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家祥
(雙柏縣農業農村局,云南 雙柏 675100)
雙柏地處滇中腹地,具有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和特色的傳統種植、養殖技術,高達84% 的森林覆蓋率和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為雙柏贏得了“滇中綠海明珠”和“中國彝族虎文化故鄉”的美譽。多年來,縣委、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高度重視,一直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的重要內容。
一是社員人數少。截止目前,我縣社員在30 人以下的合作社有24 家,社員在30-70 人的60 家,社員在70-100 人的只有204 家,社員在100 人以上的有188 家,大多數合作社是幾個農戶、十幾個農戶的松散式聯合,發揮的作用和影響非常有限。二是資產規模小。盡管全縣合作社注冊資金達到1656 萬元,但由于相當一部分合作社辦公地點,場所等基礎設施尚未落實。三是基地規模小。絕大多數合作社在基地建設方面意識不強,力度不夠,加之自身條件所限,其數量、規模與規范化建設還有很大差距。
一是服務范圍窄。絕大多數合作社服務的范圍僅限于本鄉鎮,相當一部分局限于本村、本組的幾個戶、幾十個戶,跨鄉鎮發展的合作社還非常少。二是合作環節少。多數合作社合作項目少、合作內容單一,基本停留在農資供應、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等環節上。三是產業鏈條短。盡管我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較多,但就合作社而言,其主要經營模式還是生產、銷售初級農產品,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從事系列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經營的少之又少。
一是 “空殼社” 現象較為普遍,利益聯結散。由于合作社創辦時間不長,其經營狀況具有不可預計性,很多社員有利則合,無利則散,沒有與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二是市場運作化程度不高,營運效率低。一些農村基層組織主導創辦的合作社,把生產、服務作為工作重點,沒有很好地與市場接軌。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領導對合作社發展是相當重視的,業務主管部門在合作社政策法規宣傳培訓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還很不夠。一些農戶對發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必須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合作社的內涵還很模糊,全社會關注合作社發展的良好氛圍尚未形成,從而導致 “上熱下冷” 現象。
近幾年,我縣每年都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與發展方面投入了一些扶持資金,但這些投入,僅僅是用于支持合作社開展信息交流、業務培訓等方面,基本屬象征性和激勵性的,對合作社整體發展而言猶如杯水車薪。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相互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協調,無法形成整體合力,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督辦,導致對合作社的指導、服務難以落實到位,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兩項工作制度。建議建立合作社發展部門聯系會議制度和部門幫扶合作社制度,召集聯系會議成員單位,及時研究解決合作社在發展、運行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對部分產業基礎牢、運行質量高、民主管理好、帶動作用大、發展后勁強的合作社實行結對幫扶,從項目上給予傾斜,從資金上給予扶持,從技術上給予支持,從業務上加強指導的工作機制。二是強化職責分工,明確兩大責任主體。主管部門要立足本部門工作職責,制定并實施扶持、指導、服務合作社發展的具體辦法和措施;鄉(鎮)、村要根據各自農業產業布局和發展現狀,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編制本區域內合作社發展規劃,著力解決合作社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
一是召開一次會議。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建議每年召開一次合作社發展及規范化建設大會,參會對象為縣直涉農部門負責人、各鄉(鎮)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財政所長、有發展潛力的合作社理事長,通過會議進一步統一各級領導、基層干部的思想,凝聚共識,努力營造支持、促進合作社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實施兩大工程。建議由縣委宣傳部牽頭,廣電、法制、司法、農業等部門參加,組織實施送法進村入戶工程,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向縣鄉村干部、農民群眾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云南省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等法律法規,力爭用1-2 年時間,使這幾部法律法規的普及率、知曉率達95% 以上。三是開展三類培訓。按照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的原則,由縣委組織部牽頭,財政、人事、科技、工商、農業等部門參加,制定實施合作社實用人才培訓計劃,對三種不同類型人員分層次、分批次組織培訓。
要改變過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政策扶持,不斷優化合作社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議縣財政以全縣農業人口為基數,按照人均2-3 元的標準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合作社開展宣傳培訓、信息交流、市場營銷、品牌創建、示范獎勵等工作。同時,要加快改進各類農業項目申報實施方式。二是加強金融支持服務。縣銀監辦要加大與農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協調力度,組織開展銀社對接活動,對合作社降低貸款門檻,采取貸款額度授信、產品和銷售合同抵押等多種形式,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三是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的相關政策,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合作社擔任技術指導。每個鄉鎮要為轄區內合作社配備1-2 名專職輔導員,具體指導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和產業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