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鈺 趙晨曦 劉晶
摘 要: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高漲,文化養老作為滿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種方式被推廣開來。但是當前文化養老主要以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主,老年人只是文化養老服務的被動接受者,未能充分發揮老年群體自身的積極作用。從文化養老服務的政策制定、需求表達和服務供給環節出發,研究老年群體在文化養老中的角色轉換。
關鍵詞:文化養老;老年群體;角色轉換
一、 文獻綜述及問題的提出
“文化養老”是一種能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以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為前提,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擁有健康身心為基本內容,以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為目的的養老方式,具有廣泛性、群體性、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關于文化養老的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初就有學者開始探討,但是當時老年人的物質需求還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對文化養老的需求甚是不高,導致其多停留在理論方面。近年來,對文化養老的研究紛紛涌現,主要圍繞文化養老的主體和實現路徑展開。
從文化養老的主體來看,多數學者把文化養老主要是面向知識分子老人而不是全體老人。例如潘繼軍把文化養老視為提高退休干部的一種福利養老的新途徑,提倡建立長效機制全面推進離退休人員文化養老,并闡述建立文化養老長效機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提出把文化養老與離退休黨支部建設相結合,把文化養老與落實離退休人員“兩項待遇”相結合[1]。靳添屹和蔡志遠基于文化養老角度對60-70歲老人老年生活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對于這一年齡段的老人來說,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以物質保障為核心的養老方式,更希望的是能夠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中得到滿足,并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提出了建議[2]。低齡老年人確實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高,但身體康健的高齡老人也有該需求。王佳也研究過低齡老年人文化養老的實踐及問題,并提出了提升低齡老年人文化養老水平的對策[3]。而文化養老作為一種養老方式,要面向全體老年人,滿足全社會老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讓文化養老惠及每一位老人。
從文化養老的實現路徑來看,多以政府為主結合社會組織開展活動,例如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等。王萍分析過老年大學在文化養老中的優勢表現,如正確的導向優勢、豐富的教育優勢、平等的交流優勢、廣泛的輻射優勢和重要的穩定優勢,并提出發揮老年大學文化養老陣地作用的對策[4]。針對社區的活動中心和文化活動,鐘仁耀提出要依托社區,實現文化養老的新可及性。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以就近活動為切入點,探索在街道、社區設立文化養老點,逐步形成以區域老年大學或者地區文化活動室為中心、街道社區老年活動室為依托,居民小區活動室為基礎的三級文化活動網絡,滿足廣大老年人就近文化養老的現實需要[5]。關于多路徑合作,王佳分析了文化養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并從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和個人五個方面提出了提升文化養老水平的建議。
由上可見,關于文化養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尤其是把文化養老的主體拓寬到了全體老人,為之后的文化養老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現有研究也存在不足,多數學者關注到政府、社區、社會等對文化養老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老年人群體在文化養老中作為主動輸出者的重要作用,導致老年人對文化養老認識不足,難以發揮其積極作用。因此有必要發揮老年群體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豐富養老服務的供給,緩解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下文將在強調老年群體從消極角色向積極角色轉換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從政策制定、需求表達、服務供給三個環節論述老年群體角色轉換的具體內容。
二、 老年群體在文化養老中的角色轉換
老年群體在文化養老中的角色應該從消極轉向積極,從被動轉向主動。老年人進行角色轉換的必要性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角色轉換是激發老年人內生動力的重要基礎。老年人自身主動性被激發,就有了參與到文化養老的心理動力;第二,實現老年人在文化養老中的角色轉換,是補充文化養老服務資源的重要內容。只有豐富了文化養老資源,才能有效緩解其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第三,老年人角色的積極轉換是完善文化養老服務體系,提升文化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要條件。以下將從政策制定、需求表達、服務供給三個環節具體分析老年群體在文化養老中的角色轉換:
(一) 在政策制定環節,老年人可以從旁觀者轉換為參與者。
當前政府在文化養老中起著主導作用,通過宏觀調控,提供財政支持,制定相關政策,完善老齡教育體系,指引文化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在文化養老相關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老年人只是旁觀者,沒有參與權,而老年人作為利益表達者,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參與政策制定、提出建議與反饋十分必要。政府可以通過搭建建言獻策平臺,吸納有觀點、有思路的老年人組建“智囊團”和“顧問團”,老年人可以對政府政策或實踐進行反饋并提出建議,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老年人還可以對受到的服務進行評價與監督,以便政府及時靈活的調整政策。
(二) 在需求表達環節,老年人可以從沉默者轉換為表達者。
從文化養老服務的具體內容上看,服務內容和形式等主要由政府和社會組織說了算,實際上老年人沒有什么發言權,這會導致出現政府錢沒花在刀刃上,好心辦壞事的情況。所以要讓老年人表達他們的呼聲,政府和社會組織要積極調研,掌握群眾的呼聲,形成良性反饋機制,讓他們有發言的權利。根據老年群體不同的年齡層次、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生活背景、興趣愛好等,讓他們有選擇的空間。例如老年大學可以圍繞老年人關心關注的內容,設計制作多種形式的數字化老年課程,通過視頻教學、微信公眾平臺等形式,不斷增加學習的個性化和互動性,讓老年人有更多選擇[7];老年活動中心可以改變管理方式,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老年人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并可以對其設置與安排提出意見,相關工作者視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三) 在服務供給環節,老年人可以從接受者轉換為提供者。
老年人作為文化養老的主體,現階段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自主權非常低。具體表現在老年人在社區文化活動中是接受者而不是組織者,社區安排什么活動,老人就參與什么活動,很多活動并不是老人內心渴望的;在老年大學內,老人也是處于知識接受者的地位,只是作為學員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而不是老師。老年人可以轉化為服務的提供者,例如退休的老年知識分子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可以在老年大學擔任老師,或者在老年大學學有所成的學員也可以通過選拔、推薦擔任教師,繼續發揮余熱、貢獻力量。文化養老志愿服務也是老年人成為文化養老服務提供者的方式之一,政府和社區搭建志愿服務平臺,提供適合老年志愿者的工作崗位,例如低齡老人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為社區內的高齡老人提供送餐、清潔等照顧服務,滿足其回報社會、奉獻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潘繼軍.建立長效機制全面推進離退休人員“文化養老”[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1):61-63.
[2] 靳添屹,蔡志遠.基于文化養老角度對60-70歲老人老年生活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9(18):18-20.
[3] 王佳.“文化養老”—一種積極的養老方式探究[D].內蒙古大學,2017.
[4] 王萍.發揮老年大學文化養老陣地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4(04):54-55.
[5] 鐘仁耀.走進文化養老“新”時代[J].中國社會保障,2019(03):64-65.
[6] 安壯,董浩,孫守相.文化養老視角下老年大學的發展路徑研究——以T市老年大學為例[J].社科縱橫,2017,32(05):102-106.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