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雅卓 伯先 郭宇
摘 要:文化與商業二者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如今商業浪潮急劇翻滾,傳統文化不負其擾,以致于現存的許多文化遺產更多的是被賦予一些商業價值,而導致其本身的文化價值的流失。
對于此類越發普遍的現象,我們團隊開展了對于以古建筑群落為主的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商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和平衡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古建筑的現狀遠比我們從表面資料所了解到的更為危險。大多數古建筑群落在商業的威脅和逼迫下陷入窘境,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
本文以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折為切入點,簡述文化方舟乘風破浪的渡海之行,以項目研究者的角度重現研究過程中的艱辛,體現文化方舟的真實境況及保護傳承的難度之大,從而呼吁社會加強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重視,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一個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完善體系,為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保駕護航,在歷史長河中穩步前進。
關鍵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開發;平衡點;古鎮;名城保護
1.前言:嚴峻的文化形勢
文化方舟在商業的侵襲之下頹廢已久,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我們的研究不能流于表面,不能僅僅是淺薄地呼吁大家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我們應該從文化遺產的保護走向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記憶挖掘和認同,從單純的保護走向保護、管理、運營的整個過程,使建筑文化遺產得以成為各方關注、共同參與的話題。對于以古建筑群落為主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是阻止進化而是管控變化,其目的是為未來發展提供史地維度和創造源泉。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盡管這一條文化遺產的保護之路有許多前輩走過,依舊難免有荊棘簇簇。誠然,要想真正提出一種可行且有效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更多。但我們愿意以自身的綿薄之力為文化方舟保駕護航,無畏苦難艱辛,掛文化之帆,濟商業之海。
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我們遇到過許多的難題。缺乏論文撰寫經驗等問題頻頻出現,讓我們措手不及。但好在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較為妥善的解決,我們對古建筑的保護也有了逐漸深入的了解,也正是這些問題的解決讓我們初步形成了以古建筑群落為主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雛形模式。
2.過程:繁復的調研工作
2.1調研前的準備
2.1.1陌生的課題與思維
在相當長一段的時間里,我和團隊都在尋找一個可供探究的課題切入口。哲學與社會科學是一個大范圍,也是一個大命題,它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基于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找尋一個新穎且具有探究價值的課題是非常困難的。
陌生的課題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不熟悉的抗拒感,更多的還是一種思維上的茫然與未知,平時鮮少涉入的這個領域,在調研開啟之前就給了我們一次降維打擊,縱有風雨,但不得不承認,我們還是堅持了下來。
2.1.2調研方向的確定
歷經多次探討,我們在千千萬萬個調研課題中選擇了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這一方向作為我們的工作展開基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漸漸重視的這個時代,物質文化遺產卻因為它的不可移動性而走到了群眾視野的背面。
在開題前,我們曾利用大數據進行過調查,發現舉凡世界名勝景點,大多都漸漸走向沒落,除了少部分是由于風吹雨打、山崩地裂等不可抗力因素外,大多數景點(其中有大部分是物質文化遺產)卻由于人為因素,如強力拆遷等,遭到不可修復的毀滅性破壞,從高聳入云的百年朱樓彈指間便化為一抷黃土。
因此,我們將調研方向確定在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上,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要探究它“何致于此”,就必須面對其背后的是非爭議,甚至要與利益之手進行一次博弈。
2.1.3論題的確定
將調研方向確定后,我們開始積極尋找能影響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因素,在閱覽諸多文獻資料后,我們不難得出,商業開發的確是在這背后起著一個不可估量的作用。
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經完全的開發,那么它們在人群中的知名度是較低的,換言之,隨著時代的更迭,今時的人對待它們完全不能與古時的人相比,因此我們承認,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開發,但必須適度。
然而商業開發總是一錘重擊,貿然砸下,雖然給予了物質文化遺產以較高的群眾知名度,但同時也讓它們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平衡二者呢?因此,我們將論題最終確定為——探究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與商業開發之間的平衡點(以古建筑群落為主)。
2.2調研過程
萬事開頭難,在調研的最開始,便是需要面對經費的籌集問題。
我們選擇的調研地點,除了成都市中心的三處歷史文化名城街區之外,其他的十三處古建筑群落散落分布在四川的東南西北,來回周轉的交通費、住宿費與調研費用,實在不是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我們能夠輕松承擔的。
在小組商討無果后,我們找到了項目的指導老師伯先老師,向他說明實情后,伯先老師建議我們初步先以線上音影視頻為調研第一步,利用網絡大數據時代的便利條件來完成對調研對象的初步認識與了解,然后再根據調查的初步結果進行第一次整理,挑選出來幾座最具調研性也最典型的古建筑群落,再進行實地調研。
伯先老師的一番話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為了彌補經費的不足和周轉的不便,我們最開始是依靠線上調研來完成調研的初始工作的,在第二環節時,我們發動了周邊同學,借他人之口和相關拍攝圖片來進一步了解這些古建筑群落的基本情況,在第三環節時,我們篩選出來了最具調研性的地點準備進行實地探訪。
就這樣,基本解決了經費缺乏的難題。
但一事將畢,他事即起。雖然我們的調研方案策劃得足夠完善,事實上,我們還是對實地調研缺少足夠成熟的考慮和思量。
在實地調研環節,最困難的就是與當地住戶和商家的溝通環節。這也是調研中最重要的走訪環節,但當地住戶對于我們的到來,都有一種很強的戒備心理,在同我們談論起課題時,也多是一種拒絕或麻木的姿態,走訪在這里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并且,跟商家的溝通是最為艱難的,景區負責人幫助我們聯系了進駐當地的商家,當我們試著與他們談論起商業開發的利弊時,多數商家認為,商業開發并沒有錯,甚至是百利無一害的,他們關注的角度更多的是在于物質的層面,即經濟需要發展,商業急需開發,他們認為一味的保護和傳承只是讓大多數人都餓著肚子,這對于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的大多數人來說,并不利好。
我們認為他們的話有一定道理,但奈何太過片面性,要知道,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以一方的毀滅性破壞為前提的,這其中一定有值得挖掘和能夠找到的平衡點,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在當時艱難的瓶頸期中仍然堅持初心,不忘對調研結果的繼續找尋。
2.3調研結果的完善
2.3.1整理歸納調研結果
實地調研之后,緊接著便是資源的整合。
由于調研對象的特點不一、分布不均,在諸多資源的整合工作上,也是一大難點。我們需要對不同城市的不同古建筑群落進行分類整合,但同時也要對各個地方的調查結果進行提綱挈領的分析。
這是一個漫長且枯燥的工作過程,須知不同的古建筑群落,它的歷史來源、建造時間是不同的,但它們之間又有著相同的特點,例如我們調查的川西旅游聯盟的十三處古建筑群落中,就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沿襲麗江古鎮的開發模式,以古鎮與購物相結合的方式來吸引商業集聚。諸如此類的調研結果還有很多,我們為此也花了大半時間來分類、整理、歸納和總結。
2.3.2從調研結果中提取核心觀點
完成了重復單一的資源整理工作之后,便是本次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了。那便是試著去找到一個以古建筑群落為主的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商業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之所以稱其為重中之重,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平衡點是整個研究的核心和目的,更是因為在有許多前輩已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之后,再去提出一個新的模式的難度之大。我們需要切實考慮其可行性以及效用和風險,我們需要尋找的所謂“平衡點”,是要在偏向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又不能過度地阻礙商業發展,在能夠保證古建筑的保護與傳承的同時又盡可能降低其商業價值的下降。
這樣的觀點在此前從未以成型的項目研究形式出現,那我們將遇到的困難也可見一斑。在查閱了大量資料之后,我們歸納出了目前來說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措施,歷經無數次的討論與總結,在導師的幫助下,我們終于提出了改造性復制的概念,并最終完成了論文的撰寫。
3.結論:平衡文化傳承與商業開發間的關系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在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的難題,也歷經了許多的失望和挫敗。所幸我們堅持了下來,才有今天的成果。而背后支撐著的,只是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看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瑰寶在商業浪潮淹沒之下不斷沉寂之后的悲憤和不甘罷了。
不管這些古建筑經歷了多長時間的沉睡和衰敗,我們希望這些只屬于我們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我們這個時代被留下,不要讓這些寶貴的財富淹沒于時間洪流,最后變成歷史記載中的文字和圖片。這也是我們研究這個項目的初衷,希望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僅是要停止因商業發展而損害古建筑群落的現狀,更是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將我們的這些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傳承下去。
而到了如今的地步,我們的醒悟已經遲到了很久。在商業巨浪之下的文化方舟早已失衡,而浮沉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及時止損,惋惜已經失去的,挽回正在消失的,保護尚未被開發的。
同時希望我們所提出的保護措施能夠引起社會的重視,集思廣益尋找一種真正完善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能夠應用于以古建筑為群落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讓文化的方舟立足于商業巨浪之下,帶領中華文明跨越時間和地域,陪伴炎黃子孫走到時間和世界的盡頭。
參考文獻:
[1]俞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視野[J].建筑與文化,2020(08):11.
[2]郭思維,榮玥芳. 古渤海國上京城遺址保護性開發研究[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2004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上)[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4:10.
[3]吳欣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創新探索.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7
[4]張杰,霍曉衛,張飏.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創新和實踐探索.清華大學,2017
[5]鄭松巖,趙金華.我親歷的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福建黨史月刊,2019,(1)
[6]李爽,尹君,焦艷紅.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河北農業大學,2019
(成都師范學院? 6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