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武
(瀘溪縣自然資源局,湖南 瀘溪 416100)
一直以來,農村扶貧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以及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的瓶頸。貧困人口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貧困人口數量多,分布較廣,貧困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革命老區、偏遠山區和邊境地帶比較集中,造成貧困的原因也很多,扶貧工作存在有重重困難;第二,造成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因為疾病造成的貧困,因為災難造成的貧困,因為勞動力水平低造成的貧困;因為沒有合適的項目造成的貧困;因為少數民族聚居,社會水平低,沒有創造收益等引起的貧困。精準扶貧戰略提出來以后,如何落實成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 “五個一批” 的扶貧思路。通過生態補償脫貧一批成為精準扶貧重要的內涵,生態護林員應運而生。
森林管護屬于保障性的工作,在開發以及保護森林資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好天然森林資源的管護工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護林員在林業隊伍中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森林管護工作的中堅力量,主要的職責權限是及時的將最新的法律、法規進行宣傳,濫砍濫伐和非法毀林的行為要堅決打擊,做好森林防火的巡查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補救,發現森林病蟲害的問題需要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措施,問題比較嚴重的情況下,要做好上報工作,避免人為和牲畜對森林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生態資源是山區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生態護林員在扶貧開發中占據著突出優勢,尤其是精準發力這塊,優勢明顯。
加強對生態護林員的管理是發揮生態護林員作用的要求,是消除其它人員意見的根本之策。
國家政策扶持:為了能夠將脫貧工作落實下去,作為國家林業局可以考慮將貧困的人口轉變成護林員,在征求財務部意見時,得到了支持,所以,從財政專項費用中拿出一定的資金對這項工作加以扶持,在全國特困地區以及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選擇了一定數量的貧困人口,對其進行培訓,擔任了生態護林員的工作。希望能夠幫助這一部分人員脫離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發展到2017 年,國家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國家林業局對全國22 個省進行了統計,分析了年齡在18 到60 歲之間的,身體健康,能夠擔負起野外巡護的工作,同時具有較強責任心的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這部分人口組織起來,從事護林員的工作。
地方政策的扶持:我國政府明確的提出,要充分利用生態補償和保護工程的資金,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及時的轉變成護林員,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能夠脫離貧困,要合理安排、綜合分析、統籌兼顧,聯系當地森林資源的分布情況,做好天然林的保護工作,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還草的工作,需要對當地貧困人口的分布特點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合理布局,設立卡點,選聘優秀的生態防護員,為生態環境的保護作出突出貢獻。
嚴格生態護林員的選聘:目前生態護林員必須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要嚴格把關,務求精準,完善流程,精心組織生態護林員的選聘工作。按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管理辦法》規定的選聘對象、條件和流程開展生態護林員的遴選,把握每個環節,確保規范組織選聘。確保選聘過程的公開透明,公平公正,選聘結果的公正性,把最需要、有責任的人員選聘到生態護林員中來。
推行生態護林員的動態管理:要加強部門對接,確保信息精準。充分利用 “國家扶貧開發信息系統” 數據信息,加強與各相關部門的數據對接,建立信息數據比對核實常態化機制。與公安、人社、殘聯、扶貧辦等部門進行數據比對,核準生態護林員基本信息,按照動態管理及時更新。
積極開展培訓,增強履職能力及致富技能:生態護林員本身就是貧困戶,素質普遍偏低,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創收技能單一。要以鄉鎮為單位對全體護林員進行崗前培訓,讓護林員明確崗位職責、管理和考核辦法。要加強對護林員進行技能培訓,讓護林員學到更多實用本能,加快他們脫貧致富的步伐。
強化檢查監督,切實加強常態化履職管理:要加強對生態護林員的日常履職管理,建立包片、包鄉鎮、包護林員的工作責任制。要堅持按照月考核、季督查的管理模式開展定期抽查,對生態護林員的巡山記錄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逐一過關,對生態護林員涉及的日常工作管理實行全覆蓋。
發揮生態護林員的 “森林衛士” 作用:要充分發揮生態護林員在森林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林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要切實加強對管護區森林資源的管理,建要立起科學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要將其效益充分發揮出來;新造林地的管護工作需要加以重視,提升林地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成林率,要提升林區范圍內的森林覆蓋面積,提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要積極促進貧困地區和群眾脫貧的腳步,加速推進生態林業建設,和國家精準扶貧的要求相一致。
一直以來護林員的工資都比較低,護林工作繁瑣,很少有人愿意從事這份工作,所以很多都是一人身兼數職。現行的生態護林員待遇標準是1 萬元每年,按季發放。要尊重生態護林員正當的利益訴求,從根本上保證整個隊伍的穩定和諧。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適時適度提高生態護林員的待遇。要建立待遇激勵機制。可探索建立 “基礎工資+ 績效工資” 模式,把年待遇的70% 作為基礎工資,按季度發放,其余30% 作為績效工資,根據工作業績年底進行差別化一次性發放。要依法依規,按時將工資發放到位,確保扶貧成效。
生態補償脫貧是 “五個一批” 的重要內容,生態護林員是生態補償脫貧的中堅力量。管理好生態護林員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確保生態護林員待遇有保障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