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蓮
(云南省寧蒗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寧蒗 674300)
牦牛在養殖過程中,寄生蟲病發病率高,是健康養殖重點防治的對象,以此來確保牛群的健康,進而獲取顯著的經濟效益。為了讓更多的養殖戶能夠全面了解牦牛寄生蟲病,提高防范意識,針對牦牛寄生蟲病臨床診斷、治療方法等方面予以了詳細闡述,為該疾病的科學防治提供科學指導。
肉眼檢查中,可發現牦牛體表是否存在蜱、虱、蚤、蠅等體外寄生蟲,查看其體表是否出現皸裂、結節、脫毛等癥狀,檢查是否存在體表寄生蟲等[2]。然而,肉眼檢查無法看到蟲體,當懷疑其患有疥螨病、癢螨病時,可使用顯微鏡對其體表進行細致的觀察與重點分析。
滴檢查法、血液涂片染色標本法是常見的血液檢查方法。例如,巴貝斯蟲病、錐蟲病則是寄生于血液中,必須采取血液檢查才可予以診斷[3]。
糞便檢查是牦牛寄生蟲病最直接的檢查方法,檢查操作便捷,一些吸蟲、絳蟲、線蟲等體內寄生蟲原體往往會隨著糞便一起排出體內,通過對糞便的檢查便可發現寄生蟲卵,進而準確鑒別出牦牛患上哪一種寄生蟲病。具體操作為:首先,用肉眼觀察糞便的硬度及顏色,然后細致查看糞便中是否存在蟲體、黏膜和粘液,對其進行初步篩查。最后,制作涂片標本或者采取飽和鹽水漂除法,對糞便進行細致檢查,準確找到蟲卵或球蟲卵囊。另外,也可采取漏斗幼蟲分離法,可準確檢查出牦牛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是否存在寄生蟲卵。
解剖已經死亡的牦牛,并判斷分析出其是否是由于寄生蟲病死亡,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對于牦牛寄生蟲病的治療,藥物的合理選擇是關鍵[4]。首先,應對患上的寄生蟲病種類、流行特征、感染部位、危害程度等情況了如指掌,還應重點權衡藥物的理化特性及不良反應。然后,基于養殖牦牛的種類、生長階段、營養狀況、體質情況等對藥物、寄生蟲、宿主之間的關系進行重點權衡。最后,基于寄生蟲發病特征、牦牛身體素質、養殖場實際情況,選取最佳的藥物進行治療,并對劑量、劑型及療程進行明確,進而實現有效的治療效果,促使牦牛盡快恢復健康。例如,針對牦牛肝片吸蟲、線蟲,盡量在一月份服用20—25mg/kg 的丙硫咪唑片,不僅可有效殺死寄生蟲,而且還可抑制病蟲在春天大規模繁殖;針對牛皮蠅,盡量在九月份上旬到十月份上旬期間服用0.2mg/kg 的阿維菌素。
通過大量臨床用藥實踐得知,有的抗寄生蟲藥物對牛體的影響較大,誘發了一些毒副反應。同時,如果不準確把握藥物濃度,患病牦牛中毒致死的幾率較大。對此,根據寄生蟲強耐藥性的特征,早期用藥劑量不得過多,用藥療程也不宜過長。例如,呋喃類藥物毒副作用較大,應對其用藥劑量進行有效控制。同時,在混水、拌料中,必須均勻混合,預防用量超標而造成中毒。
另外,嚴格控制用藥療程。針對頑固型寄生蟲病,需要適當地延長用藥時間。若長期使用同一種小劑量、低濃度的藥物,寄生蟲抗藥性便不斷增強,治療效果則差強人意。對此,治療前,應基于牦牛病癥確定合理的用藥療程,并精準計算用藥濃度與劑量,盡量輪換使用不同的藥物,避免出現腦藥性強的蟲體。
寄生蟲病情十分復雜,且比較隱蔽,發病期長,治療難度較大,所以預防是關鍵所在。發病牛、帶蟲牛是寄生蟲病常見的傳染渠道,所以飼養過程中應對牛群進行定期藥物驅蟲,及時將糞便清除干凈,并實行無害化處理。維持周圍環境,定期消毒,避免滋生出各種寄生蟲。同時,對牦牛群進食、體型、體態等情況進行密切關注,一旦發現異常狀況,必須細致檢查,只要發現病情,迅速隔離,并接受針對性有效的治療,對群體進行驅蟲處理。
牦牛奶制品、肉制品是牦牛養殖行業的關鍵性經濟效益來源,所以在寄生蟲病治療過程中,應對牦牛體內和乳汁中的藥物殘留量進行定期測量。抗蟲體藥物服用后,牦牛體內及乳汁內便會殘留一定的藥物,影響肉制品、乳制品的口感,有些甚至會危害到人體的健康。因此,對于畜牧業,很多國家制定了嚴格的休藥期,對抗蟲類藥物的食用時間進行嚴格控制。一般情況下,在牲畜屠宰前十天內不得服用寄生蟲類藥物,這不僅可降低體內藥物含量,保證售賣的產品滿足國家食品安全要求,也不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新經濟常態下,牦牛養殖業不斷發展,并積極防控各種病害,但是卻忽略了寄生蟲病的防范,造成寄生蟲病不斷出現,并逐漸惡化成慢性消耗病,牦牛育成率持續降低,養殖效益差強人意。對此,我們應積極防控該疾病,首先基于寄生蟲病流行季節、流行病史及致死率進行初步診斷。然后根據實驗室檢查(肉眼檢查、糞便檢查、血液檢查等)確診疾病類型,及時隔離治療,選擇合理的藥物,并對藥物劑量、濃度及療程進行適當控制。另外,嚴格執行休藥期,有效降低寄生蟲病害的影響,確保肉制品、奶制品的安全。由于該類疾病危害性大,應加強牦牛群的管理,加強預防驅蟲,留意觀察牛群的生長情況,提前防控,這些都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