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高娃
(巴林右旗畜牧業現代化辦公室,內蒙古 巴林右旗 025150)
據農業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的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呈逐步增加趨勢,為我國的禽畜養殖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這表明青貯玉米能夠有效促進我國農業和養殖業的發展。青貯玉米青綠多汁、營養價值高,其果實在幼嫩時期能夠給人食用,成熟后還可以制成青貯飼料,對禽畜來說具有良好的適口性。
隨著青貯玉米的種子培育和優化,目前市場上流轉的青貯玉米的優良品種較多,因此用戶在選擇種植品種時需要綜合考慮,包括當地氣候條件、種植地土壤狀況、種子的適應條件等。此外,選擇青貯玉米品種時盡量選擇不容易早衰、果穗大、高抗性、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
在選好青貯玉米品種后,需要做好種植地的選擇和土地整理工作。由于青貯玉米的植株高大,平均1.8m,因此種植人員要想有效提升青貯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需要盡量選擇土地肥沃、疏松、地勢平坦、污染小、保水保肥能力較好的種植地塊。整地主要是將原種植地整理成符合青貯玉米栽培的條件,首先需要對土地進行深耕處理,深耕深度在0.3m 左右為宜。青貯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因此在耕地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加入一定的底肥,底肥的種類選擇農家肥和適量化肥,然后將土地整平并保證土壤疏松。
青貯玉米的發芽率受到種子處理環節的影響,首先需要做好種子選擇工作,盡量選擇飽滿度高、大小均勻、無殘缺、成熟度高的青貯玉米種子。種子處理環節,在青貯玉米播種前需要對種子曬種處理(時長為1-2 天),此過程中可以增加一定的藥劑,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種子的發芽率,并降低青貯玉米感染病蟲害的幾率(如地老虎、蚜蟲等)。種子處理完成后進入播種環節,播種時間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青貯玉米的品種,一般來說每年的4 月到5 月中旬是青貯玉米的最佳播種時間,總而言之當種植地日均溫在7 攝氏度時即可播種。播種要求為等距離條播,播種深度一致(4cm 為宜),播種完成后鎮壓處理。此外,播種密度需要考慮到青貯玉米的品種,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有效提升青貯玉米產量的關鍵,一般來說青貯玉米的種植密度在9萬-12 萬株每公頃為宜。如果土地土壤條件差或者種植大型品種,可以適當降低種植密度;相反則可以適當提高種植密度。
播種完成后,在育苗期種植人員需要及時做好苗圃管理工作,定時查看苗圃生長狀況,有需要時進行補苗。青貯玉米不同于其他品種的玉米,不需要進行定苗處理,當青貯玉米幼苗長出3 片左右的真葉時,種植人員可以按照 “去弱留強、去小留大、去強留弱” 的原則進行一次性間苗處理。此外,除草是田間管理必不可少的環節。雜草會影響玉米幼苗的生長,首先可以在播種前利用化學除草劑將育苗地的雜草除盡;其次如果幼苗生長時期出現雜草,則需要人工除草;最后種植人員需要做好高培土工作,這可以有效疏松土壤并防止青貯玉米發生倒伏。需要注意的是。青貯玉米對水肥的需求極高,因此在整地工作中施加足夠的底肥后,還需要合理利用尿素進行追肥。灌溉也是青貯玉米田間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在整個青貯玉米生長時期需要灌溉5 次左右,這樣才能夠保證青貯玉米生長過程中不缺水。此外,青貯玉米的抗澇性普遍較弱,如果種植地連雨造成種植地積水嚴重,種植人員需要及時將積水排出,否則會導致青貯玉米植株死亡。
青貯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遭受的常見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玉米絲黑穗病等,前者主要危害青貯玉米的葉片及植株上部,一旦青貯玉米感染玉米大斑病其所有葉片將處于枯死狀態,其產量和質量將嚴重受損;青貯玉米在苗期容易感染玉米絲黑穗病,一旦感染果穗將變黑,病菌將會感染土壤進而傳染給其它玉米植株。要想有效防治這兩種病害,種植人員需要因地制宜地選擇抗病性好的青貯玉米品種,這將極大降低病害感染的幾率。同時,種植過程中需要盡量避免重茬,有效的方法為農作物輪作,并且每次耕種前最好完成深耕滅菌工作。此外,一旦在田間管理過程中發現染病植株,需要及時清除,將其深埋或者焚燒以消滅病原體。
玉米螟、小地老虎、蚜蟲等是青貯玉米常見的蟲害,防治不及時將導致青貯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嚴重受損。玉米螟幼蟲會采食青貯玉米的莖葉和穗,其爆發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 月,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方法是防止玉米螟幼蟲過冬。小地老虎主要侵害玉米幼苗的葉片,嚴重會導致青貯玉米幼苗壞死。蚜蟲主要是吸食植株的汁液,造成植株營養不良,從而玉米產量大大降低。有效防治小地老虎和蚜蟲的方法是噴灑化學藥劑,防治小地老虎可以向幼苗根部灌藥,防治蚜蟲可以用農藥噴灑器將蚍蟲琳可濕性粉劑溶液噴灑到蚜蟲表面。
青貯玉米在我國有廣大的種植面積,要想有效提升青貯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種植人員需要全面掌握和使用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技術,研究人員需要努力研發新的青貯玉米品種。對于青貯玉米病蟲害的防治,種植人員需要及時發現青貯玉米的病蟲害感染情況,做到 “早預防,早處理”,盡量使用無公害的化學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