕大部分貨物可以享受免稅進出該港口。而自由港的最早的概念則是出現在13世紀歐洲的馬賽港,后來隨著各個國家及組織對自由區擁有不同的認識,最經常被用到的就是“自由貿易區”“自由港”“出口加工區”等概念,而這些概念都是自由區的概念延伸和拓展。但是目前世界公認的開放程度最高、自由度最高的則是自由港,例如世界著名的新加坡自由港、迪拜新科技自由港和香港的自由港區。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際貿易的發展更是到達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各個國家和組織紛紛模仿自由港的建設模式,學習其中的自由制度來打造屬于自己的“自由港”,然而大量模仿者的都統統將自己的區域稱之為自由區,這也導致了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自由區的形式,目前世界上的自由港區已經達到了130多個,自由港的概念也逐漸消失了當初最明顯的界限。隨著國際著名自由港的不斷升級改造,自由港的概念已經不再單單局限于某一港口吞吐量的變化和功能上的定位,而是指向港區空間內所有元素均可實現任意的組合、拆分和流通,幾乎為零的阻力,發揮最大的貿易自由化。
三、世界自由港的演變過程
自由港既然作為目前世界自由區中發展程度最為突出一個階段,廣受國內外學者研究討論。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UNCTAD)曾于1992年就港口演變提出了“港口代際劃分”理論(UNCTAD,1992) ,以港口功能為標準先后將現代港口分四代,對港口的發展階段進行了代際劃分和展望,在港口發展及港口功能角色演化方面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其中第一代港口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發揮貨物的集散轉運功能,同時進行簡單的貨物加工裝配環節,但是港區仍舊以轉運轉口為主營業務。二代港口與一代港口最明顯的區別除了活動區域向港內外延伸,出現了獨立的加工制造部門,由單一的轉口功能向出口加工制造貿易復合型功能的轉變,這一時期的自由區最為代表性的就是“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第三代的自由港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港區內部的加工制造產業逐漸向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發展,更加注重港區的綜合協同發展,最明顯的特征就漸漸往港-城一體化發展。第四代港口的以多個港口組合發展還正在形成之中。
以香港為例,目前實現了較好的港城聯動,正處于第三代自由港階段,港區功能與城市功能融合協同發展,已然從港口服務的被動提供者轉型成為了國際貿易生產要素配置的組織者、參與者。
按照港區代際劃分理論香港恰好就經歷了前兩代港口的發展,正處于第三代的自由港階段。下面就分別針對每一代港口的功能定位重新將香港命名劃分為三個階段,由自由度較低的以轉口集散功能定位的原始自由區階段到加工制造貿易一體化的自由貿易區階段過渡到自由度較高的綜合多功能自由港階段研究香港的自由港的演變過程。
四、香港自由港不同歷史時期演變進程
(一)轉口集散的原始自由區階段
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占領香港之后,于1841年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在經濟上主張自由貿易政策,在貨幣金融上宣布各國可以在香港港內自由兌換貨幣,并且明文規定任何人出洋軍不受各種限制,允許商船進出,這些政策的實施是促成早期原始香港貿易發展的重要原因。
鴉片戰爭之前香港本地以生產水平較為低的手工業和漁業為主,但是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毗鄰東亞和東南亞,地處海上交通要沖,這也是成為英國占領香港來拓展遠東商業利益的窗口。當時的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是西方殖民者向往的新世界,但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成為殖民者獲取利潤的阻礙,為了加快傾銷貨物的速度,殖民者源源不斷的將西方的香料等物資運往香港,然后再通過香港將貨物直接轉口銷往內陸和東南區其他地區。大量的貨物運往香港直接促使殖民期間的香港從傳統的漁業、農業和簡單的手工業轉向專門負責分銷通運的東方中轉站,開始修建較為基礎的港口基礎建設,發展港口轉口業務。極大的促進了香港的航運業的發展迅速成為西方貨物集散之地,轉口業務的收入也是占到了當時香港所有業務收入的70%-80%左右。
(二)加工制造主導的自由貿易區階段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中國的成立收到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圍追堵截,對中國實施的“禁運”政策更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香港的轉口貿易業務的收入。自1952年開始,為了減少轉口貿易收益急劇下降的狀況,香港開始逐漸增加本地產品的出口占比,政府積極實施發展鼓勵本地產品的出口政策。
為了應對世界形式的變化,香港開始迅速轉變產業結構,加大工業化的投資比例,工業制造企業的增加將大量從外國輸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初級產品進口香港,然后經過簡單的加工包裝再次輸出大陸和其他各地。香港面對禁運及時的調整出口策略,遏制了經濟下滑的趨勢,到 1959年 ,香港產品在出口貿易中占比重已上升到 69. 6% ,加工工業開始取代了轉口貿易的地位,并且香港的人均GDP收入由1960年的429.44美元上升到1978年的3923.94美元,人均GDP相比60年上升了913%之多,香港也是出現了長時間的經濟增長階段,具體如圖 1所示。
進入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入高速增長階段,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香港搭大陸改革開發給的順風車,在自由港制度建設上不斷完善。香港政府除了實行免稅和低稅率的制度外,還實施了表現最為突出的通關便利政策、貨幣匯兌政策和人才流動政策,而這三個特有的政策構成了香港持續繁榮的重要因素。
香港自由港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自身的航運自由,貿易通關上的“積極不干預”政策。香港本身處在亞洲通往歐洲和美洲的重要交通要沖,為了解決大多數貨物匯聚于此通關慢、檢查繁瑣的問題,一般商品進出香港無需報批,除少數手貿易管制的商品需進行事前申請并批準后才能進出外,一般商品的進出口無須報批。在通關手續上,香港的海關簡化了清關程序,進出貨物和船舶只需要在網上進行電子申報,并且采用電子提前預報貨物和電子鎖減少了海關的檢查次數。除此之外香港特區配額和貿易管制很少,沒有主動的進口配額,一系列的通關措施極大的解決了香港海關的效率和簡化了通關手續。
而在金融制度上,香港實施了自由的貨幣匯兌政策。二戰以后世界經濟處于相對封閉、保護主義再次盛行的時代,香港作為一個依靠世界貿易發現發展起來的港口自然也會受到世界的經濟蕭條影響,在外匯貨幣方面,香港在1973和1974年先后取消了外匯和黃金的管制,完全開放了外匯及黃金市場,外國資本和本地資金均可自由進出流動。在貨幣制度上,香港于1983年成功實行了聯系匯率制度,實行聯系匯率制度后,維護穩定的匯率成為香港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良好的貨幣運行機制也使香港成功的避免了亞洲貨幣貶值危機。
與此同時,在專業化人才引進方面,香港實行自由雇傭勞動制度,勞動力資源受市場供求關系決定,政府極少干預,勞動力的流動性很高。香港的無香港政府鼓勵一切來港投資勞務的自然人,不管是本地,還是外來的投資人,香港特區政府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通過實行自由的企業制度,香港企業發展迅速,生產環境優越的香港企業通過豐厚的勞務待遇,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高素質勞動力,例如持有香港特區的護照可以隨意出入歐盟等國家都是免簽證的,香港高度自由的人員流動政策彌補了香港本身人力資本較少的短板,國際化人才的流動加上香港強大的人才引進計劃和跨國公司的吸引,招募了世界各地的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開到香港,這也是造就了香港人力資源豐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綜合多功能自由港階段
香港經過前期的轉口加工階段和出口加工階段,不論是港區的貿易制度方面還是港內的金融環境方面都是不斷的完善和優化,尤其是香港經濟出現了第三個新的增長點,服務貿易的收入占據整的經濟的比例也不斷上漲,金融、旅游、商品零售和服務等行業紛紛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期,而這一根本的原動力就是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政策,香港也由此進入綜合多功能的新階段。
“積極不干預”政策極大的賦予各行業自由發展的自主權,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最大化的釋放市場紅利,促使新興產業的高速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香港加工制造也仍居占據主導地位,加工制造業的勞動力也是占到了整個行業的50%左右,但是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進入90年代,香港高端化技術、金融和服務第三行業的不斷興起,加工制造業勞動力的占比下降到了20%左右,進入21世紀就業人數更是下降到了10%。并且60-90年代香港的進出口零售、飲食、批發業和酒店行業增長最為迅速,由1961年占比的14.4%上升到2000年的45%。另外截止到2018年香港最為重要的四個支柱產業金融、旅游、貿易和專門服務的就業人數占比達到了46.3%,就業人數達到了179萬余人。(如表 1所示)
五、香港自由港發展總結與展望
(一)香港自由港經驗總結
香港能從一個土地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的一個貧瘠之地,最終成為東方明珠,離不開的雖然是獨一無二得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香港抓住了歷史發展得一個機遇,根據自身固有的條件和世界形式的變化、政治形勢的變化,巧妙得利用大陸市場這個跳板,順勢從一個各種日用產品都依賴于進口得小地方成為世界知名得最自由得世界性港口和金融城市,離不開得還有香港政府一貫執行“積極不干預”的市場理念在香港各行各業里面的深入貫徹,政府放手交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本身只負責監督和指導的作用,盡可能的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使市場經濟的內在功能充分、自由的發揮。
立足法律,除了政府的法律法規之外,香港各行各業的行業準則和商會也是約束香港市場穩定發展的定海神針,這也是香港能繼續保持今天的地位并逐步擴大其開放、自由的奧秘所在。
另外香港在三次的港區轉型方面,充分利用了外資和技術的外溢效應,不僅在某個出口或者進口競爭產業資產結構和產業增長結構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改善,并且由于技術的外溢效應出現了不同的產業集聚,提高了全社會閑置資源的利用,改善了資源配置結構,使得香港貿易環境的優化提升,隨之勞動力就業水平的提高,收入的不斷增加,最終帶來的是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
(二)自由港未來發展展望
未來香港將不斷強化世界貨物集散轉口和加工出口的角色,繼續利用世界金融交易市場和和世界性港口的優勢,逐步打造成為世界新型的信息集散控制中心,通過的大量的數據處理完成基礎的港區業務,著力服務于第三服務產業發展,加快港區產業的優勝劣汰,最大化的提高公共資源和其他資源的利用率,優化細分市場的產業結構,朝著高、精、尖產業轉型。
另一方面區域一體化在世界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區域性港口城市將不斷強強聯合,打造區域性港口信息交換平臺.香港作為東亞發展形式最快的港口城市之一,可以在打造區域港口來聯合體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組織區域自由區不同形態的合作,發揮進一步的港口帶頭效益。
六、香港經驗對我國自由貿易制度建設啟示
目前我國自由貿易制度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在一些試驗區上去的了一些不俗的成果,但是未來自由貿易制度建設仍舊存在著很多的不容小覷的矛盾和問題,例如經濟增速和經濟質量不相容的矛盾,產業結構和崗位不適配的問題等等,但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進。而對于香港成功的經驗切不可盲目的一把抓,而是要做到有所取舍,因地制宜、精準定位。下面就香港經驗對我國自由貿易制度建設總結了三個策略。
(一)轉變貿易管理和監管模式
對于中國正在開展和計劃建設自由港區的,要逐步實現兩個轉變,其一就是轉變政府主導的管理模式,交由企業主導,但是要想實現由政府到企業的轉變需要長時間的緩慢過程,而這一過渡階段可以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滲透實施;第二個就是貿易監管方式的轉變,香港自由港建設的經驗表明,只有不斷的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簡化監管通關手續,采取事前備案,事后監管的方式對海關監管區實現有效的運營。
(二)建立適配的營商和金融環境
香港能如此之快的進入第三代港區模式,離不開便利的營商和開放的金融環境。高度便利的營商環境可以為自貿區吸引各地的人才和資金流入;而金融市場的開放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可以為服務業以及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持續不斷的注入新鮮的活力。所以對于中國內地的試驗區來說,若想實現自貿區較快的發展,勢必先營造相匹配高度便利的營商環境,建立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放寬金融市場的管制,可以通過降低企業的注冊門檻,降低企業資金流轉效率、節約企業對外貿易的金融資本消耗。
(三)制定彈性的法律法規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市場經濟有序進行的前提,香港經濟得以順利進行也是得益于香港法律中的成文法。國內的各個地方的試驗區要根據中央法律規定總的指導方針下,分別針對各自的不同復雜多變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特別的法律細則,同時要保證法律法規制定過程中的修改彈性,與實際的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
參考文獻:
[1]梁建偉.香港的自由港政策及其借鑒意義[J].廣東經濟,2018(11):34-39.
[2]季祖強.香港自由港建設的主要特征、動力機制及鏡鑒啟示[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9(02):94-97.
[3] 陳曉倩.香港自由港實踐探索研究[J].財富時代,2019(08):142.
[4] 譚文岳.香港——世界最開放的自由港[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8(05):24-25.
[5] 周曉益.淺議香港的自由經濟政策[J].法制與社會,2007(06):358-359.
[6] 胡鳳喬. 世界自由港演化與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16.
[7] 周珊珊. 香港經驗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的啟示[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8.
[8] 青山.繁榮的香港——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靈活的自由企業制度[J].中國商貿,1996(16):44-45.
[9] 周漢民. 開放新高地 ?創造新奇跡[N]. 人民政協報,2020-07-02(003).
[10] 吳欣怡.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路徑探索——與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對比分析[J].對外經貿,2020(01):41-43.
[11] 文菲.香港早期的自由港政策[J].港澳經濟,1997(12):58.
作者簡介:
趙鵬鵬(1998-),男,河南周口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商務;趙云蕓(通訊作者)(1987-),女,湖北襄陽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武漢自由港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9G062。
(武漢商學院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 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