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華
(黑龍江省蘿北縣名山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黑龍江 蘿北 154200)
近年來,水稻種植規模逐漸擴大,意味著水稻肥料用量相應增多。種植實踐中肥料濫用現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肥料利用率,并且土壤肥力不同程度下降,最終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基于此,合理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期解決當前水稻施肥環節出現的問題,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優勢全面顯現,真正增加水稻種植戶經濟收入。
傳統水稻肥料施加時,每公頃肥料用量約21.5kg。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后,每公頃肥料用量僅15.5kg,并且15.5kg 肥料組成元素配比合理化,肥料利用率較高。氮肥效用發揮后,既能加快水稻生長速度,保證水稻質量,又能降低稻田病蟲害發生率。
化學肥料施于水稻田,雖然能夠滿足水稻生長期的肥料供應需求,但也會對土壤環境、空氣環境產生不同程度污染,進而破壞水稻田微生態。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方案后,能夠合理調整土壤有機物含量,長效保持土壤肥力,為水稻作物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環境,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用于水稻作物,結合水稻生長特點以及營養需求合理調配微量元素種類和含量,實現科學施肥目標,最終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優化水稻質量。當優質水稻用于加工和市場銷售,水稻產品均能得到終端消費者認可,這對水稻循環生產與銷售有促進意義,使綜合效益最大化。
測土指測定土壤養分,據此得知土壤肥力以及后續肥料供應能力。這一環節為配方、施肥環節奠定基礎,能使配方、施肥工作有的放矢。具體來說,技術小組前往水稻田地考察,經土壤采樣、收集、分析等步驟具體得知土壤成分,為因勢利導做準備。配方以測土數據為參照,基于當地土壤特征、氣候條件、種植情況合理調整肥料比例,盡可能貼近目標產量。配肥指根據上述配方混用肥料,合理確定追肥、基肥比例,達到提質、增產、增效、增收效果。施肥模式指根據自然環境、水稻生長發育情況啟動相應的施肥模式,加快水稻生長速度,并提高水稻產量。
2.2.1 優選水稻品種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作用于不同品種的水稻,技術優勢差異化顯現,一般來說,雜交水稻對環境適應力較強,并且具有高產、優質等優勢。仍需注意事項,即所選擇的水稻應與地區環境相適應,這是彰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效用的基本要求。
2.2.2 選擇適宜肥料
根據土壤養分檢測結果來增減各類肥料用量,多數土壤缺少氮元素,對此要適當增加氮肥用量,這對水稻質量、產量提升起到推動作用。施肥過程中,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搭配應用原則,并分批添加肥料,避免出現盲目選肥、施肥現象。
2.2.3 不同水稻品種配方施肥技術要點
早稻配方施肥:合理把控氮肥用量,根據施肥建議卡適當調整基肥、穗粒肥的施加方案。每公頃445kg 產量水平下,以測土結果為依據,基肥用量占比48%、分蘗肥占比約28%、穗粒肥占比約22%。細化綠肥施加標準,根據地力合理調整肥料施用方案,為秸稈還田技術推廣奠定基礎。
中稻配方施肥:動態掌握水稻長勢,視情況增加穗粒肥,正常來說,前期施用氮肥,后期分批施加氮肥。每公頃550kg 產量水平下,施加氮肥約每公頃11kg、磷肥約每公頃5kg、鉀肥約每公頃7~8kg。配方肥施加時,養分含量約43%~44%,52% 為基肥、21% 為分蘗肥、29% 為穗粒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時,適當控制鉀肥、磷肥用量,確保油稻輪作模式常態運作,促進農業科學發展。
晚稻配方施肥:主要施加有機肥、基肥,與土肥適量融合;從肥效提升角度來看,合理制定肥料施用方案,避免出現憑經驗施肥現象。每公頃455~540kg 產量水平下,施加氮肥約每公頃10kg、磷肥約每公頃3.5kg、鉀肥約每公頃6.5kg。配方肥施加時,養分含量約44%~46%,52% 為基肥、24% 為分蘗肥、26% 為穗粒肥。晚稻配方施肥方案制定、實施期間,適當控制追肥比例,同樣根據地力調整用肥計劃。
無論是早稻、中稻,還是晚稻使用配方施肥方案,都要在穗粒肥應用階段細致觀察水稻新葉斑病情況,如果水稻種植密度過大,或者封行過早,那么不要施加穗肥,否則,會影響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效果。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水稻上的應用價值不言而喻,掌握這項技術應用要點,能夠從整體上提高水稻種植水平,同時,還能實現科學施肥目標。當水稻質量、產量同步提高后,意味著水稻作物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得以保證,這對農業綠色發展有促進作用。隨著水稻種植要求的不斷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方法相應創新,以此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