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若綺 金海霏 徐玉瑩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企業持續高速發展。而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員工“過度勞動”現象卻一直存在并不斷惡化,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雖然勞動保障法律對于休息休假權的主體、內容以及權利救濟進行了規定,但通過對浙江省的實證分析,互聯網企業員工“過度勞動”的現狀仍不容樂觀:互聯網企業員工的工作負荷巨大,加班頻繁;互聯網企業價值導向單一,管理中忽視員工的實際需要;針對性的法律規制遭遇阻礙,實際維權困難重重。因此,本文從宏觀環境與國家、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企業的員工三個方面提出完善建議,以期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維護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以及有效的促進互聯網經濟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過度勞動;互聯網企業;休息休假。
2017年被稱為我國的“互聯網元年”,互聯網企業也如同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但由于復雜的經濟社會原因和互聯網企業本身的用工特點,互聯網企業的員工們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壓力,“996”甚至“007”模式都已成為其工作常態,而屢有發生的“過勞死”事件、數量越來越多的勞動爭議案件都證明了互聯網企業員工“過度勞動”的普遍性、嚴重性。如何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避免或減少因過度勞動引起的傷亡事故,給予勞動者更好的勞動保護,促進勞資兩利與相互關系的良好互動,是企業、政府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未來互聯網企業長遠發展、國家走自主創新之路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概念解析
1. 過度勞動的含義。“過度勞動”是指由于長期提供超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與強度的工作,而導致勞動者其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疲勞感增強甚至是生命的喪失。
“過度勞動”內涵豐富:從原因上看,包括勞動時間與勞動強度;從內容上看,包括時間-強度、過程和結果;從程度上看,包括重度過勞、中度過勞和輕度過勞;從后果上看,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精神的負面影響。
2. 互聯網企業的含義。“互聯網企業”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互聯網企業是指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利用網絡平臺提供服務并因此獲得收入的企業。狹義的互聯網企業是指在互聯網上注冊域名、建立網站,且利用互聯網進行各種商務活動的企業 。
二、我國勞動保障的法律規定
互聯網企業的過度勞動的保障機制就是整個互聯網企業發展平穩運營的核心內核,而我國,目前對休息休假權保障機制的相關法律規定包括以下各方面:
1.休息休假權主體的規定。休息休假權針對的主體通常為勞動者,“勞動者”在法律定義上具體是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并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但并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勞動者,要成為合法的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并取得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區別于“非法勞動者”,如偷渡者打工。勞動者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2.休息休假權內容的規定。據《勞動法》和《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國務院令第174號)等法律及政策,我國目前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這一標準工時制。有條件的企業應實行標準工時制。我國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有最高工作時間的要求,并將其作為基本勞動條件即”勞動基準”的底線價值,為法律所強制性規定:企業因工作性質和生產特點不能實行標準工時制,應保證勞動者每天工作不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3.休息休假權救濟方式的規定。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中,詳細規定了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未能保障可以獲得的救濟途徑。《勞動法》第44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高于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一)安排勞動者延長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三、浙江省互聯網企業員工“過度勞動”的現狀分析
1.互聯網企業員工的工作負荷巨大,加班頻繁
由于互聯網企業的用工特點,在工作形式上具有時間不間斷和生產不可替等特點,同時因為互聯網企業工作自帶的腦力勞動負荷巨大、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加班頻繁等特征,不僅造成過度擠壓勞動者日常時間、降低工作熱情程度,而且更甚者會降低勞動者身體素質健康,致使“過度勞動”而猝死于崗位之中的狀況頻發。
2019年10月軟通動力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年僅32歲的程序員何寶州因為長期加班過勞致死,2014年杭州阿里巴巴工作六年的孕婦因“過度勞動”而引發子宮大出血第二天搶救無效死亡。與傳統的體力勞動相比,其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更加難以界定。因此,互聯網企業中現存的行業專業性圈層壁壘高,企業員工生產力難以被替代等特點都是致使“過度勞動”現狀嚴重的成因。
2.互聯網企業價值導向單一,管理中忽視員工的實際需要
2019年,浙江互聯網著名企業家馬云發出“幸福是要奮斗出來的,996是福報”的諸類口號足以體現一些互聯網企業在管理中的價值導向。而實際上,近年來互聯網企業發展很快,但一些企業卻沒有建立起與之相應的擔責能力。尤其是隨著互聯網行業從前些年的高速發展期轉向發展調整期,部分互聯網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一旦面臨自身發展和員工訴求這道選擇題,常常會忽視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致使員工合法休息休假權被忽視擠壓。
2018年底浙江省總工會發表了《互聯網企業勞動用工情況調查》根據報告可知,浙江省勞動用工方面仍存在一些風險隱患。一是加班較普遍,超時工作多。受調員工中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及以下的占36.63%,8小時以上的占61.47%,每天工作11小時及以上的占1.53%,“被迫自愿”超時工作現象嚴重。由此可知互聯網企業普遍存在加班時間過長,過勞成因復雜多樣。
3.針對性的法律規制遭遇阻礙,實際維權困難重重
根據我國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相關要求,應保證勞動者每天工作不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但是,據2019年度統計報告可知,加班最嚴重的行業仍然發生在互聯網行業當中,在滴滴發布的《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中可知,類似于百度、360、京東、騰訊等互聯網獵頭公司其平均下班時間為晚上十點半,遠超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每日最長工作時間。
現實中,針對具有特殊性質的互聯網企業行業“過度勞動”的法律規制卻遭遇阻礙: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不到位以及弱勢;另一方面,普通勞動者缺乏對勞動保障相關知識的了解,或者即使打算維權卻因難以舉證而無法獲得法律支持,從而導致雖然對互聯網企業存在的“過度勞動”現象反對之聲雖一直存在,實際上的維權卻困難重重。
四、改善互聯網企業“過度勞動”的綜合措施
(一)宏觀環境與國家層面
1、進一步增強勞動保障監察
對于目前對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監察和保障的改善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第一,通過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勞動監察規定》的宣傳,擴大其知名度;第二,應當加強勞動保障部門的執法水平,進一步細化監察范圍,讓監察的結果更加準確及時;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保障反饋結果的有效性;第四提高用人單位違法成本。
2、合理引導健康管理產業發展
現如今,健康管理產業的范圍很廣,像心理咨詢、營養師、健身咨詢等職業都屬于健康管理,并且這些職業能夠為廣大存在過度勞動問題的勞動者緩解心理壓力,提供生理保健上的輔助。所以國家應該對健康管理產業進行正名宣傳,合理的引導健康管理產業發展,促進過度勞動的消除。
(二)互聯網企業層面
1、加強對員工的健康管理
企業可以加強對員工的健康管理,緩解員工的過度勞動的程度,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第一,強化企業辦公地的硬件設施,為企業增加健身場所和健康管理小站,能夠讓員工把瑣碎的時間利用起來進行體育鍛煉注重健康;第二,企業可以組織相關的健康管理活動如體育比賽、健康管理講座和員工體檢等活動,通過講座和一些列活動強調過度勞動的危害;第三,可以通過開設健康管理部門對存在過量勞動的員工進行跟蹤式的健康管理。
2、可以開展員工壓力管理和心理輔導
過度勞動患者在心理上往往會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這種危害有時比生理上的傷害更為嚴重。所以企業可以成立相關的心理咨詢部門,為這些工作壓力大,心里負擔的員工進行疏導;此外,企業也可以邀請一些心理咨詢師為工作壓力過大的員工開設相關講座,進行全面的心理輔導。
(三)互聯網企業員工層面
1、培養時間管理意識
第一,明確工作目標,在遇到任何工作時能夠準確的進行;第二,要善于做決定,在進行工作時不浪費不必浪費的時間;第三、做事不拖,應當學會給自己設置合理的工作時限,催促自己按時完成工作。
2、提升業務能力
在工作中,互聯網從業者可以多向那些有經驗有能力的前輩請教,學習相關工作技巧,以便能夠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生活中,互聯網從業者應當時刻瞄準行業的前沿科技,及時的了解新動態和新技術,為自身奠定強大的業務水平。只有保持不斷的學習,才能保證不被行業淘汰。
“過度勞動”不是奮斗的代名詞,它更多涉及法律與利益層面的問題。政府應當切實拿出能讓勞動者心甘情愿和企業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勞動者們需要的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奮斗精神,是對自己對家人對國家敬業盡責的奮斗精神,把這些割裂開來,奮斗精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參考文獻:
[1]劉蕓.“網絡+”時代傳統勞動關系的挑戰與應對[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專欄),2018,9(31):19-26.
[2]王海忠.品牌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7.
[3]張智勇,王玉潔.“過度勞動”形成機制的分析[J].中國勞動,2015(08):23.
[4]王丹.中國知識工作者過度勞動問題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7.
[5]葉歡.勞動基準法的基本范疇和體系定位[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0,34(01):51-59.
[6]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2017-2018年)[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8-4-25.
[7]李軍,淺析互聯網企業職工權益現狀及維權對策[J].中國工會財會,2015(11).
作者簡介:
趙若綺、金海霏、徐玉瑩,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法政學院2018級本科生。
指導教師:劉蕓,溫州大學甌江學院法政學院副教授,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項目支持: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暨新苗人才計劃項目《“智能化”時代,傳統勞動關系的挑戰及勞動法制的調整與應對》(2018R429044);溫州大學甌江學院實驗室開放計劃項目《勞動法社會焦點與前沿問題探究》(10004172004)。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 ? 浙江 ?溫州 ?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