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凱旋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經濟合作成為共識,而融資難卻成為其中的掣肘,為了解決資金問題,PPP模式的國際化應運而生,PPP模式的推行讓更多社會資本踏入國際舞臺,增加了當地民眾的就業機會,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世界經濟增加活力,是值得推廣的投融資模式。而我國在面對PPP模式的國際投資中,存在著投資建設模式單一以及存在潛在的債務風險等問題,為更好地讓PPP模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從政府、企業等方面針對性提出一些建議,以便加強國際溝通,實現互利共贏,讓“一帶一路”建設惠及全球。
關鍵詞:PPP模式? “一帶一路”? 投融資? 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F74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3(a)--02
1 “一帶一路”發展規劃與PPP模式
1.1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合作前景
“一帶一路”擁有廣闊的市場,涵蓋了包括歐亞、拉美、非洲等地區,覆蓋全球超過60%的人口,經濟總量占全球的30%左右,從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認可。截止到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8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4.4萬個就業崗位。
PPP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投融資形式,主要指政府和社會資本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PPP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運用已久,各國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加快本國的經濟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投資規模,因此PPP模式具備一定的實施基礎。更如一些新興經濟體如:印尼,在2005年就頒布了印尼第67號總統令,為了進一步規范PPP項目的制度環境;而菲律賓在很早之前就開展了PPP項目,已經形成了完整的PPP管理框架;在東歐、中亞一些國家也在研究將PPP作為基建融資的手段。由此可見沿線各國早已對PPP模式熟知,因此在推行過程中會減少因對PPP陌生而產生的阻力。
1.2 PPP模式在“一帶一路”中的應用優勢
(1)彌補沿線各國建設資金的不足。“一帶一路”各國大多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普遍比較弱,難以為國內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買單,因此需要龐大的資金助力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PPP模式可以引導社會資本與政府展開合作,國際合作的PPP模式更有發展的空間,PPP模式在沿線國家的應用為中國國內資本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途徑,也填補了傳統項目模式的不足,為中國大量的閑置資本找到了投融資渠道。
(2)雙方資源的優勢互補。PPP模式作為一種創新型的市場化、社會化的供給模式,可以將社會資源、國際資源有效分配,通過政府與市場合作實現國內與國外的對接,資本的趨利性避免產生政府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社會資本流向更需要的地方,沿線各國產業互助互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真正做到雙方資源的優勢互補。
(3)擴大了國際市場。“一帶一路”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更多的國家關注并加入這個共同的朋友圈,而“一帶一路”更像是一個公眾號,各成員國資源信息共享,自然也就更加開放,而PPP模式讓這個開放領域擴大化,不局限于某些單一的產業,各國政府可以根據自身需要來擴大國內市場,吸引更多的投資,獲得更多的利潤,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2 中國PPP模式在“一帶一路”中的不足
(1)投資領域較為單一,多以建設項目為主。從行業布局來看,以2017年來看,在“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的PPP項目大致分布在油氣、電力、交通運輸、水利以及采礦等領域,其中占比位居前三位的行業為交通運輸行業、電力行業和油氣行業,中國對外的投資項目多以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等傳統領域為主,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所參與的僅僅只是PPP項目的建設部分,并沒有融入項目的運營管理當中。
(2)項目投資不均衡。根據“一帶一路”PPP項目投融資的現狀看,資金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區域,在2017 年末,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為1543.98億美元,然而排名前三的為新加坡、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趨于完善,對建設需求比較少,歐洲的PPP項目融資需求應低于亞洲PPP項目的融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
(3)潛在的債務陷阱。PPP項目因其自身的特點存在很大的債務陷阱,PPP項目所在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因其自身的經濟實力,以及戰爭、政權不穩定等因素,容易產生債務危機,對項目投資建設資本沒有能力按合同約定日期償還,如為償還11億美元的債務,斯里蘭卡在2017年末將班托特港交給中國管理,租期為99年,輿論風向也因此急劇轉變。馬爾代夫新一屆政府宣稱,上屆政府主政期間大規模的貪污行為夸大了合同的價值,目前正努力請求中方減少這些合約產生的債務。
3 PPP模式運用要靈活
(1)交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發展領域,相對于沿線各國薄弱的運輸能力,也是各國最迫切需求之一。交通建設能真正惠及當地民眾,不僅將中國鐵路的設計和建設推向海外,還更好地協助了沿線國家的鐵路網規劃和鐵路設計標準和規范。PPP模式在交通建設領域可以廣泛采用DB(設計—建造)和DBM(設計—建造—主要維護)等模式,以PPP模式參與投資與決策,滿足雙方共同需求,并向外輸出中國標準,提高項目的建設效率。
(2)能源資源行業作為特許經營的項目,因其長期的建設與經營的特點就需要采用新的PPP模式,而不是單純地作為項目的建設,還需要對項目的運營等加以考慮,例如,BLOT(建設-租賃—經營—轉讓)模式可以很好地兼顧企業與當地政府的利益關系,前期政府沒有能力對能源進行開發,與企業簽訂契約,企業負責開發運營享有固定期限的利潤,當期限已過,政府收回并獲得利潤。
(3)在“一帶一路”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了“數字絲綢之路”的產生,數字絲綢之路覆蓋的是高科技產業,包括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端存儲等領域,中國企業運用自己在這方面的創新,在對外投資建設中占得先機。中國國內企業可以借鑒有關企業的成功經驗,如華為公司在非洲的成功,發展無門店的“手機銀行”,鼓勵相對競爭優勢的企業與政府開展PPP項目合作,大膽開拓新的融資方式與技術路線,實現自身的超常規發展。
4 PPP模式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建議
4.1 以“穩”字當先,提升風險承受能力
基礎設施建設常受到政治、社會和經濟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大量PPP項目不會直接轉換成經濟效益,因此在今后的建設中,要增強識別風險、管控風險、規避風險的能力,“一帶一路”要做好穩投資、穩建設、穩收益,因為一些地區的特殊性,從而導致政權交替的政治風險、恐怖主義引發的安全風險,進一步產生項目的債務風險、停滯風險等,因此在PPP項目投資建設之前應做好投資調查,對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政策、宗教等進行調查,或者咨詢當地的政策咨詢機構,做出必要的風險應對措施,將面對的各種風險規避到最低點。
4.2 鼓勵民間資本走出國門
“一帶一路”PPP項目擁有廣闊的市場,引導社會資本走向海外市場,不僅緩解國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壓力,而且能提高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因此政府要給予民營企業財稅政策等方面的鼓勵,政府主動引導企業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針對部分企業因自身實力較弱,很難爭取國際合同,政府應該主動牽頭,利用PPP模式股權分配的模式,組織企業抱團出海,共同成立項目合作公司,在增強競爭力的同時也能優勢互補;國內行業也應提供助力,與政府合作共建PPP項目庫,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推動中國企業參加海外優質項目;政府部門應簡化項目審批手續,減少報關申請時間;在銀行貸款方面,應給予海外PPP項目投資優惠政策,以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
4.3 推動“一帶一路”PPP模式投資的法律合作
沿線部分國家都頒布了有關本國PPP模式的法律法規,但大多只是適應于本國國內的PPP投資模式,對于本國企業在境外的PPP項目涉及較少,因此想要PPP模式在“一帶一路”上發展壯大,不僅僅是企業等資本的擴大,還需要在“頂層設計”上給予資本保證,加強國與國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兼顧各方利益與關系,完善爭端解決機制,號召各國共同制定PPP運作標準。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發起國,應主動與各方共同協商,針對性地與沿線各國達成PPP模式的共識,并積極推進相關的國際立法,對PPP模式的風險分擔、合理劃分權利與義務、利益分成等做出國際規定,使PPP項目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做到有法可依,也為各國完善本國關于PPP項目國際化提供可借鑒的藍圖,為不斷完善國際法打下基礎。
4.4 協調各方關系,堅持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是一個大家庭,而PPP建設就是讓這個家庭成員的關系更加密切,兼顧各方利益和關系,不僅僅是政府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企業與當地人民的關系,一個項目是否成功不僅僅是當時創造出的就業機會,更應該是未來的收益,PPP項目應尋求各方利益契合點,各方共同合作達到利潤的最大公約數,把各方優勢發揮出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賈康,林竹,孫潔.PPP模式在中國的探索效應與實踐[J].經濟導刊,2015(01).
徐嘉.“一帶一路”戰略下的PPP模式運用[J].科技資訊,2015(30).
鄭耀立.淺析PPP模式下“一帶一路”的發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7(06).
曹遠征.PPP模式開拓“一帶一路”基建新局面[J].國際工程與勞務,2015(05).
賈康.“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多元籌資機制創新[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