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蘭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城關鎮人民政府,內蒙古 清水河 011600)
玉米作物既是我們重要的生活原料,也是畜牧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重要資源,玉米種植產業發展過程中實現高產目標,是滿足人類生活需求和畜牧產業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影響玉米種植產量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種植區域土壤、氣候以及準備工作、肥料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多元要素。玉米高產創建技術,即將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運用到選用優質玉米品種、測土施肥、覆蓋地膜和防治病蟲害等過程中,實現集成化種植管理目標,最大化獲取經濟效益,但該技術的推廣應用路徑還在探索過程中。
種植區域的土壤條件對玉米種植產量產生的影響是絕對的,因此選好種植土壤、做好前期的土地整理工作十分關鍵。為了實現高產目標,一般建議選擇土質疏松、存水存肥能力強、含有較高含量有機元素的土地種植區域。此外,玉米根系發達,生長過程中對水分和養料的需求比較大,因此整理土地的過程中,以 “淺翻深松” 為原則,一般翻地深度要達到40cm 以上,玉米壟的寬度在1.1m 左右。此外,在進行土地整理操作后還應及時對土地進行適宜的鎮壓[1]。
選種工作質量直接關系著作物產量,種植前結合選擇的土壤特質和區域氣候條件合理選種,選擇具備高產潛力的種子,關注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一般以高產、常見、多抗、熟期適中的品種為主[2],必要時可同時混搭多種不同品種。選取種子后還應進行相應的處理:首先,要剔除顆粒干癟、殘缺、有病害的種子,以保證玉米種子的成活率;其次要進行曬種。曬種有利于處理種子長期存放過程中產生的潮濕、霉變等,促進種子生長發育。曬種時,應選在晴天進行,在曬種過程中要注意時常翻動種子,在夜間要及時收回種子,避免種子受凍。
在播種時應結合當地實際氣候適時播種,這樣才能適宜玉米生長。播種時間不宜過早或過晚,大棚種植的玉米通常在1 月下旬播種,一般的玉米在2 月下旬-3 月上旬播種。種子的種植間隙要有嚴格的控制,采用寬窄行規范栽培,保證寬行距控制在80-90cm、窄行距40cm 左右,相鄰兩株玉米之間的距離在20-25cm,從而使玉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陽光,最大化利用土地面積,實現增產增收。在播種過程中,還應注意種子播種的深度要結合實際土壤條件進行選擇。如果土壤比較疏松,種子的播種深度應加大一些;反之,如果土壤比較黏重,種子的播種深度應適當減小。玉米播種完成后應及時覆蓋地膜,避免因水分蒸發而影響種子生長發育[3]。
苗期管理工作的目標是保證苗齊、苗全、苗壯、葉色濃綠、假莖扁平[4]。首先,在玉米出苗后應及時發現哪些地方出現缺苗現象,并采取科學的補苗措施。常見的補苗方式有補播種和移苗補栽2 種,二者均須在3 葉前完成操作,并且補苗后要進行1-2 次施水肥作業。其次,在生長過程中,如果幼苗空間過小,則會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因此應在玉米長至3-4 葉時進行間苗。間苗過程中,要遵循間小留大、間弱留強、間密留疏等原則。穗期管理工作的目標是保證穗大、粒足、稈壯等。穗期管理工作主要在玉米生長的大喇叭口期進行,在此階段使用玉米健壯素噴霧可使玉米矮壯,而中耕培土外加每667m2施尿素15kg 可促進穗肥。植株生長狀況決定了粒肥的施加與否,如果植株穗肥充足、葉色濃綠且無早衰退淡現象,則完全可以不必施加粒肥,防止生育期延遲;反之,如果植株穗肥不充足,產生脫肥現象,則必須及時施加粒肥,粒肥的施加宜早不宜遲。此外,穗期植株需水量較大,應科學、適度灌溉,以充分保證水分供給。若在此階段降水過多,土壤含水量過高,則應及時采取措施排水降澇。
肥料的選用應結合當地實際土壤狀況進行選擇,土壤肥力情況、玉米品種及土壤承載肥料的能力都會影響肥料的種類和濃度。基肥和追肥的施用對玉米的生長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基肥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有機肥,還含有少部分的磷和鉀,施加基肥時要特別注重對基肥濃度、種類等條件的確定,科學合理的調配才能適宜玉米的生長,最大化發揮作用。此外,追肥在玉米生長階段的作用也很關鍵,追肥主要采用氮肥(如尿素)。
病蟲害防治是作物種植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的問題,玉米種植過程中,要積極開展病蟲害檢測預警工作,實現及時發現及時治理的目標。病蟲害防治常見生物和化學方法,生物防治主要就是利用害蟲的天敵,遏制害蟲繁殖;化學防治手段比較常用,但是在使用化學藥劑的時候要注意環保問題,避免造成環境污染以及損害玉米作物質量。
要根據當地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災防災能力,保證玉米作物實現優質、高產。假如在播種期突發持續性低溫降雨,可采用覆蓋地膜、施加適量農家肥的方式增強玉米的抗寒保溫能力;如果遇到持續性干旱高溫天氣,則要及時灌溉,以確保玉米正常生長發育。
玉米是我國常見的農作物類型,在農業種植產業中玉米種植比例很大,增糧創建技術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的運用,確實起到了提高產量的作用,但是技術推廣工作還不到位,該技術依然沒有全面發揮增產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玉米增糧創建技術的應用路徑,希望推動我國玉米種植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