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門提·阿山別克
(新疆托里縣草原工作站,新疆 托里 834500)
草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對保持草地生態至關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的游牧方式以及缺乏對草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使得草地資源被嚴重破壞。通過生態修復恢復草地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提高牧區經濟和改善牧民生活環境,促進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修復是為了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的原有風貌而進行的以自然演替為主要形式、人為引導為輔的修復過程。生態修復綜合了多學科應用,包含了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對污染環境的修復達到最低耗費和最佳效果,涉及了生態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環境工程等多學科內容。生態修復嚴格遵循整體優化、循環再生、和諧共存的整體思路,將生態修復系統看做一個完整系統,通過技術和設計優化實現對污染物的凈化和對水、肥資源的有效利用。
生態修復遵循生態學與系統學、可行性、自然修復與人為措施相結合等原則。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環境特點,生態修復也要具有針對性,在長期實踐基礎上,找到適合本區域的生態修復技術。生態學和系統性原則要求生態修復要嚴格遵循生態系統的內部演替規律,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做到循序漸進。生態修復過程需要做到全社會認可,并且在技術和經濟性上具有切實可行性。控制人類活動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停止對大自然的肆意侵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實現自我修復。
新疆具有天然的草地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畜牧業發展,草原載畜量迅速提高,再加上常年的粗放型管理畜牧業,超載放牧,造成了日益嚴重的草畜矛盾。目前新疆大部分地區仍是自由放牧,沒有形成較為合理的放牧制度。據統計1989 年新疆的草地載畜能力為每年3202.77 萬頭(只),而目前載畜能力僅為2600 萬只。據此推算目前新疆草場牲畜超載率高達68.9%,局部地區甚至超過100%。據統計,因超載放牧導致的天然草場退化和沙化,使新疆天然草場產草率平均下降了近50%,草地退化的同時帶來鼠害和蝗災大面積發生,帶來一系列連鎖問題。
很多天然草場存在退化的嚴重問題,新疆山區草原的水源涵養作用明顯減弱,洪水災害和水資源的年、季不平衡性加劇;而荒漠草場退化引起的后果更為嚴重,一些荒漠草場嚴重退化后,地表大面積裸露,可適牧草量急劇下降,并且營養成分也大幅降低,遇到風就會沙塵飛揚,使土地沙漠化的情況不斷擴大和加劇。草場退化加上風沙等環境影響,草地向低能量級發展,草地生態被簡化,食物鏈被縮短。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草地 “三化” 面積在1998 年就已達422 萬公頃,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51.8%,其中退化草地就達331 萬公頃。 新疆干旱的自然環境也抑制了牧場生長,造成大量毒雜草滋生,如狼毒、黃帚囊等對草場危害嚴重,其生長、高度均呈現上升趨勢,這些毒草很容易讓牲畜中毒,增加了死亡率。
草地資源在新疆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企業和牧民為了謀求利益,盲目對草地資源進行侵占開發,造成大量天然草地遭受破壞。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很多草地被用來進行開發建設,在造成草地資源流失外,又衍生出更為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問題,對地區安定團結以及居民生活安全造成威脅。
從技術因素來看,缺乏牧草產品的生產技術,在種植、收貨、儲存等環節缺乏科學指導,造成田間管理不到位,草產品質量不高,品質下降。牲畜品種也存在老化問題,改良種牲畜比例低,造成整體畜群生產力低下,牧民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增加牲畜存欄量,使草地過渡使用,加速了草地老化。
草地屬于公共生態資源,對草地的治理工程要納入國家基礎建設計劃中,建立完善的草地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地方政府制定相關傾斜政策,增加配套補貼資金。草地產業項目可以采用國家貼息貸款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多渠道多層次開放草地資源開發。
實行草畜分權經營,在集體經濟和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將草地經營權和牲畜經營權分開,規劃不同生產者擁有,施行草地資源有償使用,推進草地和牲畜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利用市場機制調節草場使用,達到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調整種植業供給側結構,增加蛋白質含量豐富的牧草種植,調整以糧食和經濟作物為主的傳統經營方式,改為糧食+ 經濟作物+ 飼用草料種植結構,提高牧民經濟效益。
恢復退化生態系統,就要加強創新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模式可以參考應用。
退牧還草。對于新疆生態退化嚴重區域,實施永久性禁牧,禁止放牧各種牲畜,施行退牧還草。同時也禁止各類經濟活動發生,給草地自然修復的時間,區域內的牧民進行搬遷安置,牲畜進行圈養或出欄銷售。這樣將禁牧區域僅作為一種生態功能為人類服務,而不再提供經濟效益。
實行季節性休牧。按照四季輪番休牧方式進行禁牧封育,在牧草結籽期和返青期禁止草原放牧,等待牧草完成生長期,使牧草充分生長并繁殖。同時也要加強人工飼料基地建設,以緩和草畜矛盾,輔導引導牧民舍飼技術應用。
農牧結合。利用農牧區人工草地和飼草飼料基地,作為草場補充為牧民飼養牲畜服務,這樣放牧可以不將天然草地作為唯一依賴,減輕草場壓力。加強農牧區間經濟聯系與合作,充分利用作物秸稈等農業副產品,合理配置飼料成分,發展飼料加工車間,發展料牛、料羊,肥羔等特色育肥產業,增加牧民收入。加強冬季補飼草料的貯存,幫助牧民減輕冬季牧場壓力,減少死亡損失。
生態修復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短期內 不可能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產出,而僅僅依靠自然生態能力也不能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還需要人為正確引導和努力,在一些退化嚴重區域進行人工種草和植樹,對土壤成分和結構進行科學干預,盡快恢復草地生產能力,提高載畜量。同時加強草地知識普法宣傳,引導全社會充分認清草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草地管理工作的輿論氛圍,為全面有效開展草地保護和修復治理工作做好保證,順利實現草原的可持續利用和健康發展。
建立優質牧草品種生產基地,形成大面積集中分布的牧草種子生產區,既滿足當地發展需要,也將牧草產業做成全國性的大產業。
加強水利建設,緩解新疆由于水源短缺產生的灌溉問題。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地方,建立水利骨干工程,對河水進行有效調配和攔蓄;發展節水灌溉,提高農業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同時加強地下水開發利用,可在有條件的牧區恰當開采,解決牧區居民飲水問題,并補充灌溉。
做好草場的保護和建設工作,包括自然草場的病蟲害防治、圍欄劃區封育和輪牧、建立禁止放牧區等以及人工草場建設。建立草畜平衡制度,研究牧區環境容量,對天然和人工草場進行一體化配置,對牧民搬遷進行有計劃的生態搬遷,分流牧區人口,擴大牧民人均資源占有量。加強市場環境建設,引導牧民綠色營銷。
本文研究了分析了草地資源破壞的原因和生態修復的有效途徑。草地生態環境不僅對當地畜牧業生產和牧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也會影響其他地區的生存環境,因此我們應重視草地生態修復,積極投身到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態環境的行動中,為抑制草地退化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