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杜國春
(黑龍江省勝利農場,黑龍江 饒河 156324)
農場在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有機標準進行種植和管理, 全程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等物質,通過施用生物有機肥提高作物產量;利用稻田養鴨、機插覆膜、機械除草與人工除草相結合三種模式防除本田雜草,使得有機田雜草得到有效控制,保證了農戶效益,確保了全程有機化生產。
優先采用農業措施,通過選擇抗病品種,增施腐熟有機肥等措施培育壯秧,在水稻生長季節通過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等一系列措施來達到防治病蟲草害的目的。同時,盡量利用人工和物理等其它措施控制田間雜草,利用泥鰍的生活習慣防治田間常見蟲害。做到整個生育期不進行防蟲,真正達到有機安全的目的。
利用覆膜插秧機將可降解的紙膜在插秧的同時覆于水稻本田池面,增強了田間的保濕抗旱能力,同時將覆膜和插秧作業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解決了有機水稻前期除草難的問題,效果理想,并具有一機多能的特點。
采用彈齒旋轉輪旋轉彈出雜草,可降低水稻田人工除草費用,省力快捷,高效方便;旋轉的彈齒彈力使泥和水及雜草不易粘在彈齒上,除草潔凈率高。
建設地點:勝利農場第六管理區。
建設規模:2018 年共落實有機水稻種植面積500 畝,所涉地塊2 處。
經營模式:采取企業+ 基地+ 農戶的方式,統一供應芽種、生產肥料,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并以定向收購方式與種植戶簽訂種植合同。
認證情況:該示范基地于2008 年,經南京國環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并批準,在農場第六管理區建設了第一塊有機水稻生產基地;2009 年,基地通過了歐盟有機認證;2016 年被評為省級有機水稻生產示范基地。
生產環境:方圓5 公里范圍內無煙囪,沒有工業化廠房污染,沒有礦產污染;灌溉水源至灌溉田塊間,沒有生活污水、工業化生產污水等污染;稻田排灌系統分開;有機種植地塊有綠色植物有效阻擋來自公路上汽車排放污染,生產環境均符合國家有機水稻生產要求。
生產管理中,勝利農場在產前、產中、產后,嚴格按照國家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
選地:選擇符合有機種植的地塊遵循三個標準即,首選經三年轉換期的地塊;其次,種植年限較短的地塊;再次,選擇休閑三年的地塊。以土壤肥力上等為宜,土壤中不得有農藥殘留和化肥污染。地塊確定后,經過有機水稻種植地塊、環境等認證,認證后經過一年以上的緩沖期,方可種植。
條田建設,田、渠、林、路、池配套,單排單灌,格田平整;條田寬70~80 m,每格5~7 畝;曬水池為隔墻式,渠道為寬淺式,曬水池達到種植面積的2%。
品種選擇:按照收購方指定的優質、適口性品種進行標準化種植。品種主要以當地優質品種三江6 號為主。
本田施肥全程不施用化肥,全部應用基施旺生物有機肥。其中基肥:畝施基施旺50~60 kg;分蘗肥:畝施基施旺20 kg;7 月15 日、8 月5 日分別噴施有機葉面肥一次每畝200 ml;小面積也可應用腐熟的農家肥每公頃50~60 m3,一次性施入做基肥。值得注意的是應用覆膜栽培技術的地塊,由于后期穗肥肥料利用率有限,因此底肥應不低于60 kg。
水稻灌溉條件使用的江水、河水或地下水,全部經監測質量符合GB5084 的規定。在水層管理上,以淺為主,以水增溫,促控結合。通過科學有效的水層管理促進水稻早分蘗、早封行。
本田除蟲、除草是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同模式下相應除蟲、除草標準、雜草分布量、作業成本差異較大,具體如下:
稻鰍共育:利用稻鰍共生的措施來控制田間害蟲,在5 月17日~25 日,投放鰍種,平均規格800~1000 尾/ 斤,投放密度為2萬尾/ 畝。
機械覆膜:在插秧作業的同時將紙膜覆蓋于地表,由于紙膜與田面緊密結合,有效防除了田間雜草生長,雜草僅在插秧機往復作業結合部生長,大大降低了人工除草成本,紙膜有效期在60~70 天。
機械、人工除草:將背負式打草機改裝成,帶有2 個款30cm的水壩輪是除草機,期單次作業寬幅2 行,利用彈齒旋轉對水稻田地雜草進行除草,行間除草效果達到60%~65%,剩余人工作業。
病害防治苗床立枯病,應用蘇云金桿菌防治(有機認證許可);稻瘟病防治,一方面選用抗病品種,培育壯苗,消除田埂雜草,科學灌水。另一方面分別在6 月末7 月初和7 月下旬各噴施一次2%加收米80~100 g/ 畝。
進一步拓展農場與外部投資企業合作開發的范圍和領域,擴大相關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生產提品質、增效益、可持續發展。
正確市場定位以綠色、健康、有故事、有內容為突破口,增加客戶基數。
繼續加大力度發展特色有機生態農業,重點在體驗式農業、認養農業和觀光農業上做文章。
努力打好 “互聯網+ 有機農業” 這張牌,將農場資源優勢、生產優勢和產品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品牌優勢和效益優勢,促進有機產業布局、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市場化發展,用現代工業理念謀求有機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