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勤
摘 要:為探究可持續旅游對居民物質、公平、社區、情感和福祉等方面的影響,本文以“能力方法”為視角,關注個體的實際狀態和生活質量,揭示農村居民的現實困境,推動可持續旅游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旅游,能力方法,鄉村居民
環境署和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 (2005) 將可持續旅游定義為“充分考慮到旅游者、產業、環境和東道社區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需求的旅游業” 。在這一語境下,可持續性要求旅游活動側重改善當地社區的生活、維持和加強其生活保障系統、保護傳統文化和防止剝削。隨著這一理念的興起,"農家樂"、小鎮經濟等新的消費熱點出現,鄉村居民不可避免被裹挾其中。然而,在個人社會資本限制之下,旅游是否能夠真正惠及農民群體,提升其生活質量,需持清醒客觀的態度。
阿瑪蒂亞森提出“能力方法”的理論,顛覆了學界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他認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類可行能力”的擴展,換言之,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與個人能力密不可分 。這一思想突破了傳統經濟學的桎梏,強調了個人應享權利和機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被廣泛運用于分析可持續發展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在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訴求下,“能力方法”也得到了學界的關注,國內學者將其運于空間正義 、社區能力建設 等問題的研究上,但對于農民在旅游發展中可能存在的能力差距少有關注。
本文所聚焦的問題不在于可持續旅游產生的正向影響,而在于這一過程中鄉村居民可能遭受的能力剝奪以及選擇限制,反省可持續旅游的真正內涵。 “能力”指的是一個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體現個體選擇的多樣性與自由 。在可持續旅游的發展中,鄉村居民所面臨的能力困境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生計發展能力,公共參與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
1.生計發展能力
為了取得旅游規模效應,旅游開發用地往往依靠農田與宅基地的土地流轉,而這一變化打破了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于許多在地農民而言,無論經濟如何發展,農業生產始終是其主要的經濟來源。土地、湖面不僅是發展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必不可少生產資料,更是農民長久以來賴以生存的生活場所。隨著旅游用地的不斷擴展,村民擁有的生產資料一再減少,居住條件發生明顯變化,在這一情形下,與其說旅游參與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如稱其為一種被迫的生計選擇,這一現象顯然背離了能力方法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另一方面,農民的體能資本優勢只在農業生產領域發揮作用,在非農生產活動中處于完全劣勢 。因此,在現實情況下,旅游資本傾向于直接投入成規模、高效率的建設隊伍,而缺乏對村民進行長期培訓的耐心。大部分村民在旅游就業中,只能參與保潔、前臺等基礎性工作,而并未真正觸及旅游發展的資本運行過程,使得旅游也難以成為穩定的生計發展手段,形成了可持續旅游中的"孤島效應"。
2.公共參與能力
旅游資本與當地政府的介入,使社區參與和收益分配更加復雜。而這顯然并非村民所熟悉和擅長的領域,自身水平的限制加之信息壁壘的設置,使其難以順利參與旅游發展中的決策與分配。例如,旅游征地并不直接發生在旅游企業和農戶之間,而是借由村委會進行集體地權的處理,在這一過程中,村民極易產生排斥感,認為自身的公共參與能力受到剝奪。
而在部分由村民自主經營型的景區中,涉及到決策參與和利益分配事項更為復雜。社區內部的公共事務往往由少部分“社區精英”斷奪,出現旅游利益的精英俘獲現象 ,即使實際結果公正合理,村民受制于公共參與能力的薄弱,也傾向于認為過程不民主、決策不透明、分配不均勻。
3.社會交往能力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旅游經營能從整體上改善社區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從能力的角度看,村民的正常社會生活卻可能因為旅游發展而改變。由于原始資本、擁有資源稟賦、管理水平等因素,旅游收益在社區內部的個體間存在著巨大差異,農業生產長期維持的平均收入水平被打破,村民間貧富差距擴大。另一方面,弱服務、少資本、低層次的個體經營活動在旅游市場上難以與規模宏大、資金充足的旅游企業匹敵,當旅游投資涌入,作為個體經營戶的村民必然陷入持續發展的緊張心理。
在收入差距擴大和旅游經營博弈的過程中,村民難以在短期內保持心理平衡,也難以克服心理落差來維持曾經平等和諧的社交關系,社區網絡隨之逐漸分裂。
4.結語
可持續旅游的核心不僅在于生態永續,更在于以人為本。農民本身生計多樣化水平低,對環境資源的依賴大,可持續旅游的發展對其影響程度很高。在高舉可持續大旗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農村居民的現實困境不應被忽視。旅游企業應當關注自身社會責任,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技能培訓、崗位安置等手段幫助當地居民適應新的身份角色,實現村民、政府和資本的三方共贏。
參考文獻:
[1]Organization W T . Making tourism more sustainable: a guide for policy makers.[J]. Making Tourism More Sustainable A Guide for Policy Makers, 2005.
2Sen A . Development as freedom[M]// Development as freedo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曹詩圖. 旅游開發的正義反思與求索[J]. 旅游學刊, 2017(4).
[3]李春梅, 唐瑛, 劉祥恒,等. 佤族社區居民旅游可行能力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 2019, 441(04):88-96.
[4]Sen A K . Capability and Well‐Being[M]// The Quality of Life. 1993.
[5]鄒薇, 張芬. 農村地區收入差異與人力資本積累[J]. 中國社會科學, 2006(02):68-80+207.
[6]胡柳. 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研究[D]. 2016.
資助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生態修復中旅游發展對鄉村社會可持續影響研究——以撫仙湖流域為例》(項目編號:2020Y0054)
(云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