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國家的財稅政策進行了淺析,分析了我國國際化經營企業面臨的財稅問題。我國的目標應當是把握歷史機遇,構建更加完善的稅收法治環境,努力開創國際稅收合作新格局,創立一個全新的國際稅收治理體系,并且我國應成為新體系的主導者。筆者基于上述狀況的客觀分析,著重從完善稅收制度、國際稅收協調與合作制度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可能的變革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國際稅收協調;稅收利益
1.引言
在國際化經營戰略的背景下,筆者結合企業自身發展特點,依據產業發展規律,通過深入研究國家財稅政策解釋,分析了中國國際化經營企業面臨的財稅問題;又在充分借鑒其他國家財稅政策基礎上,提出了為我國政府完善扶持企業“國際化經營”配套政策體系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以提高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積極性,促進有效實施我國國際化經營戰略。
2.存在的問題
2.1稅收協定難以實現避免重復征稅的目的
理論層面的避免雙重征稅辦法對國際化經營企業無疑是有利的,因為企業境外所得承擔的外國稅款回國之后可以在計算本國的應納稅款的時候進行抵免,避免了雙重征稅,減輕了企業的負擔。然而實踐中,該協定是否能完全達到避免雙重征稅的效果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相當一部分國家與我國簽署的避免雙重稅收協定是不包含間接抵免條款的,即使在簽署稅收協定中包含了間接抵免條款,也有一定的限制,該國居民企業持股比需在10%以上。因此,中國企業仍可能面臨被雙重征稅的風險,這勢必增加境外投資成本和風險,從而影響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積極性。
2.2稅收協定的談簽具有滯后性
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步伐越來越快,投資目的地分布越來越廣,但目前與我國簽訂雙邊稅收協定的國家也僅101個。與發達國家簽訂了相當數量的稅收協定,但與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只簽訂了少量的稅收協定,而中國企業的現實更傾向于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稅收政策缺乏透明度和征管的規范性,如果沒有與它們簽訂稅收協定,很可能會增加國際化經營企業的稅收風險。
2.3稅收協定的內容不完善
(1)部分稅收協定不適應現實的業務需要
部分稅收協定的條款約定全面性有待提高,分國不分項的免稅方式對現實業務國際稅收執行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2)稅收協定適用的稅種少
一般而言,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稅收協定主要適用于容易產生雙重征稅的所得稅,而不包括貨物勞務稅、財產稅等,但締約國的稅法也將出現對貨物與勞務稅的雙重征稅的情況。即使是所得稅,在一些聯邦制國家通常也有幾個級別的所得稅,是否允許對每個級別的所得稅進行稅收抵免以及如何抵免,在稅收協定中沒有明確的解釋和解釋,在實踐中一方面可能增加納稅人的稅收成本(不能完全消除重復征稅),另一方面也會增加稅收協定的執行成本。
(3)稅收饒讓享受不充分并存在稅種差別
雖然稅收優惠條款是稅收協定中對鼓勵企業國際化經營產生一定積極影響的條款之一,但從我國目前簽訂的雙重避稅協定來看,在20世紀后20年簽訂的居多,并且在以往簽訂的大部分協定中只有一小部分國家與我國相互給予饒讓。當然,在我國作為受資國的時候,單方面要求締約國給予我國稅收饒讓的做法對于我國吸引外資無疑是非常奏效的,但是如果作為投資國,仍然只是單純要求對方給予我國減免稅款的饒讓,而對于在東道國投資的企業享受的當地優惠政策不給予饒讓將不利于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
3.原因分析
3.1稅收協定為何難以避免重復征稅
(1)兩國同種稅收管轄權交叉重疊
國與國之間同種稅收管轄權的相互重疊主要是由有關國家判定所得來源地或居民身份的標準相互沖突造成的。一旦同一筆所得被兩個國家同時判定為來自本國,或者同一納稅人被兩個國家同時判定為本國居民,那么兩個國家的地域管轄權與地域管轄權或者居民管轄權與居民管轄權就會發生交叉重疊。
(2)兩國不同種稅收管轄權交叉重疊
國與國之間不同種類的稅收管轄權相互重疊具體有三種情況:居民管轄權與地域管轄權的重疊;公民管轄權與地域管轄權的重疊;公民管轄權與居民管轄權的重疊。由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同時實行地域管轄權和居民管轄權,因此這兩種稅收管轄權的交叉重疊最為普遍。
3.2稅收協定的談簽為何滯后
由于我國尚未與一些企業“國際化經營”目的國簽訂稅收協定,使一些國際化經營企業不能享受稅收協定的優惠待遇,不能有效解決雙重征稅問題,從而影響其國際競爭力。另外,在企業海外投資過程中,新業務的出現不可避免,一些稅收協定的簽訂時間較早,對于新變化、新業務未能及時反映和更新,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要,導致“走出去”企業產生稅務風險。
3.3稅收協定的內容為何不完善
有些稅收協定的規定不完善,免稅辦法的實施對實際業務不公平。再者,國際間稅收協定只適用于少數稅種也造成了稅收協定內容的缺失。此外,只有少數國家或地區和中國給予相互饒讓抵免規定,有些國家和地區還有期限規定,而對于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享受的當地優惠政策不給予饒讓也將不利于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
4.完善國際稅收協調與合作制度的建議
4.1堅持所得來源國與居住國共享征稅權的原則簽訂段收協定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簽訂稅收協定一般只考慮自身作為受資國的利益,強調屬地優先征稅的原則;而當我國作為資本輸出國時,若繼續強調屬地優先的征稅原則,則不利于維護我國稅收權益,可能會增加國際化經營企業的稅收負擔。筆者認為,稅收協定的談簽,既要維護居住國和收人來源國雙方的稅收權益,又要堅持國家征稅權共享,即屬地與屬人相結合。
4.2加快稅收協定的談簽和修訂速度
為適應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需要,應加快稅務協定的簽訂和修訂,增大稅務協定締約國占企業“國際化經營”牽涉國家的比例。筆者建議:一方面,以扶持企業國際化經營為主要出發點,通過雙邊協商,適度增加保障居民稅收權益的規定,繼續加快修訂已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另一方面,根據我國國際化經營企業的區域分布實際和我國中長期對外發展戰略,要與尚未簽訂稅收協定的國家,加快簽訂進度。
4.3完善稅收協定內容
(1)增加間接抵免范圍和適當放寬持股比例的限制條件。
為了扶持企業“走出去”,筆者建議,在新簽或修訂稅務協定的時候,增加間接抵免范圍,適當減少持股比例。
(2)增加稅收協定適用的稅種。
作為資本輸出國的中國,為促進企業國際化經營,筆者認為,締約國應盡可能將現有具有所得稅和財產稅性質的稅種列入協定的范圍,或在現有稅種的基礎上全面列出,也應在特別規定中明確協定適用于締約國在本協定簽署后增加或取代的相同或類似稅種,締約國主管部門應將各自稅法的重大變化通知其他締約國,以確保協定適用的準確性和連續性。
(3)取消稅種差別規定。
筆者建議在稅收協定中加入稅種無差別條文,使納稅人可以充分享受現行的優惠政策。
5.總結
進入21世紀以來,亞洲經濟的高速增長全球矚目,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以中國經濟增長為特征的亞洲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必須加強其他相關配套制度建設,為稅收制度和政策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促進國際稅收新秩序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姜躍生.中國稅制改革中先進國際稅制的構建[J].稅收經濟研究,2019,24(06):1-6.
[2]王青芳.加強國際稅收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N].河南法制報,2019-12-26(007).
作者簡介:
馮啟原(1994-)男,漢族,甘肅蘭州人,上海理工大學2019級碩士在讀,專業MPAcc,研究方向為會計與財務實務。
(上海理工大學MPAcc研究生? 上海? 2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