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華
(北票市青山保護局,遼寧 北票 122100)
森林資源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生態資源之一,它對于維持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森林內不但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良好的森林資源還能發揮防風固沙、涵養水土的作用。認識到森林資源保護的諸多作用,就要重視防火工作。護林防火技術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森林資源,提高了林木生存的整體質量,對于促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也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引發森林火災的因素眾多,可燃物包括有機物質,類似喬木、灌木、草類、地衣等植物本身就屬于可燃物,極易受明火的影響造成有焰燃燒,其揮發產生的可燃性氣體將引發火焰,在森林可燃物總量中占比90% 以上。這類致燃原因的特點是火焰蔓延速度較快,一旦發生火災將覆蓋大面積的植被,而自身消耗的熱量僅為全部熱量的5% 左右。與之相對應的是無焰燃燒,它也被廣發稱為暗火,因為無法像前者一樣分解足夠的可燃性氣體,所以不能產生火焰,例如泥炭、朽木等,為森林可燃物總量的7%。不同的植物其可燃點有所不同。如干枯雜草的可燃點則為200℃,而木材的可燃點能夠達到300℃,要引起這類植物的燃燒必須有外來火源。
按性質可以將火源分成自然火源與人為火源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雷擊火、火山爆發、隕石降落起火等,自然火源具有不可避免的性質,往往帶有隨機性,多發生于黑龍江大興安嶺等地,這也是大部分森林發生火災的主要因素,起火率達到總火源的95% 以上。后者主要包括生產性火源以及非生產性火源。例如燒柴、燒木炭等。此火源的引起需要消耗3.5m3/kg 的空氣,森林燃燒必須具備足夠的氧氣才能發生,一旦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降低為15%,燃燒就會停止。
對此,通過分析森林起火的原因,可以明確,首先便要杜絕人為起火,全面規避不必要的損失。其次,管理人員應當完善預案,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森林火災,控制起火源,以最快的速度撲滅火源,減少火災給森林植被帶來的損失,達到多重效益的提升。
伴隨科技的進步,我國森林資源的防護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特別是氣象科學、遙感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GPS 網絡技術等,為森林火災防護提供了多樣化的管理措施。其中紅外線檢測林火、雷達監測林火、人工降雨等新技術的應用,對林木管理者帶來了福音,為有效控制森林火災提供了根本保障。
我國按照火險季節的出現概率將森林火險預報劃分為中、長、短三個階段。我國火險預報系統在逐年完善,由氣象局主持,結合天氣雷暴預報等火險指標,提前預測出即將發生雷暴的地區。另一個預測系統則是地方性火險預報,兩個系統的交叉應用使得火險預報范圍遍布全國,應用更加便捷快速,能夠有效調配撲火經費和人力、物力?;痣U預報也被稱為林火發生預報,還能對林火的行為進行綜合預報。在火險研究中,此系統能夠根據著火組分來分析可燃物的易燃性;在火行為研究中,則能依據蔓延組分來分析火災發生的具體行為;在林火發生預報研究中,可以依據著火組分來確定火源等。火險預報系統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是通過四個輸出指標加以分析,一是人為火、二是雷擊火、三是燃燒、四是火負荷,這四個指標共同組成了火災預防體系。其中火負荷指標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作為系統最終的輸出結果,它集中反映了森林火災發生的燃燒可能性、燃燒行為及控制火蔓延的難以性,并對控火任務量作出了詳細部署。
現階段,我國在林火監測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地面巡護、瞭望塔瞭望和空中巡護三大類。我國自然森林和人工森林面積逐年擴增,光靠巡護員對森林火情進行監測和預防是完全不夠的,而 望臺又受到地理、氣候等諸多因素的阻礙,而借助飛機對森林進行大范圍巡邏觀察不但會耗費大量資源,預測速度與精確度也達不到要求。對此,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被應用到林火監測工作中,如紅外線監測、地波雷達監測、衛星監測等,有效解決了上述難題,還全面提升了林火監測的及時性。地面紅外監測:是指借助紅外線檢測器來對森林四周進行監測,及時準確確定林火出現地。這種監測技術釋放了人力,可以幫助人們準確掌控林火分布和蔓延速度,并且可以配合自動攝像機錄像,有助于后期森林防火方案的制定。當前紅外線監測器對森林火災的感知范圍已經能夠擴大到150 公里,在感知到周圍的溫度變化后便立即發生警報。地波雷達監測:是借助可燃燒物在進行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火焰具有一種明顯的電離特性,應用高頻地波雷達監測技術可以全天、大面積地對森林火焰進行定位,即使是在煙霧的情況下也能準確定位,此技術具有超視距性,能夠將儀器放置在瞭望臺、飛機等部位。
我國護林防火工作的科技性在不斷提升,森林工作人員也要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全面掌握相關技術的應用,在擴大森林資源覆蓋面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要及時有效地發現森林潛在火險,增加安全隱患,促進防火工作逐步走向精細化、現代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