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元
(中寧縣石空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寧夏 中寧 755103)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農產品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設備逐漸完善,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略的提出,為貫徹落實脫貧攻堅戰略,帶動各地人民的發展動力,國家繼續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以鄉村中的農業發展為基礎,堅持優先發展鄉村農業,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助力振興鄉村發展。鄉村是我國人民生活的基礎生活生產單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不僅有助于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還有助于社會穩定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鄉村是我國人民生產生活的最基本單位,農業也是我國人民經濟生活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結合農業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取得較好的成效。
人生存最主要的條件除了水,還有糧食。因此,農業在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可謂十分重要。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農業所生產的小麥、水稻是人們飽腹的重要食用糧食,蔬菜是補充人們體內維生素的重要糧食,維持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恩格爾系數表明,農產品之類的家庭生活食用產品在人們的消費指數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于農產品的食用需求是比較大的。故農業在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的。農產品有農業產業加工、載種而來,是農產品的培育基地,有助于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對于糧食、水果的需求。
我國古代基礎的經濟發展產業是農業,農業在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首先,農業直接產出的糧食、蔬菜等農產品,運輸到市場上售賣有助于直接促進我社會主義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民初級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初級生活水平。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落實,農業發展的轉型和延長產業鏈有助于提升農民售賣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助力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帶動鄉村整體朝著更好的方面發展。最后,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優勢下,鄉村農業的發展不僅擁有國家給予的補貼,減少農民轉型農業的是錯成本,還有助于農民借助互聯網進行網上售賣農產品,擴大售賣農產品售賣范圍,將鄉村農業做大做強,助力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1]。
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提出以農業發展為核心,助力鄉村發展,因此下文將從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業發展理論以及發展路徑進行分析。
農業發展不僅包括對于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還包括對于農業產業結構的改善、農業產業鏈的有效延長等等不同的方面。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有助于直接為農業產業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而農業產業結構的改善有助于農業產業在農業初級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加強改善,提供更加良好的經濟效益;對于農業產業鏈的延長而言,是有效助力鄉村農業振興發展的途徑,將農業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進行遠程的交流、網上下單,或者與加工廠家進行工業技術結合對農業產品進行進一步的生產再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大農業發展的市場銷售途徑。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第二、第三等產業在國民經濟產業中的比重逐漸增加,相對第一產業的農業比重逐漸減少,因此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業的有效發展。故下文將從四個方面分析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發展的有效路徑。首先是鞏固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地位。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要以農業發展作為核心產業,發揮農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地位;其次是妥善處理農業發展中的各種關系,例如改善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產值、延長農業發展產業鏈等之間的關系;第三是完善建立大災風險防范機制,在易有自然災害地方應當首先建立起長期的災害風險防范機制,以應對自然災害,減少由于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2];最后是加大農業創新保險支持力度,有助于提高鄉村農民的積極性,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首先要堅持農業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應當堅持農民的核心地位,調動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業轉型,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鄉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