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錄,覃志春
(臨夏州農業科學院,甘肅 臨夏 731100)
在林業工程的建設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將苗木的培育和移植造林作為一項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不斷優化、改進工作技術措施,保證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的科學性、合理性,以提高林業工程建設的質量與綜合效益。
苗木培育,是林業工程的起始環節,后期的造林、營林質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苗木的培育質量,只有健壯的苗木,才能在后期表現出更好的生長適應能力、抗病蟲害能力。
育苗地的環境情況,直接關系著苗木的生長發育,因此在育苗前期,必須要對育苗地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保證其符合育苗需求。如在實際的工作當中,需要對地方的氣候、土質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然后再根據苗木種類,優選最適合苗木生長的育苗地[1]。從整體上來講,育苗地應當達到以下標準,空氣清潔無污染、遠離揚塵,最好也遠離人口密集度較高的村莊,具有良好的水源供應條件,背風向陽且地勢開闊平坦,再者是交通應當保持便利。至于土壤情況,則需要根據苗木種類的需求而定,或是在選定育苗地后,對土壤進行整理。
在選擇好育苗地之后,還不能直接開始苗木培育,此時應當對育苗地進行系統化和全面性的整理、規劃,使其完全符合苗木培育的要求。例如,要對育苗地進行清理,將樹枝、根莖、石塊的荒草等雜物完全的清理干凈,并且還要翻耕、整平土壤,使土壤保持細碎,這樣才更有利于苗木發芽和早期生長。根據土壤肥力測定結果,通過底肥的施用,改善土壤營養條件,如可以使用發酵后的堆肥,施撒于耕作層。在播種前的1 周左右,對土壤進行滅菌操作,每平方土壤噴灑3~3.5kg 的1%~3% 硫酸亞鐵水溶液。如果土壤的酸堿性不適合苗木的生長需求,還需要進行土壤酸堿性調節,可使用硫酸鐵、亞酸亞鐵或是細硫磺粉、有機肥,來講土壤調節為偏酸性,降低土壤pH 值;如果需要偏堿性的土壤,則可以使用碳酸鈣、細石灰,提高土壤pH 值。
在實際的播種之前,為了保證發芽率和成活率,還需要對苗木種子進行預處理。預處理不僅僅包括了對優良種子的選擇,同時更包括了消毒、催芽,如最基本的操作是采用溫水浸泡種子,使種子能夠吸足水分,同時也可以適當加入藥劑,以起到針對性的消毒效果[2]。對于一些出芽慢、休眠期長的苗木種子,應當采用層積催芽法,以縮短其休眠和出芽時間。除此之外,根據實際情況、客觀條件,還可以選擇使用機械破皮法、去蠟去油法等。
播種的最佳時間應當選擇在春季,此時的土壤水分、氣候溫度、空氣濕度等,都更加適合種子的生長。重點是要在播種之后,做好灌溉工作,保證土壤水分充足。如果天氣情況不佳,氣溫較低,則需要進行覆膜處理,以起到保溫和土壤保濕的作用效果,提高種子的出芽和生長速度。
移植造林對林業工程的建設質量與效益影響同樣是非常直接的,因此必須得同樣引起高度的關注與重視。
就全國范圍來說,每年三月中旬左右,是苗木移植造林的最佳時機,各地可以根據具體的氣候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關鍵點在于,這個時候的氣候溫度開始逐漸回暖,樹液的流動加快,更有利于移植后的苗木生長發育,移植挖、栽過程當中所造成的根系損傷,也能夠迅速的得到恢復,更好的吸收土壤養分[3]。此時移植到進入秋季之后,樹木便能夠完全恢復正常的生長狀態,為越冬做好準備,保證存活率。
造林應按國家基本建設程序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設計,不同的苗種對種植的疏密程度要求不同,例如我國常見的矮紫杉、紫荊、小葉黃楊、猬實、太平花、紫葉小檗、圓錐繡球、珍珠梅等適宜在較疏的林下或全日照條件下生長,選擇合適的造林規格,有助于移植后的成活率和苗木的生長速率、質量。因此在移植前做好待移植苗木的資料調查,通過對造林規格和造林圖示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合以往經驗確定種植密度和行距,保證林木的種植合理,種植之后定期觀察造林成活率,及時進行補種或者重新造林,選擇相應的同齡大苗作為補植苗木,根據林種和樹木的需求特點,可適當的進行修枝、整形工作,新造林之后,要及時進行封禁保護,禁止人們進入樹林放牧、砍柴等等,對于易受凍的樹林,造林后的當年冬季應做好林木的保暖工作,可采用覆土、蓋草等保暖措施。
移植造林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必須要保證所有技術細節的科學性、合理性,這樣才能確保苗木的安全,和后期的正常、快速生長。例如,在起苗的時候,需要尤為注意對苗木根系的保護,運輸中需采取相應的苗木保護及保濕措施,防止其受到損壞。移植后做好保溫、灌溉工作,確保溫度、光照、肥力、水分適應苗木的生長,對苗木的存活情況實地調查分析,是否需要補種、重造等,若存活率小于95%,則應該立即進行補種,確保成活株數達到設計的密度,如果存活率成活率<41%,應考慮重造,否則便會使得造林的綜合效益極大下降,難以達到理想的效益水平。
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是林業工程建設中的兩個最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和決定著造林的質量與綜合效益,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實踐工作當中,采取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以良好的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為基礎,確保林業工程建設的質量與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