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峰
(山東省平度市農業農村局,山東 平度 266700)
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啟動以來,山東省平度市1791 個村深入推進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目前為止改革基本結束。通過開展清產核資,摸清了村集體資產家底, 完成了經濟組織成員界定,經濟組織成員拿到了村集體股權或成員資格證書,成員集體資產權益逐步落實。農村土地 “三權分置” 政策逐步落實,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部完成。 市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已經建,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正式上線運營。全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實現全覆蓋,確保加快農村各類產權要素規范流轉,促進農村資產保值增值。
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雖然接近尾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從全市實際情況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干部和群眾思想認識還不到位。部分干部群眾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義和目標認識不足,片面認為改革就是分紅,甚至要將集體資產吃光分凈;部分村組特別是地處偏遠的一些村組干部,認為本村沒有多少集體資產,增值困難,還存在等待觀望現象;有的村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或因合并村等原因,工作難度大,村組干部畏難情緒明顯。
第二,配套政策措施不夠完善。對改革的配套政策還需要完善,產權保護、產權流轉和交易、融資擔保、資產評估等服務平臺建設很滯后,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等“全能” 缺失,進入市場渠道不暢,市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未能實現互聯互通,阻礙了農村產權交易。一些稅費減免政策難以落實到位。導致出現有地租不出去,想租租不到地,已進城經商務工的農民留在村里的耕地撂荒數年都無人管理的現象。
第三,組織管理不夠規范。改革后各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了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三個議事機構,章程中明確了職責和議事規則,但實際形同虛設大多不能將議事規則落實到位。集體資產經營和財務管理也不夠不規范,改革中雖然建立了各種管理制度,但部分合作社在經營管理中仍沿用傳統的辦法,沒有在市鎮兩級產權交易機構交易。加之村委會與合作社賬務不分,財政項目扶持資金不能??顚S?,導致農村各類資源要素未能充分激活。
第四,改革基礎工作仍需強化。清產核資,是順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和前提,產權明晰、流轉順暢是盤活農村資產的關鍵環節。在清產核資方面,還存在不徹底現象,有的只量化了村民小組集體資產,對村組集體資產以及鄉鎮農村集體資產沒有量化。在產權流轉方面,鎮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和相關制度還尚未建設,不利于盤活經濟。在政策支持方面,還存在相關政策沒有及時配套問題。
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就下一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繼續加強政策宣傳。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切實增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層層落實責任,建立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工作,全面、準確地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政策原則、目標任務和方法步驟,進一步化解基層干部思想上的畏難情緒,主動消除農民群眾認識上的各種誤區,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改革順利推進營造良好氛圍,奠定良好基礎。
第二,完善配套體系,加強制度機制建設。一是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防止資產流失,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實行臺帳管理。下一步要正確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二是營造有利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環境,研究制定支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些諸如管理人員的工資報酬以及鼓勵激勵機制、資產運營管理機制、土地合理利用機制、稅收減免機制等配套政策,個別政策還需要省級以上相關部門予以明確。三是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監督,做好日常財務收支等定期審計,繼續開展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等專項審計,建立問題移交、定期通報和責任追究查處制度,防止侵占集體資產現象發生。
第三,善始善終完成產改工作。一是嚴格按照改革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開展 “回頭望”,對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量化等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偏差。二是堅持問題導向,不搞“一刀切” 和 “齊步走”,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路子,堅決不能盲目搞一些不切實際的低質量低效益的建設項目。三是依托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等平臺,及時建立符合農村實際需要的區級產權流轉交易中心,根據農村產權要素性質、流轉范圍和交易需要,制定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
第四,多種途徑探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首先要加強對已組建的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指導,使其經營管理逐步規范化、科學化;盡快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二要認真總結運行良好的農村股份合作社的經營模式、經驗教訓,逐步建立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股權分紅長效機制,并不斷推廣其成功做法,使其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三要積極借鑒外地市先進經驗,如利用沒有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等資源,發展現代農業項目;利用人文、歷史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利用閑置的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發展租賃物業;利用集體積累、政府幫扶等資金,通過入股或者參股一些企業等形式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改革成效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