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興武
摘 要:伴隨著社會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對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有效的提高農業經濟的改革與發展,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綜合國力的增強。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農村產業上進行改革,更主要的是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建設,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要對農民開展相應的職業培訓,提高其農產品養殖技術。本文就以針對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性農民展開一系列的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民綜合素質;采取措施;討論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對農業生產技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思想意識以及教育水平落后的問題。現如今存在的問題不僅僅只是農業設施設備的落后,更有甚者是農民綜合素質的落后,未能給當代農業的發展帶來有利保障。因此,要不斷發展農業經濟就要從提高農民綜合素養著手,提高其農產品種植技術,增強其對農產品質量變革的應對能力。
一、現代農業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薄弱,人們思想認識不足
跟隨著新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國農村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農村經濟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但在基礎設施設備中,雖然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將農村種植機械化,技術化,大大減少了人力勞動的參與。但在這種便利模式的運作下,也存在相對比較落后的基礎設施,例如:當設備出現故障時,不能夠及時修復,無法保證機械設備及時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種植與收獲。同時,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農民的思想意識過多的依賴于自己的實際種植經驗,對科技知識的融入存在一定的排斥感,這也導致在農業發展下,生產模式過于守舊,農民的思想意識形態不發生變化,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就會收到影響。
(二)新型農業發展形式宣傳力度不夠
在新型農業模式發展的趨勢下,農民的思想意識也要緊跟潮流的步伐。但現階段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主張轉型的思想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這就說明新型農業意識的宣傳力度還是不夠的,不能單一的依靠政府下發文件來進行意識形態的轉變,還要不斷地擴大其宣傳力度,將新型農業發展主題深入到農村,將其滲透到農民心中,才能有效的開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對農業發展的新趨勢提供有利保障。
(三)資金支持明顯缺乏,實踐活動得不到保障
都在提倡新型農業發展下要提高農民的職業素養,但卻沒有幾所針對于培養新時代發展中,新型農業人才的教育機構。總體來說,政府部門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還是相對比較薄弱的。有些地方雖然建立了有關培訓機構,但卻缺乏相關的技術設備,同時也沒有針對性的教材,不能夠很好的讓學習者得到實際操作訓練。更有甚者對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資金支持就顯得更加緊張,就連基本的學習園地都沒有辦法開辦,更別說開展職業培訓任務。學習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得到相應的保障,農民職業素質教育也就僅僅是紙上談兵,無法得到實踐。
二、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農民在實際農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有效改善農民思想意識的落后
在以往的農村經濟發展中,每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作者都有自己對農作物種植技術的自我經驗,讓其接受新型的技術培訓難免存在質疑。但如果拿出父母親教導孩子的一套模式,來對農民參加職業培訓所帶來的有利之處,加以大肆的宣傳,以廣播,宣傳彩頁,宣傳片,或者廣告的方式,多手段的對其進行推廣,將其深入人心,從根本上去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有效的促進其思想意識發生轉變。
(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趨于專業化,技術化,職業化的生產模式
在現代化建設途中,大力發展農民職業化培訓順應著時代的潮流。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理想的促進作用。培養出更多的農村農業技術型人才,才能有效地提高農作物種植水平,在日常種植過程中才能更好的應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而對農村經濟提供更多專業型的建議,以及得到先進種植技術的保障。利于農村經濟的和諧發展。
(三)有利于培養農村經濟建設的接班人
在現代化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走出家鄉,走出農村,甚至走出國門,去學習更有利于自己將來發展的知識技能,造成農業現狀的老齡化。如果積極配合農村經濟發展,給予農業基礎設施有力支持,更大程度的去創辦新型農業技術院校,培養一批又一批愿意扎根農村經濟建設的技術人才,讓更多的年輕人將農業種植當做一個職業,讓其有興趣去了解,去探索農業技術開發,鼓勵并支持其投入農業發展事業中,將農民職業化,不斷地培養出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職業農民。
三、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的措施
(一)與實際農業生產相結合,選擇合理合適的職業培訓方法
針對不同的農業人群,其接受能力固然是不同的,在對其專業性的培訓中,要順應新時代影響下農民的發展規律及特點,展開一系列的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將教材解析與實際操作,實踐相結合,使其實現理論與實踐共同進步的模式,有效的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同時,在培訓過程中,要積極引導農業從事者主動去參與到技術研發與探索中來,提高其自主學習性,更好地與實際生活互相聯系,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培養職業性農民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從技術與資金上加大支持力度
學習農業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其轉化為生產力,而提高生產力的基礎就是要有強有力的支撐。要想更好的培養出高素質的職業性農民,全面發展農民的職業教育,就需要政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是這個道理,只有基礎設施設備跟上了,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有效的運用于實踐,促進農業知識的掌握與滲透。所以,想要有效的提高農民職業化素養,有利的基礎支持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三)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訓方案
職業農民,顧名思義就是對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管理經營能力的,具有帶頭作用的新型農村專業型人才。對其培訓模式不能照搬照抄,要進行系統的合理規劃,明確培訓目的,有針對性的展開一系列的培養計劃。首先,要引導其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其次要給于一定的基礎設備裝飾,最后還要給予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認識到進行高素質培訓的重要性。
總結
總而言之,對現代農業發展來說,有效地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促使農業工作者趨于職業化是相當有必要的,能從總體上提高農民綜合素養,改善農產品種植技術,從而使農業經濟水平得到相對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衡文軍.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的重要意義[J].新農民, 2019,(23).
[2]卓炯,杜彥坤. 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317(4).
[3]侯俊林等.統籌城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中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的研究[J].現代農業,2018,(06).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北京? 10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