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鋼,孟軍建
(1. 河北金博士種業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052160;2. 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16)
種業由買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品種過剩、費用盤剝、價格競爭,渠道超負荷、終端入到村、直銷游擊隊。環境的改變讓很多人很不適應,市場沒有了旺季,門店沒有了生意,“坐商” 變成了 “行商”,地頭變成了 “戰場”。各種會議開的頭疼,各種品種吹的完美,各種禮品促銷預定,各種人等都做起了經營。做農藥、賣化肥的,開超市、小賣部和賣糧油的。只要與農資沾邊兒或接地氣的,都開始賣種子。競爭的激烈程度讓人無所適從。品種多的不知道怎么選,選了品種又不知道怎么賣,進貨要的是現金,賣貨回來的是收據。夾在中間的經銷商群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 “挑戰”。這個挑戰來源于競爭環境,迎接挑戰只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改變。
現在,做種子經營的個體或者公司,有50% 是從原種子公司改制出來另立門面的,有30% 是上一輩本來就經營種子農藥的。有15% 是5-8 年前開始做種子代理的,還有5% 是最近三年才開始做起種子。這樣推斷,我們現在的農資客戶年齡梯隊是:50%的經營者年齡在60 歲以上,30% 的經營者年齡在50-60 歲,15%的經營者年齡在40-50 歲,5% 的經營者年齡在40 歲以下。60 歲以上的父母輩兒,一般都有兒女們來協助經營。經營者年齡偏大,環境變化快,很多新做法,新思維,年齡大了肯定是跟不上時代發展,不過年齡大的經營者,已經完成了原始資源積累,如果能夠利用好資源,有能力的人接班,會具有先天優勢。
種子是具有投資屬性的特殊性商品。種子的風險在于自然災害的不可預知性和保質期短。就拿當前種子成品價格和商品糧畝產凈值核算,商品價格的風險被放大了20-40 倍,20 倍是按照夏播產量凈值,40 倍是按照東北、西北春播產量凈值。經銷商朋友主要面臨的是大田種植事故的風險,而企業面臨的除了與客戶共同承擔的種植事故風險還有庫存積壓、資金流動、滯銷轉商等多因素帶來的巨大風險。所以,種子經營時間越長的經銷商,謹慎心里也越重。謹慎不是不好,過于謹慎就放不開手腳,難以快速推廣,跟不上現在的品種審定推廣速度。探其本質,還是不夠專業,雖然自然災害不可控,但是把握以下三點就可以放心推廣,第一、正規廠家、合法審定品種。第二、沒有重大致命缺陷。第三、按照品種適宜區域和合理密度種植。非質量問題導致的大田生產事故,風險也是可控的,一味的謹慎和擔心,只能是裹足不前。
上邊已經提到,現存種子經銷商朋友,一般都是個體戶或夫妻店。普遍年齡大,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學習過公司管理,缺乏營銷意識。面對突如其來的品種井噴和競爭,手作無措,無所適從,除了采用低價、賒銷等粗放競爭手段,不會創新和利用新的營銷手段。這也是目前種業 “散亂差” 的一個原因。如果不積極行動起來,快速提高或尋找有能力的接班人或改制成合伙公司,就只能被時代淘汰了。
很多經銷商朋友的生存之道是,農戶喜歡啥,咱就賣啥,典型的傻瓜式銷售,需要的也是傻瓜式品種。這一部分經銷商大部分都是三流經銷商,喜歡賣低價,喜歡竄貨,喜歡惡意競爭,沒有品牌意識,不具備新品種推廣能力。這樣的經銷商,大部分是自私自利的,對于利益不擇手段,出現風險對廠家不僅等靠要,而且還 “煽風點火薅羊毛”。相信這樣的經銷商朋友不在少數。
種子是一門專業,是一門科學,有很多種子經銷商朋友是因為機緣巧合,混進了種業江湖,進來才知道,概念、技術、運作、服務、品種,一概不懂,不知道農戶需求什么,不知道怎么開會、預定和促銷,沒有渠道、不會定價,沒有公信力,賒不起,賣不了。不知道風險控制,代理品種不會篩選,不了解區域特征,不會產品分類,更別說產品組合搭配和結構。給種業環境雪上加霜 “亂上加亂”。
接觸經銷朋友很多,比較專業、有實力和魄力的客戶做的都不錯,而且這類客戶絕大數都是以公司形式存在,代理大品牌為主。但是,市場還有兩類人,一種是唯利是圖,喜歡賣冷門,只做非主流,便宜進高價賣,賣套包、散籽。這類人嫌品牌行貨價格高、利潤小,以為賣便宜貨省心不折騰。殊不知,隨著市場逐漸走向集中和正規,品牌化、職業化、體系化才是未來。如果不及時加入 “正規軍”,培養自己的市場、口碑和競爭力,最后生意做的啥也不是。另一種是完美主義,這類經銷商朋友一般年齡偏大,自信、專業、眼光獨特。但是,對待品種往往過于苛求完美,追求高性價比,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錯失良機。殊不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天生的東西從來就不完美,完美的只有事在人為,種業沒有完美的品種,只有完美的營銷。
“一縣一商” 的渠道模式沿用至今,獨家代理意識籠罩整個渠道層階,“一鄉一商、一村一商”,壟斷意識層階遞傳、根深蒂固,這也許是種業的特質。“一縣一商” 是無數廠家營銷人員解不開的結,打不破的咒,站在快消品的市場化角度看,一縣一商的代理制度、尤其是 “一鄉一商、一村一商” 的渠道意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品種的推廣,限制種業人的思維和種業的發展。
很多品種天生不是大品種,做大了就成了大品種。品種火爆的原因本質上就是人為運作(推廣和營銷)。廠家是政策擬定和服務者,經銷商是政策執行者和具體推廣者,客戶的主動推廣和執行能力,基本上就確定了一個品種的推廣 潛力。很多客戶獨家壟斷意識強,實際推廣能力弱。很多客戶選品種的初衷都是抱有 “劃時代” 夢想,想通過選個 “好品種” 一勞永逸。殊不知 “事在人為”“可遇不可求”,即便有 “好品種” 你沒有超前的眼光和能力,也是把握不到的,即便撞大運落到你的手中,也會因為你不具備推廣實力而失之交臂。鄭單958是靠“四家”模式推出來的,先玉335是靠先鋒團隊“種、機、糧” 配套模式推出來的,他們當初在很多區域因為價格高、棒子小,找代理都找不到的。有些經銷商朋友抱怨品種一旦做“火” 就會竄貨,殊不知竄貨也有主動、惡意、被動、良性竄貨之分,相信沒有一個廠家不想好好控制區域之間的竄貨問題。但是,一個總代理從來不會反思自己的區域內為什么會竄貨。
現在種業處于變革的風口,四大驅動因素促使種業加速發展,而經銷商群體已經進入 “老齡化” 時代,落后的思想和思維習慣,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必須正視自身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去改變、適應、迭代,完善、提高,才能競勝未來。
品種為天,渠道為地,經銷商朋友作為農業推廣鏈條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如何做好“最后一公里”的綜合服務和角色轉變,將決定未來至少10 年的發展。任重道遠,唯有求變。
總之,以前是電視頻道做廣告,名人宣傳費用高,門店下鄉兩條腿,積極主動把種銷。如今是線上直播物流銷,拉動線下把種銷,多地又生直銷店,直對大戶搞全包。今后將是: 新形銷路需完善,方式方法要提高。原來網絡必須改,不改淘汰要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