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昌河,藍誦善
(上猶縣五指峰生態林場,江西 上猶 341200)
早些年晨光稀土冶煉有限公司和東進稀土冶煉廠落戶黃埠鎮感坑村,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的稅收利潤,但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也不言而喻的。據權威分析:稀土冶煉中排氣量為每小時60000m3, 其中SO2含有量為12434mg/m3,HF615mg/m3,酸性霧為1517mg/m3[1]。
隨著企業產能不斷擴大,廢氣和粉塵污染也越越來嚴重,尤其是含氟廢氣等未經有效處理,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廢氣、粉塵飄落的區域,莊稼產量銳減甚至絕收,山上林木植被相繼枯死,給當地的農民生產、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危害。
廢氣、粉塵經多年積累,原來碧綠蔥蔥的樹木,已漸漸失綠變黃變灰,山上的植被也相繼枯萎,根系慢慢腐爛,區域內稀疏的植被固土保水能力極其微弱,山體滑坡時有發生。
黃埠鎮感坑村受污染面積23.4hm2,其中重度污染5.2hm2,中度污染10hm2,一般污染8.2hm2。
2012 年-2017 年,企業采取補植、撫育、全面更新等方式,對污染區域進行生態修復,通過種植桉樹、紅葉石楠、紫薇、楓香、木荷、杜英等鄉土樹種,并加大撫育力度,施放肥料,以提高造林成效,結果都不盡人意。據統計,2012 年種植的紅葉石楠、紫薇、木荷、杜英等闊葉樹種,栽植成活率不足50%,第二年保存率不足30%,且慢慢毀滅。
2014 年,種植紅葉楠和桉樹,并客土施放有機肥和桉樹專用肥,促進苗木生長。據調查統計,紅葉石楠成活率不足30%,桉樹成活率達到80%,2018 年存活率調查發現紅葉石楠寮寮無幾,且逐漸萎縮,根系固土能力極差,稍用力,就可徒手將樹苗連根拔起;桉樹存活率達到60%,但基本停止生長,樹葉失綠變灰,無生機。每當雨季,山體滑坡就如約而至,給群眾生活、生產和財產帶來較大的威脅,群眾怨聲載道,民企關系一度緊張。
以生態為重,兼顧社會、經濟效益;因地制宜,分區規劃,科學栽種;以鄉土彩闊樹種為主,闊葉常綠、落葉、彩色,喬木、灌木、草本相結合;大穴、大肥,容器袋苗,“棄土” 種植。
為減少水土流失,實行條帶狀改造,對造林條帶內的藤灌、雜草、生長停滯的樹木進行全面清理,并集中堆放,進行燒除;同時,注意保護林地上現有闊葉樹。
采用穴狀整地,穴規格50cm×50cm×40cm,開穴時 “棄除” 表土和草木灰,先將受污染的表土及腐殖質層扒至種植區外,再按要求開穴,將上層土堆積于穴上方,心土置于穴下方。栽植前,打碎土塊,清除石塊和樹根,施足基肥,每穴施5 公斤有機肥與種植土充分攪拌后,復土至2/3 穴。切忌不能將表土和雜草、藤灌、草木灰等翻入種植穴內,以免產生新的污染源,影響苗木生長。
根據多年種植樹種成活情況及山場現有存活樹種,選擇2 年生以上,地徑3cm 以上構樹、無患子、欒樹、杜英等抗氟、抗SO2能力強的彩色闊葉樹種土球苗。同時,在水土流失嚴重地段加種杜鵑、紅花繼木、紅葉石楠、三角梅等灌木容器苗;陡峭易滑坡地段加播水保草籽、胡枝子等提高植被覆蓋度,改良土壤,增強保水固土能力。
喬木樹種分四個區域,從山腳往上分別種植構樹、杜英、欒樹、無患子,水土流失嚴重地帶由山腳往上,構樹種植區域中加種一列紅花繼木,杜英種植區域加種一列杜鵑,欒樹與無患子區域加種一列紅葉石楠或三角梅。
為促進苗木郁閉,要適當密植,喬木樹種栽植密度為2505 株/hm2,灌木樹種15000 株/hm2,水保草、胡枝子25g/m2(混播)。
3 月中旬前,選擇陰雨天氣栽植苗木。種植時將苗木從山下運送到種植穴時,要輕拿輕放,避免土球松散。無紡布容器袋無需解除,塑料材料容器袋需將容器袋解除,然后由外向內,分層壓實種植土,使土球或根團與種植土緊密結合,并踩緊踏實,但切記不能踩踏蔸部,以免土球松散,影響苗木成活。每天種植結束后,必須撿拾塑料制品,統一帶到山下進行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造林階段結束后,要逐小班地塊檢查苗木成活情況,對缺死苗及時補植,確保保存率達到85% 以上。加強林分及幼林撫育管理,撫育時清除種植苗木周邊1 米范圍以內的雜灌草,每年5-6 月份適時擴穴培土、并追施復合肥0.05kg/ 株,連續撫育3 年。
據現場調查核實,喬木樹種:構樹成活率最高,達到了95%,欒樹、無患子成活率達到85%,杜英成活率為80%;灌木樹種紅花繼木、三角梅成活率達到90% 以上,紅葉石楠成活率85%,杜鵑成活率80%。撒播草籽、胡枝子等草本植物,植被覆蓋度達到85% 以上[2]。
遭受污染的植被葉片、枯落物及粉塵中含有HF、SO2等殘留物,種植苗木時,必須 “棄除” 表土和草木灰,將表土及草木灰扒開,再開穴種植,適當深栽。
污染區生態修復治理措施效果,對區域內及周圍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條件,水質狀況、徑流泥沙以及水土保持產生積極的影響。為南方地區生境遭受稀土廢氣、粉塵污染,提供了成功的生態修復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