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鑫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城鄉間交流與合作,但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產業集聚通過影響要素流動如勞動力轉移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而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產業集聚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顯著抑制作用,且不同地區下產業集聚對城鄉收入差距均發揮正向作用?;诖耍诋a業集聚過程中,注重加強城鄉間的經濟聯系,城市應輻射帶動農村發展,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關鍵詞:產業集聚;勞動力轉移;虹吸效應;城鄉收入差距
一、引言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交通水平的提高,地區間要素流動加快,推動了產業集聚的發展,對城鄉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了很大程度的影響。產業集聚會推動集聚區域經濟的繁榮,逐步導致“中心-外圍”現象,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體現之一。產業集聚會推動要素在地區間流動,是影響城鄉收入的重要因素,這種影響最終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還是收斂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影響路徑與內在機理
1.推動勞動力轉移。
產業集聚能夠吸引農村地區勞動力流入,從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推動農業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提高農民的非農業收入。因此,產業集聚能夠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而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2.促進農業技術進步。
產業集聚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外部性能夠通過學習效應和專業化效應等促進技術外溢。農村地區能夠通過學習城市地區先進技術,提高自身農業技術水平,推動農業進步,從而釋放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3.促進要素流動。
產業集聚會進一步推動農業要素單向流向城市,導致城市對農村的虹吸效應增強,造成農業資本要素流失,不利于農業發展,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
三、計量模型與變量設置
(一)計量模型
其中,theil為被解釋變量,agg為解釋變量,controls為控制變量, 為隨機擾動項。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城鄉收入差距(theil)。參考已有文獻,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城鄉收入泰爾指數進行衡量。
2.解釋變量:產業集聚(agg)。采用區位熵作為產業集聚的代理指標。
3.控制變量:選取產業結構(stru),對外開放程度(open),人口規模(pop),,交通水平(road),政府制度供給(gov)作為控制變量。采用2000-2018年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和EPS數據庫。
四、實證檢驗
首先通過Hausman檢驗選擇合適的模型,具體回歸結果見表1。從列(1)—(4)中可以看出,全國和分地區產業集聚的回歸系數至少在10%的水平上均顯著為正,表明產業集聚不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說明當前產業集聚雖然能夠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但城市對農村的虹吸作用仍然較強,輻射帶動效應發揮的作用較小,未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結果表明:產業集聚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說明當前產業集聚雖尚未發揮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但不能因此阻礙產業集聚的發展?;诖耍疚牡玫揭韵聨c啟示:第一,應促進地區間要素自由流動,推動產業進一步集聚,發揮集聚效應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第二,大力推動地區間知識和技術共享,特別是促進城市技術外溢以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參考文獻:
[1]王明康,劉彥平.旅游產業集聚、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78-88+163.
[2]常遠,吳鵬.產業集聚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機制與效應差異分析[J].產經評論,2018,9(06):66-78.
(蘭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