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托我校“1+X”試點建設和信息工程學院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研究“互聯網+”背景下“1+X”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分析“互聯網+”、“1+X”證書制度內涵,并基于二者在人才培養方面隱含的質量、標準、開放、融合的價值取向和耦合邏輯,構建“互聯網+”背景下“1+X”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框架,以期為“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有效落地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1+X;人才培養;機制構建;互聯網+;技能證書
1.引言
本文以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專業為研究對象,以教育部“1+X”職業技能證書試點為契機,基于開放融合的理念,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的有效融入,探求“互聯網+”背景下“1+X”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新框架、新方略,建設“1+X”證書制度的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加快培養復合型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
2.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從現有的研究實踐來看,面對高質量發展及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等新理念新要求,“互聯網+”之于復合型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尚未被有效釋放。
3.主要研究內容
3.1建立課程和企業認證模式
信息工程學院和國信藍橋、華為公司合作,把企業原來面向在職工程師的認證結合到信息工程學院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共同構建專業與課程,共同培養專業人才,可以達到課程研發和證書標準共生共長的目的。再者,伴隨產業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藍橋認證、華為認證標準的優化升級,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也一并更新且反哺認證體系,實現課程優化升級以及證書優化的共生共長。
3.2建立分段、分級與分崗進階課程體系
首先,分段,就是把培養過程分成藍橋、華為平臺課程1到2學期,分崗位開展專業基礎課程3學期,分崗位開展認證課程4到5學期這幾個階段。其次,分級,就是把培養要求根據認證層次,從低級認證到高級認證。最后,分崗位,就是將藍橋和華為認證分成各種類別,如Web前端、云安全、大數據等,在各個方向類別研發出分級階梯課程。
3.3促進產教結合與校企協作培育人才的制度
通過藍橋認證、華為認證等,對“1+X”制度設計帶來了啟示,打破了產教結合的制度瓶頸,構成了互利共贏的長期合作制度。課證共長教育成果將高水平人才培養作為關鍵點,緊抓課程和企業認證,促使人才供給需求互通有無,進而實現產教有機結合、信息工程學院和企業共同合作培養人才的效果。
4.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4.1探索“互聯網+”與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融合
面向“互聯網+”融合發展的需要,引領人才培養關鍵要素的整合優化,加快復合型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努力形成新的教育生態系統。發展“互聯網+”教育或者面向“互聯網+”發展需要培養更具社會適應性的人才,在本質上就是要積極探索復合型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4.2探索“1+X”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融通
本文探索X證書的培訓過程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探索“書證融通”機制,著力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快“1”和“X”的有機銜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
4.3探索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及復合型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
一是質量為本。這是辦好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深化產教融合的橋連器和職業院校發展的生命線。二是標準先行。“職教20條”明確將標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職業教育1+X證書制度應更加強調標準化建設。三是開放共享。將1+X證書制度向外部社會開放,擴大優質職業教育供給渠道。四是融合互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企業實際生產經營管理與崗位技能標準等融為一體,最終促成信息工程學院與行業企業之間結成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5.形成特色
5.1以智慧教育方向為支撐提高職教育人能效
首先,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通過智能輔助學習、個性化學習模式、大數據精準評價等提高職業教育“互聯網+”背景下“1+X”培養培訓的效率和質量。其次,推動教學管理從經驗管理到精準管理。通過對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深度應用,變革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從經驗式粗放化走向科學性精準化,建立智慧教育治理模式。第三,依靠“大智移云”等信息技術素養,將信息技術應用作為“1+X”體系下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有效融合的重要工具,筑牢復合型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和基礎支撐。
5.2以目標融合互嵌為理念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確定具有競爭力的復合型計算機人才培養目標維度。按照“1”與“X”有效融合的邏輯,打破專業壁壘,建立專業群,實施調整專業目錄和課程體系,實現跨專業的交叉融合。其次,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及其核心內容設計。推進“1+X”教育教學改革,采用“互聯網+”教育模式有效組織教學活動。第三,創新“互聯網+”背景下“1+X”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可以在現有專業基礎上獲得更多體現專業技能和發展能力的有價值的技能等級證書,使其增加未來就業和職業選擇的機會。
5.3以多元互動協同為思路創新產教融合機制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和運作理念,深化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主動走出校園與社會融合發展、與產業發展協調互動,促進各類相關要素向網絡化發展,創造性地打造相互依賴、共同演進的產教融合創新生態系統和技術技能積累網絡,吸引行業企業、評價組織等社會多元力量與信息工程學院一起推進教學改革。
5.4以動態評價管理為手段構筑質量保障體系
首先,建設并落實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面向“互聯網+”時代人才培養結構所發生的系統性變化,形成一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高度智能化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其次,建立動態調整認證機制。嚴格人才培養質量和技能等級證書等級標準,建立規范的動態調整和退出機制。
6.結束語
本文研究“互聯網+”背景下“1+X”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同時以“1+X”職業技能證書試點為契機,創新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厘清“互聯網+”、“1”、“X”等主要因素之間關系邏輯的基礎上,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而構建的以“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養真正的復合型計算機技術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28):42-46.
[2] 孫善學.對1+X證書制度的幾點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72-74.
[3] 何志紅,孫二華.高職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20(05):151-152.
[4] 徐國慶,伏夢瑤.“1+X”是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9(7):21—26.
[5] 劉煒杰.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研究[J].職教論壇,2019(7):47—53.
作者簡介:
龍小宏(1976-),男,漢,四川瀘州,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