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夫龍
(黑龍江省寧安市石巖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黑龍江 寧安 157412)
(1)農業檢測體系是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村建設奠定基礎,縱觀我國農產品市場,產品安全問題,以及農民自身知識水平導致農藥與化肥應用不合理現象,導致農產品殘留物超標,檢測體系不完善,影響人們身體健康。此外,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業標準示范園建設逐漸形成規模,檢測體系不斷更新,但仍然存在缺陷。基于以上種種,應不斷完善檢測體系,提高檢測網絡安全性,實現對農產品、農業環境等的全面檢測。
(2)在農業發展中,化肥與農藥使用頻繁,農民群眾卻并未意識到科學種植、規范使用農藥與化肥的重要性。部分農民意識停留在 “多施肥多產出” 的錯誤認知上,導致土地污染嚴重,且農作物殘留超標,危害群眾健康且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外銷,阻礙了農業發展步伐。對化肥農藥使用、農產品殘留標準嚴格監控,方能保障人們健康,促進農業發展。但是目前檢測技術稍顯不足,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更多通過化學提取與凈化等方式操作,檢測時間長,檢測速度慢,且檢測人員專業性難以保障。
(1)農業標準化體系不健全
①農業缺乏統一標準。我國在農業標準化建設上剛剛起步,基礎薄弱,制定的標準也并不規范,產中生產技術檢驗標準較多、規程多,而產后標準較少,整體上仍缺乏標準,甚至某些農產品存在無標可依現象,導致農業發展難以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
②現有農業標準并不完善。我國農業標準存在缺乏針對性、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某些標準存在時間過長,部分標準不完整,難以和國際接軌。因此我國部分農業產品僅能在國內銷售,銷往國外較為困難,影響了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傳統農業標準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而新的標準體系缺乏實踐試錯推敲,仍存在各種問題。
①通常來講,農業標準的全面貫徹,包含了計劃工作、準備工作、示范工作以及后續實施、檢查與總結反饋等工作。首先,政府在實施計劃時,應做好物資、思想與技術等的準備。
②依照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并分析總結,最終保障整個過程的順利進行。然而,在農業標準實際貫徹落實中,因基層政府資金有限,宣傳不到位,群眾對農業標準的認知不足,導致農業標準貫示范推廣徹實施缺乏力度,延長了農業標準完善時間。
(1)完善當前農業檢測機構,滿足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設備等的檢測需求,對于基層檢測機構,應結合本地農業生產情況,以貼近當地農業為原則,不斷完善檢測體系。
(2)應以農產品的安全為主體,通過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落實農產品生產主體責任,實現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有效銜接,推動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模式,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積極利用大數據,全面監控農業環境、土壤肥力、病蟲害、環境污染等的檢測工作,并引進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專業檢測人員,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提前預警,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1)應對各類農業標準進行完善。各級農業部門都應以質量作為中心,以市場作為導向,以完整、配套與簡便作為原則,根據當地形勢制定農業標準。農業標準中應包含農業產前生產資料、生產過程與產后質量標準,同時,還應有產品加工與包裝的標準。各級部門依照不同分工,標準級別應不同。國家級標準以強制性為主,各省會標準應基于強制性標準制定,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為非強制性。
(2)應完善農業標準。對于已經制定的農業標準,各部門應做好檢查工作,并參照國際標準。若標準并不完善,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與補充,保障農業標準完善性,促進農業建設標準化,帶動我國農業穩定發展。如:統一農業生產技術涉及的包裝、計量、貯存、運輸等的分析測試標準;完善種子、種苗標準,保障農業生產技術的科學性;完善農產品標準,保障產品適用性。
加大農業各項標準的宣傳與示范。政府應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形式宣傳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促使群眾認可農業標準化,才能更進一步推動農業檢測與農業建設的標準化。在農業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應以農業高產、高效與優質作為目標,在當地選擇標準化示范基地,以此為群眾真實展現標準化的優勢,并輻射周邊,提高整個城市農業的標準化。同時,以市場作為導向,對本地農副產品產前、產中與產后進行標準化管理,推廣貫徹標準化實施經驗,使群眾自覺參與進農業標準化落實中。在具體實施中,應將農業產業化與標準化結合,依照當地產業化發展規劃,制定標準化計劃與方案,將標準化重點放置在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方面,真正將標準化滲透至產業化全過程,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業效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步伐。如此,在農業標準全面貫徹下,農作物、有機栽培、營養學等有機結合,農產品質量有保障,推動了精致農業發展;而現代化網絡的應用,推動了消費者農業構建,帶動了整個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關系著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加強農業建設的標準化,完善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措施,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的重要體現。應做好農業檢測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完善農業建設標準化體系,全面貫徹落實標準化,會為農業發展提供支撐,積極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