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消防及阻燃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重慶 401329
近些年來,伴隨各個城市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建筑功能越發多元化,從而導致其結構變得越發復雜,這些都向消防安全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智能消防系統在建筑消防中的應用,無疑一定程度解決了該問題。因此研究建筑消防中智能消防系統的應用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智能消防系統的優勢主要是可以提供應急逃生功能[1]。火災事故發生以后,智能消防系統能夠動態測量建筑溫度、空氣以及粉塵含量,然后通過有效處理這些信息后,及時啟動應急照明系統,引導人們有序按照正確路線逃生。在當前的建筑中,智能消防系統是其不可忽視的、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實際生活中倘若發生火災問題,為了更好地避免火災發生實施能夠實現對人群的更好疏散,使其能夠在正確的指導下得以順利逃生,降低人員傷亡情況的出現,那么就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智能消防系統。尤其是近些年來,伴隨人們不斷提高其消防意識,越發關注建筑中智能消防系統的應用。所以必須重視建筑消防中智能消防系統的應用,為人們安全性提供堅實保障。
2.1 智能消防系統合理設計 智能消防系統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由于很可能出現穩定性較差的問題,所以需要對智能消防系統予以合理設計。智能消防系統的設計應遵循控制簡單、架構簡潔這樣一種設計原則,并且需要結合不同建筑的不同特征,明確智能消防系統的安裝要求和元器件型號,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智能消防系統。以智能消防系統中的消防應急照明系統設計為例,其主要包括火災未發生和火災發生兩種情況下的系統控制設計。具體設計的內容包括通信、電源、燈具、電線路等。在進行設計之前,需要結合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按照樓層和防火分區來對疏散指示方案加以完善設計,在方案中要對各區的工作狀態、指示方向、指示燈、指示疏散方向、具體疏散路徑等予以明確,并遵循避險原則和最短路徑疏散原則,還要重視其與智能消防系統其它系統的有效聯合,使整體智能化設計得以強化。
2.2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用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通常采用的是雙回路模式這樣的供電方式,為了確保可以可靠穩定的供電,電源能夠將消防控制室的雙電源切換箱連接起來。為了以防萬一,發電機或UPS需要事先準備好。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主要包括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可燃氣體探測報警系統、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火災探測報警系統[2]。通常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采用的是環形回路組網設計,為了有效減輕局部線路故障對于整個報警系統的影響,總線上還需要采用短路隔離器,可以接收感煙探測器與感溫探測器發出的信號,也可以接收水流指示器、濕式報警閥等的信號。此外,還可以實時監控水箱水位、消防水泵、消防水池等的工作以及使用情況。針對火災的具體情況,消防聯動控制系統能夠實現其他系統的聯動。所以在設計的實施其可靠性一定要得到確保。如今大多數建筑消防是多線制手動控制結合總線制的聯動方式,能夠通過多線聯動線實現手動控制。當建筑物發生火災的時候,根據火災情況控制室會打開各個區域的排煙閥,并聯鎖啟動相應的排煙風機。倘若經過高溫,排煙風機吸入口處的防火閥被熔斷,則會自動停止排煙風機的運行。同時火災聯動系統還會切斷火災區域內的非消防設備電源,開啟相應區域的應急照明系統,并通過廣播播報火情。
2.3 智能消防給水系統應用 建筑火災的滅火方式主要以水為主,其他滅火方式為輔[3]。在對消防給水方式進行選擇的時候,應明確地了解防火分區的布局以及建筑物的結構、高度和性質,同時對于避難層和設備層的具體位置也要掌握,并考慮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消防給水方式選擇。在對消防給水方式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結合整個建筑物的具體情況,將與其相關的各種因素找到并加以分析,然后加以綜合評估。包括水箱對上層使用面積占用的限制程度、設備適合分散設置還是集中設置、操作控制簡單易行與否、投資范圍的大小、供水的可靠程度、外網供水能力、二次污染產生的可能性等等,從而選擇最適合的建筑物給水方式,又或者通過組合幾種方式,將最優的方案選擇出來。以超高層建筑為例,應選擇地下二層及以上為消防水泵房的設置位置,且不能設置在室外出入口地坪與室內地面高差>10m的地下樓層。消防補水層可以設置在地下五層,并且在相應樓層分別設置消防傳輸水箱和消防減壓水箱。在將各區消防傳輸水箱、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的位置確定好了以后,就可以進一步劃分這些區域,比如地下5至首層,可以由9層消防水池實現重力供水,2~9層可以由23層消防水池實現重力供水。在噴頭的選擇上,不同區域對噴頭有著不同的選擇,比如停車庫沒有設吊頂的部位主要選擇直立型噴頭,如果有吊頂則主要選擇吊頂型噴頭。
建筑火災一直以來就是影響建筑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借助智能消防系統預警和監測火災隱患,及時報告檢測信息,并將信息及時反饋到控制中心,然而控制中心會根據檢測信息判斷出建筑內的火災程度,從而將緊急應急方案制定出來,這對于火災的及時預警以及相關應急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夠給予相關人員一定參考借鑒,共同提升建筑消防中智能消防系統的應用水平,更好地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