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蕓,高小運
(江西省吉安市畜禽良種場,江西 吉安 343016)
我國豬養殖產業不斷獲得發展,規模化養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規模化豬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新技術引進迅速,提升了養殖工作的技術水平,促進了養殖產業的經濟收益增加。然而,豬流行病爆發和傳播也是當前規模化養殖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為了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我們需要積極參與流行病動向與防治對策研究工作。
豬瘟作為高接觸性傳染病,是病毒傳染造成的,在規模化養殖中該疾病高發且傳染性極強。豬瘟疫苗注射可以降低疾病傳染性,但是近年來豬瘟發病率又有上升趨勢,豬瘟的流行特點開始由大流行轉變為周期性,且呈波浪式向前推進。通常豬瘟病毒的低毒力株只能引發隱性感染,但是,如果妊娠母豬感染后,就會加重病情,誘發帶毒母豬總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除此之外,病毒進入母體后,會導致流產、死胎、仔豬畸形等,部分仔豬感染后無明顯癥狀但是病毒具有終身攜帶特點且免疫疫苗應答效果不佳。
該疾病也具有高感染率的特點,世界范圍內感染豬圓環Ⅱ型病毒幾率高達60%,且死亡率很高。作為新型傳染病,該疾病在豬養殖產業發展中得到高度重視。近年來,對我國豬病流行特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流行動向為豬圓環病毒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的交叉感染。除此之外,還存在豬圓環病毒與細菌或繼發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感染,嚴重影響了仔豬的發育、成長。
該病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引起,多見于仔豬、妊娠母豬中。其中,仔豬感染后,表現為呼吸道綜合征。妊娠母豬感染后,則會出現繁殖障礙。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與多種感染性疾病比較相似,比如偽狂犬病、流感、傳染性胸膜肺炎等。因此豬疾病診斷中誤診率比較高,很容易延誤治療時機,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染。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多與其他疾病交叉感染,豬瘟就是常見的繼發感染病。此外,該病在任何年齡段的豬只中都比較常見,感染后致死率較高。
豬群中常見的寄生蟲病主要為:蛔蟲、蚧螨,能夠對豬群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寄生蟲與豬群流行疾病感染的強度有很大關系。除了球蟲病外,死亡率比較低。除此之外,寄生蟲附著在豬群當中,感染狀況呈陰性,在發病期間,表現為亞臨床狀況,癥狀比較隱蔽,很難發現。
該病屬于人畜共患病,由于附紅細胞體引發。在發病期間,癥狀表現為厭食,體溫上升、貧血、下腹淤血等[1],發病率、死亡率均比較高,多為昆蟲傳播。其次,在人工授精時,也會引起感染,可與其他豬流行病混合感染,損害到豬群的健康。除此之外,管理條件、飼養環境差的小型豬場中,也比較多發。
規模化養殖場中豬只數量比較多,密集養殖情況下使豬疾病傳播速度提升,一旦出現病豬很容易造成大規模傳染,為豬疾病防治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因此當前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切斷豬疾病傳染源,保證全進全出,禁止病豬進入養殖場,這對于控制豬圓環病毒病或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效果顯著。不過對于新建豬場,最好是采用多點飼養的基礎上采用全進全出管理方法[2]。
首先,可通過免疫檢測對豬群機體健康狀況具有全面的了解,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乎本豬場的科學防控方法和免疫程序;其次,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和往年豬群流行病發生情況選擇接種疫苗;再次,規范隔離消毒設施,加強豬舍的環境衛生管理和清潔保持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病豬隔離制度;最后,有條件大豬場可以加強獸醫技術人員培訓工作及獸醫診療設施建設,無經濟條件的小型豬場可以聯系有經驗的獸醫,為豬場疫病防控提供建議。
免疫預防接種是防治上述各種豬病發生和大規模爆發的主要醫療措施。上述豬瘟、豬圓環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寄生蟲及附紅細胞體病疫病的免疫預防應當為重點關注方面,不僅如此,豬口蹄疫、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肺疫等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豬病也應當常年進行免疫接種。對于肥豬,還需進行豬肺疫、豬丹毒豬鏈球菌、豬水腫病的免疫接種,最大限度地控制疫病發生和蔓延,降低經濟損失[3]。
獸藥管理要求養殖行業可以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和監督機制。獸醫要選擇信譽度好、知名度高的廠家,產品要有合格證書,在使用獸藥過程中不能盲目聯合使用,掌握獸藥使用方法,強化對新藥的了解和應用研究,落實獸藥管理目標。
基層豬疾病防治宣傳工作質量不高也是當前影響豬疾病治療效果的因素之一,基于此需要強化基層豬疾病治療宣傳工作力度,引導養殖戶和養殖場管理人員了解豬疾病防治工作開展重要性以及基本方法,以此作為基礎提升基層豬疾病治療工作效率。宣傳途徑要多元化,結合現場宣教、電視、廣播等渠道,擴展宣傳范圍。
規模化豬養殖場的豬病流行動向和防治措施研究,可以給養殖行業工作者提供必要實踐方法指導。當前常見的豬流行病種類比較多,養殖場需要做好綜合防治措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斷傳染源,降低豬病傳播速度。本文主要分析規模化豬場豬病流行動向及防治對策,希望全面提升豬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