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衛生職業學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習近平指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有益處。”從習近平的各種重要講話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思想與智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基礎。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合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內在本質,也有力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這就表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從思想理論到精神內涵都能夠實現良好契合。
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舶來品”,其與東方文化從根源上講分屬不同的文明之流,然而,表面上的異質多元性掩蓋不了二者對于社會歷史發展乃至對人自身的思考的這一本質。因此,即使是作為東西方各自文明的思想與文化產物,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二者依然能就許多問題的探討與思考形成默契與共識。雖然,從二者各自的哲學思維追溯來看,西方哲學思想善于從對自然和宇宙的思考為出發點來進一步探尋人本身的問題,例如,西方歷史早期的思想家總是由對世界構成的元素的追問逐漸轉向為對人類社會與發展的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則更注重于由人自身為出發點的思考,既通過自身的修煉與完善,進一步“推己及人”,作用于政體的改進和社會的發展,并將其與自然和“天道”相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當中并未出現如西方那樣的自然科學思維和概念體系,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對許多問題的探討,與西方古代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皆有相融之處。西方早期思想家阿那克西美尼就曾指出,世界是由“氣”所組成,中國古代思想當中也有“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的表達,即是說世界萬事萬物皆以“氣”為本,皆統一于“氣”,這正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的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相契合。雖然,就當今來看,中西方古代關于對世界的樸素唯物主義認知存在一定的狹隘與片面,但是,這種將物質性作為世界的統一性的基礎的思想,卻恰恰迎合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差異性為前提,而其差異性和多樣性又以其客觀實在性為基礎的思想。
另外,馬克思主義當中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和立場,也與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諸多闡述相類似。馬克思主義充分看到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中國共產黨全面、深刻而有力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將“密切聯系群眾”作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把“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自己的執政理念,并時刻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在中國古代,也有“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民為本、富民樂民”等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觀念相符。
作為東西方不同源流的思想與文化成果,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所共有的精神特質,恰恰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內在氣質與境界追求。
具體來看,首先,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都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哲學內涵,并不是僅僅作用于對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一事物和現象的獨特理解與解釋。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多的是以辨證性和實踐性的思想原則來致力于對世界的解釋和改造。同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歷來秉承著兼容并蓄的原則,努力汲取和吸收宗教文化與少數民族思想文化中的精義,并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與實踐過程中使其逐漸圓融和統一。
其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都尤其重視人的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強調“勞動即人的本質”,而其中“勞動”是指人們有意識和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而中國古代尤其推崇“知行合一”的思想,正所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再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都具備超越特定社會歷史背景的精神延伸性。馬克思主義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深刻揭示出了事物發展過程中自身的內在矛盾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等等,這些深刻的認知已經超越了對某一特定社會歷史發展時期的了解與概括,而是延伸到了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總結。
同樣,中華文化之所以得以傳承千年而經久不息,也正是得益于其歷史延伸性與傳承性。以中華文化當中所崇尚的人的修養來講,馮友蘭先生曾經提出的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洞悉了人的自身修養和精神層次的高低,這種深刻的思想同樣也超越了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始終作用于對人自我認知和發展的洞見。
僅僅只靠與中華文化在理論與精神上的融合,還不足以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一步“開花結果”的養分,真正由理論與精神向現實的不斷轉化,還有賴于扎實而牢固的實踐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
正是基于這一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理論和精神追求將得到強有力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向來具有最為鮮明的實踐品格,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本身便是實踐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恰恰正是其實踐本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實踐旗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正是基于以實踐方式對社會現實的有力變革和開拓實踐新境界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走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改革道路,才能救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融合,也一定是在實踐層面上對國家與社會發展這一現實需求上的回應。
實踐的過程能夠給予理論和精神層面的不斷要求與進步,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更能夠給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更為廣闊的操作空間以及歷史舞臺,不斷激發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的內在優勢,并持續顯現出二者之間更為核心與多元化的影響機制,在持續發展的進程當中,營造出更貼合于時代特色,更具有時代內涵的造福中華民族與人民群眾的新思想和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