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星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會計行業應用的深化,大量的基礎會計崗位面臨被削減的命運,也改變了會計工作形式和人才需求結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建設要想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變化、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就必須進行改革。本文先提出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沖擊,針對目前高校會計教育在教學方式、課程體系和師資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指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建設存在培養目標脫節、課程設置落后、師資水平不夠、實訓條件差的問題后,提出了高職會計專業轉型發展的策略,即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推進“1+X”證書、培養師資隊伍和改善實訓條件,以期能夠為“會計 +AI”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沖擊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是一門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技術科學。2017 年 5 月,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率先推出財務機器人,它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一天能做完 40 多個人的工作。其處理速度是人類員工最快速度的 15 倍以上,有接近 80% 的基于規則的流程可以被其代替。財務機器人是目前是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應用,以 RPA技術為主,能夠根據具體的業務流程和內容,模擬人工財務手工操作,可用于交易量大、重復性高、易于標準化的任務。目前財務機器人可以完成賬務處理、發票認證、發票查驗、銀行對賬、費用審核、發票開具、合并報表、收款核銷、賬期處理及報告等近 20 個任務。以報銷流程為例,以往的人工模式是“差旅人自己墊付或借款—系統填報—發票粘貼—領導審批—報銷專員檢查原始憑證—出納打款”,而財務機器人模式是“差旅人在系統上傳發票—財務機器人自動識別關鍵信息—出納打款”。這就等于省去了發票粘貼、領導審批、報銷專員檢查的人工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和降低了雇傭成本。當然,目前財務機器人的應用代替的是人工操作層面,未來會向咨詢、風險控制等方面深化。
在人工智能時代,大量基礎性的會計崗位會受到巨大沖擊。據 2014 年《經濟學人》的調查顯示,會計是未來 20 年很有可能被機器人奪走飯碗的職業之一。在人工智能時代,會計專業如何進行改革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專業人才,這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二、會計人工智能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1、高校會計教育方式和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于 2020 年 2 月 21 日公布去年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 年版)》中,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是新增熱門專業。而當前會計專業的課程尚未能結合人工智能的內容,同時,許多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基礎和公共課時較多,其次實踐類課程和理論課程比例不合理,目前高校會計專業大部分的課程均為理論課程,在教室以多媒體為媒介進行講授教學,而實踐課程,例如專業實訓、外出調研及企業認知實習等相對偏少,這導致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局限在理論階段,實踐能力弱,未能達到企業用人要求。
2、會計人工智能對學生知識和能力要求的變化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的數據顯示,2018 年金融服務行業 36% 的日常任務是由計算機運行算法執行完成的,到 2022 年,這一比例預計將上升到 61%,占比上升引發的就業問題主要體現在工作崗位的流失,特別是傳統的數據輸入文員和會計基層人員,而這將是高校應屆畢業生邁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專業設置和調整必須要落實。隨著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中發揮作用不斷增強,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充分為學生考慮人工智能的影響,應當使學生接受到傳統會計學科教學的同時結合人工智能的創新教育,但是,絕大多數高校的會計專業暫未將人工智能納入課程設置中,而是專注于教學入門級的助理會計就能執行的結構化工作任務,這些工作任務很可能在將來被人工智能替代。
3、缺少“以學生為中心”模式構建的學習生態系統
從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學校需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專業教學內容的固化模式轉變為由會計工作面臨的多種混合技能要求驅動的“以學生為中心”模式。傳統會計教學過程中,教師存在照本宣科、不求創新的情況,教學方法單一,即使是不同的課程,也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會計類課程多以分錄和計算為主,學習內容枯燥,而枯燥的部分恰恰是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內容。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職會計專業轉型發展的策略
1、修訂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財務人員轉型勢在必行。對于未就業的高職學生來講,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事財務咨詢方向,二是人工智能的應用開發維護。顯然,第一個方向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戰經驗,并不適合基礎較差的高職學生。相反,第二個方向應當成為培養目標。目前財務機器人只在大型企業應用,原因是成本高,需要由專業公司根據企業具體流程進行專門開發。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會使用財務機器人,這樣就需要大量的基礎設計和維護崗位的人員。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定位在把學生培養成“會計 +AI”的復合型基礎人才。另外,在傳統課程的設置上,更應當強調是理論和實操的結合,在學好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建議增設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如Python、數據庫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財務共享等選修課程。在課堂教學中穿插討論人工智能內容,引導學生面向未來積極思考,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與對于會計行業發展的意義。
2、大力推進“1+X”證書
據統計,有會計專業的本科院校是六百多所,有會計專業的高職或高等專科學校有千余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如何在崗位縮減的前提下,增加就業競爭力,這是亟須解決的問題。從目前來看,“1+X”證書是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最權威證書。2019 年 2 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計劃從 2019 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始“學歷證書+ 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2020 年 1 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第三批 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將財務共享列為第三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財務共享證書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在初級證書里,有一項是人工智能應用模板,包括智能識別、智能記賬、智能審核;在中級證書里,有一項是智能設計模塊,包括財務機器人需求整理、財務機器人原型設計、財務機器人開發溝通。學生通過考證,一方面可以獲得證書、提高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操作,使未來能夠很快適應就業崗位。
3、加強“雙能”師資隊伍建設
人工智能時代下,數據分析和 ML 在會計行業的未來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計算機專家通常缺乏會計知識,而在會計領域的專家卻缺乏計算機技術知識。高校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招募在這兩個領域都有專業知識的人才或加速培養現有師資力量。“人工智能 + 會計”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前提是具備這方面的教師隊伍,能夠進行跨學科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該領域教學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 ICAEW 建議會計專業人員與其他學科或其他組織機構加強合作,以支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目前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應用還停滯在 RPA 自動識別憑證、自動生成分錄和自動編制報表等方面,學術界對會計人工智能化的理論研究嚴重滯后,這個問題將引起會計專業教育的重大變革,必須加強“雙能”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會計人工智能研究步伐。
參考文獻:
[1]財務機器人對會計工作的影響及應對措施,范思琦、劉悅、曹敏,黑龍江科學,2020(1):23-24
[2]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會計工廠遭遇財務機器人,魏琴,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5):56-57
(湖北財稅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