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慧
摘 要:伴隨著科技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建設也在跟隨進步,但隨之而來的也存在著生態污染、氣候反常等影響生活的因素。所以,我國提出了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的理論,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來探究如何構建框架。本文將闡述理論的起源、構建的基本原則以及構建的方式,為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生態學視角;城市規劃;理論框架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水源污染、霧霾籠罩,這些生態問題極其嚴重地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繼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城市理論,我國也提出了健康城市規劃理論,并且打算構建理論的框架,然而關于構建框架的相關研究相對缺乏,很需要一定的基礎理論來配合環境改善的政策實施。為證明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順應我國發展,就需要依靠我國自身國情以及環境政策的研究。
一、健康城市規劃理論的緣起與發展背景
在規劃城市之前需要先了解許多信息,例如這個城市的經濟狀況、政治政策等,其中健康城市規劃理論的緣起和背景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因素都能夠幫助建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改善環境且滿足符合時代的環境要求。
1.1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提出的原因
健康城市規劃理論可以說是公共衛生時代提出的一種新理論,因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不斷增加,對疾病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因此城市的健康也倍加關注。早在1986年歐洲和北美就已經提出過健康城市的概念,接著在1998年健康城市規劃理論于雅典國際城市會議中被正式提出,健康城市規劃理論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再到近些年,這個理論在不斷完善,所涵括的內容也不斷擴大,生態問題、公共衛生問題以及公民社區健康問題。我國的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急需研究和探索。
1.2健康城市規劃的理論背景
健康城市規劃理論中核心內容就是健康城市。如何建立健康城市,健康城市的定義是什么,這些都是需要理解的東西。健康不僅是保持好自身的身體狀況,還要考慮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例如外界環境、生活方式等。
對于健康的理解程度以及影響健康的因素,這些都是在規劃前需要清楚的準備工作,即健康城市規劃的理論背景。例如當地社區、城市經濟發展狀況、所在地生態情況等,這些都是在構建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需要仔細考慮的因素。
1.3健康城市規劃中的挑戰
在規劃健康城市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點就是一個城市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多變性。一個城市包含著許許多多的居民,而自古以來人類的聚集就會導致出現物質與非物質的變化,這些變化就是規劃健康城市應該注意的問題。另外,健康城市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因素都是互相影響的,因此在研究時需要從多角度去觀察,無論是宏觀和微觀,還是縱向和橫向。所以一個完整詳細的理論是構建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基礎。
二、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原則
關于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原則主要分兩個,一個是動態思維原則,另一個是協調性原則。
2.1動態思維原則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城市是處于一個動態的系統當中,所以動態思維是必不可少的,動態思維原則就是指當健康城市發生變動或者生態因素、物理環境等部分發生干擾和變化時,城市變成和以前不同的狀態,但是整個城市的功能沒有喪失。這種動態思維原則對于規劃健康城市意義非凡,應該將動態思維原則貫徹在健康城市規劃理論中,幫助城市生態的發展。
2.2協調性原則
協調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城市的多變性,將這些復雜多變的因素進行分析,然后尋找每個因素之間的特性和規律,找到一個可以將它們平衡的協調點,讓健康城市規劃理論具備協調性,滿足生態環境的需求和發展,也保護城市中人們生活環境的發展。
三、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
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離不開三個方向: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多維度開展健康城市規劃和健康城市設計導則。下文將分別闡述如何利用這三個方向來構建框架。
3.1人與環境協調發展
人與環境的協調性在構建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樣也影響著健康城市的發展。人與環境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從人類的角度而言,人們對于生態的任何行為和想法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甚至是破壞,這些破壞或多或少都會對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而從環境的角度而言,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對人們的生活思維和生存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改變了人們的方式。兩者可以說是構成了一個循環系統,互相影響,當一方產生對另一方不利的影響時,另一方也會正反饋地對其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人與環境需要保持一種協調發展的狀態,一旦雙方發展不協調或者發展的方式與方向相悖,那么就會導致整個城市的生態紊亂,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和阻礙。最后就減緩甚至停滯城市規劃發展的進程,減低城市工作的效率,影響其他的公共衛生事業,惡性循環下去。
3.2多維度開展健康城市規劃
健康城市需要規劃的內容很多,例如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等,而一個城市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具有多變性,包含著多個動態系統的分支,而每個分支中都存在許多不穩定的因素,所以如果只是對于某一個因素或者某一個系統進行完善,成果是不穩定且不顯著的。那么就需要在構建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過程中從多維度來思考和開展。舉個例子,水質治理可以同時開展大氣質量治理,這樣就能達到“1+1>2”的效果,事半功倍。多維度來開展健康城市規劃,能夠加大規劃健康城市的效率和質量,從中研究出各個分支之間互相的影響關系,進而避免不必要的影響,防止各個分支相互交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3健康城市設計導則
除了要保證人與環境相協調和多維度開展健康城市規劃之外,也同樣離不開健康城市的設計導則,導則的作用就是規范我國的健康城市規劃理論,繼而幫助處理在規劃過程中的矛盾與困境,利用各個部門的資源集合到一起,互相協同來努力推進構建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健康城市設計導則的目的在于保證在生態學視角下順利地構建出理論框架,并且約束各個部門的義務和權利。
四、生態學視角下的健康城市規劃思路
4.1構建綠色城市交通系統
第一,加強快速交通網絡體系構建。對于城市中交通工具比如有軌電車應該進行優化和整合,科學化地建立城市內交通的樞紐站,加強交通網絡體系和樞紐換乘系統。
第二,構建通暢的區域交通廊道。要根據國內城市交通的實際建設情況來恰當地引入綠色廊道理論,綠色廊道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建設活力,幫助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第三,倡導綠色出行。生態資源的節約至關重要,強化生態保護的意識,倡導綠色出行。例如,建立短線出行的線路規劃以及城市交通系統,不斷完善非機動車道的規模,為綠色出行提供更大的綠色交通空間。
4.2優化城市人口格局
第一,積極推動城市人口空間的合理化轉移。眾所周知,北上廣等大城市向來是人口聚集的密集中心,這對于老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制約效果,所以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來吸引人口的轉移積極性,讓人們對于城市的合理化建設與發展有著清醒的認知。利用宣傳、海報和鼓勵等手段來完成人口空間的成功轉移。
第二,優化調整城市基礎設施布局。參考人口老齡化的情況,我國城市應綜合考慮優化公共衛生、素質教育等相關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方案,保證城市的基本發展。
第三,引進高端人才和提高社區生態水平。社區生態問題已是日益嚴重,在城市人口社區這方面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改進社區生態,提出更加有效高效的策略,促進健康城市規劃理論的實踐。
五、結語
隨著健康城市規劃理論的提出,構建框架的需求日益迫切,如果想構建合理的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生態學視角是必不可少的思考角度,再結合動態思維原則和協調性原則,運用合理的方案,來保證健康城市規劃理論變得更加科學化、生態化。符合生態、人文、人口等多維度的協調發展,為推動我國健康城市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立志.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J].中國房地產業,2018(22):65.
[2]李小勇.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J].智能城市,2019,5(3):94-95.
[3]許雪松.探究生態學視角下健康城市規劃理論框架的構建[J].居舍,2017(20):165.
(大慶市自然資源局? 黑龍江 大慶? 16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