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發
(貴州省金沙縣平壩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金沙 551800)
近年來,茶葉市場需求量大大增多,為更好的滿足茶葉需求,勢必要落實茶園管理工作,這是優質茶葉持續供應的必要條件。以金沙縣茶園為例,分析茶園建立基礎以及茶樹栽培管理技術,從整體上加快生態茶園建設步伐。由此可見,這一論題具有探究迫切性和重要性。
茶樹喜濕、喜酸,并耐陰、耐肥,茶園建立時,建立者應尊重茶樹生態習性,為茶樹提供適宜生長環境。金沙縣茶園的建園條件總結如下:
金沙縣地處丘陵地帶,氣候條件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為茶園建立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一般來說,茶樹在坡度30°以下的地帶種植。境內森林覆蓋率接近50%,滿足茶樹在茂盛地區生長需求,并起到水土保持作用,能夠打造茶園微生態。
金沙縣貢茶歷史悠久,并榮獲貢茶之鄉稱號,2020 年茶園面積24.89 萬畝,茶葉產值超過15.26 億元。茶園規模化發展已成必然趨勢,適時調整茶樹種植方式,能夠實現規模化種植。結合金沙縣地形、坡度實行大行距種植方式,或者推廣順坡種植技術,在保證原生土層完好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茶園植被覆蓋率。
金沙縣茶園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茶園周邊道路由土路建成油路,極大方便了茶葉產品對外輸出。從金沙縣地形出發,適當設置排水溝或建設蓄水池,推廣滴灌技術、噴灌技術,在滿足茶園供水需求的基礎上,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茶園建立時,考慮機械化作業需求,適當預留機械作業空間,為機械化管理做足充分準備。
茶園土壤管理時,以覆草方式進行土壤保護,起到溫濕度調節作用。同時,均勻鋪草還能減緩雜草生長速度,全面保證茶葉質量,將茶園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土壤覆蓋環節不必可少,為提高土壤管理效率,應根據金沙縣茶園具體情況選擇適宜覆蓋材料。土壤覆蓋時,優選坡度高、土壤外露范圍大的地塊。正常情況下,土壤覆蓋環節在除草、施肥環節之后,視情況控制土壤覆蓋厚度。因為土壤為茶樹生長提供重要場所,所以要高度重視土壤管理工作,通過培養微生物群落維持茶園土壤生態平衡,盡可能彰顯茶園生態功能。除此之外,茶園土壤松土工作提上日程,這能減少細菌滋生,并加快微生態恢復進程,為茶樹健康生長提供土壤肥力。具體來說,適量投放蚯蚓于茶園,合理制定蚯蚓飼養計劃,使微生物活性狀態達到最佳,取得生態系統重建的良好效果。
茶園栽培管理重要環節之一,即保證肥料施用的有效性。由于不同種類茶樹的肥料需求情況各異,所以施肥者要堅持精準施肥原則,以此提高肥料利用率,滿足茶樹養分補給需求。施肥過程中,優先選用有機肥,通過就地取材來降低施肥成本。金沙縣茶葉生產模式多為分散經營式,茶葉種植戶與畜禽養殖戶加強聯系,以期為茶園提供有機肥源,實現肥料充分利用,促進各類種植戶間良性合作。除了施加有機肥,還要廣泛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基于金沙縣茶園位置合理布設山地水源管道,將有機肥、山地水源融為一體,根據茶園水肥需求適量供應。此外,應用生物質炭技術,金沙縣生物炭資源較豐富,如竹炭、菌糖炭等,將其適量揮灑于茶園,能夠調節土壤酸堿值,為茶樹提供酸化土壤,還能使肥效時間延長。從長遠角度來看,生物質炭技術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茶園每兩周澆一次水,澆水環節應用滴灌、澆灌等方式,避免水資源浪費。茶園除草時,每年除草三次到四次,鑒于山地地形復雜,所以采用人工除草法。對于幼茶樹來說,勤除草能夠為其提供良好生長環境,減少茶樹與雜草爭奪養分現象。
茶園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提升的過程中,應做好修剪采摘管理工作,這既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又能讓養分直通茶樹主干,滿足高產量、高質量生產需求。在此期間,深度研發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在保證茶樹美觀外形的基礎上,提高茶園栽培管理效率,為機械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礎。
金沙縣茶園病蟲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緩,為減輕病害、蟲害對茶樹生長帶來的負面影響,茶園管理者堅持防控結合原則。為提高病蟲害防控效率,全方面考慮生態平衡,聯合使用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化學防治法,在不影響茶葉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消滅病蟲害,盡最大可能維護種植戶經濟效益,推動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金沙縣茶園建立時,具備立地條件、種植條件、管理條件。茶園栽培管理環節,管理主體應從金沙縣自然條件和茶園管理需求出發,在土壤、施肥、澆水除草、修剪采摘、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應用可行性技術。這對金沙縣茶葉綜合效益提高有促進作用,并且茶園栽培管理技術推廣范圍會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