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
(中共武夷山市紀委派駐協調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政策的引領下,加強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成為我國當前發展重點。近幾年,國家加大了三農工作的資金投入與政策自持,堅持走農村現代化、農業機械化道路,通過少取放活優先支持農村發展,帶動了我國農業經濟建設,提升了農業總產值,促進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設。但是,在農業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階段,仍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經濟管理上的問題,影響了農業經濟發展,亟待改善。
為了和國際接軌,我國在近幾年參與國際競爭越發積極,各領域均向國際鋪展開來,帶動了我國經濟發展,提高了我國國際競爭力。在農業方面,我國發展相對落后,但是,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也應積極向國際展開。縱觀國外各農業大國,早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與機械化,提升了農業生產力,保障了農產品品質與產量。而我國農業仍采用家庭作坊式,農產品品質與生產資本未得到有效控制,導致我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缺乏優勢,只能低價出售向發展中國家,依靠售賣量取勝,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為解決農業問題,首先應解決土地流轉問題,促使土地自由流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主要包含三種方式:村民之間自由流轉,村集體統一調整與流傳、構建土地銀行實行抵押流轉。其中,前兩者應用較為普遍,最后一種僅在少數地區應用。然而,新農村建設中,為提升農村經濟水平,村集體大力發展第二與第三產業,農村部分田地變為非農用,加之,房地產的發展,土地價格不斷上漲,部分農民將土地作為商品,農村土地流動越發困難。
當群眾權益被侵害,多數群眾往往找不到正確途徑維護自身利益,極大部分是因為自身知識匱乏,對法律認識不足。當新市場經濟環境下,應該將農村土地歸入市場經濟,發揮農村提低作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管理質量,增強土地利用率。并且,引導農民加入其中,并加強農村教育行業發展,增強農村人力資源,縮短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帶領村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應不斷探索土地制度并完善,推動土地正確流轉,發揮農村土地作用。
新形勢下,傳統農業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發展需求,融合程度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存在與社會脫節現象,導致當前農業無法適應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雖然,基層政府逐漸認識到規范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制定了多項惠農政策,但是,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仍未得到充分實施,而村干部未充分宣傳相關內容,部分群眾對農業經濟管理知識掌握不足,管理過程仍以傳統方式為主,直接影響了農業經濟發展步伐。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各項農業經濟管理措施浮于表面,管理質量與管理效率難以提升。
除個別農村外,我國大多數農村生活條件與城市間差距較大,雖然能夠保障群眾的溫飽與農村孩子的教育,卻是建立在多數群眾出外務工的情況下,如此,直接導致農村青壯年外流,天地使用合理性不足,農業經濟發展不穩定。同時,在農業經濟管理上,多數專業性強、高學歷管理人員進入城市,回歸農村的人才較少,而農村本身的經濟管理人員雖然具備較強實踐技能,隨著農村發展,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其專業素養逐漸無法滿足需求,經濟管理質量難以保障,阻礙了農村發展壯大。
近年來,國家越發重視農業發展,并就農業土地管理上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土地使用權限明確,土地使用人明確,土地流轉轉向透明化。但是,制度仍存在諸多問題,如:農田利用率不足,大多農民為增強生活質量外出務農,雖然能夠將土地承包給他人,卻因種植收益低、半機械化勞作累等無人承包,家鄉田地只能閑置,或隨意種植水稻、玉米等全機械化作物,極少種植經濟作物,農田使用效率,農業經濟收益低,影響了農業發展。
農業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時,多數仍以傳統服務方式為主,極少采用互聯網平臺,與農戶之間文件傳輸也更多以紙質材料為主,在指導農機手農機操作技術時,也很少利用互聯網。在發達地區,農業部門具有較高互聯網意識,公共服務護理現代化水平較高,中等與欠發達地區,農業部門公共服務現代化水平較低。而導致該局面的原因不僅是農戶本身缺乏互聯網思維,地方資金不足、互聯網覆蓋不全面也是重要因素。另外,農村產品更多是小作坊加工,缺乏食品安全認證,無法在網絡銷售,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框架復雜,內容繁瑣,涉及環節與細節眾多,對管理效果影響較大。因此,在實際管理上,為達到更佳的管理效果,加強管理體制創新,構建科學的管理框架,為提升管理效果奠定保障。在體制實際創新中,可通過如下幾點考慮:其一,了解當前體制內存在問題,定期對體制內問題總結,依照最終結果分析問題,并做好后續工作。其二,明確現狀后,排除影響農業經濟管理的因素,轉變管理模式,將農村整體經濟發展看做核心,由長遠角度制定戰略規劃。其三,政府部門應鼓勵改革,宣傳新農村,組織部門改革規劃,使經濟管理改革順利進行。同時,在產業結構上,以市場趨勢發展變化為依據,適當調整,順應時代發展,凸顯新時代特征。
農業發展受限,人才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專業性管理人員不足,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管理水平。對此,加強專業人才培訓,定期展開學習講座,由該方面專家傳授知識,并加強實踐鍛煉,通過理論結合實際,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人才質量,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人才支持。同時,可加強管理人員薪資待遇,加大員工福利,并展現此崗位的發展前景,以此吸引外來人才,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優質服務。
各個地區應明確認識到土地承包經營的作用,方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各項土地政策。對此,應加強宣傳工作,通過發放宣傳手冊、農村廣播宣傳、網絡宣傳以及電視新聞宣傳等,提升群眾對土地政策的重視度,為土地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奠定基礎。同時,推動農業經營的產業化發展,依照農業發展現狀,對技術人員正確指導,確定產業化經營的具體目標,為產業化發展提供正確方向。另外,重視土地流轉的監管工作,反饋問題并解決,監督國家土地政策的實時狀況,若存在問題,應及時解決,提升農村經濟管理的效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首先,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引導消費者使用安全追溯系統識別產品質量的習慣,帶動農業經濟水平的同時,提升農業公共服務的現代化。現階段,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應將目光放在食品上,非食品類農產品可暫緩推動,有大型超市、綜合電商平臺至小超市、鉆夜話平臺,由糧油、蔬菜、蛋奶到水果等,制定1-2 年過渡期,形成安全追溯二維碼,方可將產品流入市場,若無追溯系統,應避免其流向適應。另外構建農村大數據平臺,由地方政府投資,不斷擴大農村網絡覆蓋面積,并加強群眾互聯網意識的培養,促進農村互聯網建設,打破農村信息孤島問題,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為農村經濟管理與公共服務提供便利,提高農村經濟管理質量。
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農業經濟發展不僅影響著群眾收益,還關系著整個國家的發展建設。對此,為推動農業發展步伐,應創新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全面貫徹土地政策,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