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方 白楊 韓東亮
步槍,作為現代戰場上步兵基本的武器裝備,結構形成、功能效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發展歷程跨越從有人為的作戰至今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抱著對這一探究竟的心,我將步槍的發展歷史研究總結如下。
一、發展原因
(一)火藥
從火藥開始說起,人們應該早就察覺到了火藥爆炸對人有傷害性,如果可以制作成一種武器。南宋陳規在1132年,就發明了一種簡單的竹管,一端封死,裝入火藥,在裝火藥的部位留一個小眼,引出引信,點燃后用敞開的一端燒傷敵人。后來有人被炸裂的竹筒所傷,發現這種爆裂的碎片殺傷力更大,便火藥前端放入了小鐵珠,創造了南宋壽春府造的突火槍,后來改用更為堅固的鐵管,成就了火門槍。
火藥的產生改變了當時長矛對長矛的戰爭形式,對現代步兵武器產生了影響。不僅在步槍產生過程中,后續發展中,步槍對發射藥的追求也從最初的黑火藥到后來追求高爆效能、無煙發射等,槍械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圍繞著火藥的發展。
(二)戰爭
歷史的進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每次槍械得到重大發展都是在戰爭時期。火藥傳入歐洲后,歐洲槍械發展迅速,比同時代的中國明清時期,先進了一個檔次,原因是歐洲本是眾多民族、國家組成的地區,各種戰爭頻頻爆發,有先進的武器才能在戰爭中占據優勢,所以各國都在改進;而同期的明清時期,中國也在發生戰爭,但中國發生戰爭的次數絕對是要小于同時期的歐洲的,所以對于先進武器的需求沒有這么大。所以說槍械的發展很大的因素是得益于戰爭。那個時代槍械是軍隊最先進的武器,所以如果能在質量、數量上壓制對手,就能在戰爭中取得優勢,槍械得到很快的發展。
(三)科技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改變了我們對戰爭形態的認識,從德萊賽前裝槍到后裝槍到史密斯威森發明改善閉氣的金屬彈殼,科技始終是戰爭模式發展的影子,無法分割。伴隨著戰爭的發展,軍隊對武器裝備要求越來越高,而作為基礎兵種的步兵必然也會有一支隨著發展的步槍,對于步槍就開始精心設計、創造,甚至于后來有性能、作用獨特的步槍出現。
二、發展過程
步槍起源于13世紀的管形火器,經歷了幾百年的漫長歲月。南宋初期,我國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到壽春府也制造了一種突火槍。14世紀初,元代制成了金屬火槍——火銃,又逐漸發展到鳥槍。1807年英國福賽斯發明了新的擊發點火裝置,用擊錘打擊含有雷汞的引爆藥,用其發出的火焰點燃室內的黑火藥,稱之為“火帽槍”。后來再經過各個國家、人員的改造,但都只到達前裝槍這一步,這就是前裝槍時代。
直到19世紀新技術革命,后裝槍逐漸發展取代了前裝槍。1840年法國機械設計師德雷澤設計了擊針式后裝槍,比以前槍戰斗射速快了4-5倍。二戰期間,德國人根據多變的戰術,首先提出降低步槍的威力,縮短步槍的有效射程,達到步、沖合一的理想要求,全面發展了突擊步槍的概念,并率先研制出7.92mm庫茲中間型短彈和相應的全自動步槍,并投入1942年蘇德戰場。二戰后前蘇聯軍隊裝備的7.62mm卡拉斯尼科夫AK-47就是很代表性的一種。后來,針對于槍型不一、彈種復雜所帶來的作戰、后勤和維修保養上的困難,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的將“武器系列化”和“彈藥通用化”,于是各槍族相繼問世,如前蘇聯7.62mmAKM槍族,美國的7.62mm M14槍族和我國的95槍族等。
20世紀50年代末,步槍開始向小口徑發展,以提高步槍機動性和持續作戰能力。60年代后期,步戰車等裝甲目標開始在戰場上馳騁,使步兵開始了反裝甲目標任務,基于這種情況,一批加裝槍榴彈和加掛榴彈發射器的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脫穎而出。70年代后期,德國、美國、奧地利等國家轉向了無殼彈步槍和先進戰斗步槍的研究。
三、未來構想
(一)口徑之爭
隨著防彈衣的使用以及裝甲步兵的發展,各個國家的步兵對于他們小口徑步槍彈藥越來越感到不滿,因為小口徑很難對敵人裝備防護裝備造成客觀的殺傷效果。
中大口徑步槍的論調就被提了出來。相比而言,中大口徑可以提供更加可觀的殺傷力,以及同時對槍身管以及結構的調整將會帶來更高的射擊精度和更遠的射程。報道稱,美國陸軍的承包服務司令部已經發布了一份關于針對6.8毫米口徑子彈、彈體部件、測試工具等設備感興趣的承包商建議書草案。甚至于在未來的模塊化研究之中有沒有可能讓士兵根據需要組裝自己需要的口徑的步槍也不可知,但這又對后勤保障以及對盟國的協同提出了新的考驗。
與此同時,會不會出現超過當前已有的12.7mm的以火力為主的步槍或者以彈片殺傷敵人的類似于槍榴彈的“炮彈型”子彈都是未知數。畢竟隨著當前材料技術的發展形勢,低后座發射技術、輕量化技術都是會對此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
(二)槍身結構
槍身結構的長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無槍托和身管的長度。有點秉承“一寸長一寸強”,也有的秉承“一寸短一寸巧”的設計理念。從統計數據來看,全球所有突擊步槍的設計都是有托為主,無托為輔。但現有的無托槍是為了保持身管長度要求的同時,取消了傳統槍托,換為機匣充當槍托,隨著各國機動兵力的增加,以及裝甲車、武裝直升機的配屬加強,需要在未來的作戰中加大機動性和便攜性。由此,無托槍就構成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化解有托槍的不易攜帶的局面。
但未來追求是如何,依我之見,與國家的國情密切相關。因為每個國家作戰戰場環境不同,對于步槍參數的影響不同,想追求一個固定的數據參數無異于給本來簡單的問題徒增負擔。
(三)未來技術
21世紀,現代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適應高技術戰爭、數字化戰場的需求,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在積極探索、制定新的輕武器發展目標。
在輕武器領域,系統化、電子化、智能化,以及新原理、新能源、非致命性等概念相繼被提出,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期望通過創新獲得對傳統輕武器質的突破。
一是發展理想單兵戰斗武器(OICW)。理想單兵戰斗武器(OICW)是美國于20世紀末首先提出的,該武器系統擬取代現行的自動步槍和槍掛式榴彈發射器,一旦列裝后,在射速、射程、威力和戰場適應能力方面將得到大幅度提高,成為單兵的核心武器。也有可能是伴隨著這一種武器,隨之產生的是頭盔、攜護一體的裝具等等單兵作戰系統,很大程度改變了單兵作戰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這套單兵系統已經不再是只滿足于槍這一概念,而是將槍炮的分界線模糊化,從而帶來更好的攜行效果和更大的殺傷能力,同時不舍棄單兵對裝甲目標的殺傷能力。
二是發展新概念武器。就是利用不同于傳統武器的工作原理和殺傷機制,以新思想、新技術、新能源作基礎的一類新型武器。例如:澳大利亞正在研制的“金屬風暴”。諸如此類的新概念武器雖然在實踐中會產生種種問題,但是這也是未來面殺傷武器的一種類型,也會給單兵作戰提供更加強大的后備支援能力,甚至于取代一些炮或者單兵火箭的存在也不是沒有可能。
三是研制非致命武器(即軟殺傷武器)。非致命武器與傳統武器的不同,它不再依靠火藥爆炸所產生、傳遞的能量來殺傷和破壞,而是利用新能源、新原理直接或間接達到作戰目的。在未來,不求像以前作戰那樣有血有肉的在物理空間內殲滅敵人,而是對敵人的心理造成威懾,保留人員,為戰后發展空間保存人力。如:低能激光步槍就利用激光的特性,發射無任何痕跡的光,造成人眼失明。
(陸軍步兵學院石家莊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