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張菲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048)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融合了傳統的老年照料和醫療、康復、護理,回應了老年群體及其家庭的現實需求,對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積極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1~3〕。北京市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深、總體經濟發展水平高、醫療資源豐富,就全國范圍而言較早地就開始了“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探索,包括建立養老照護中心、實現養老機構和醫院資源的無縫銜接等。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建設“首善之都”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北京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為相關助老政策的出臺提供決策參考。本文先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界定為在老年人看病就醫方面提供便利及為老年人提供康復護理和慢病管理服務。并對“醫養結合”的需求群體界定為全部老年人口(60歲以上)。本研究旨在探討北京市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需求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2017年7~9月對北京城市社區、北京老年醫院及老年康復中心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共374人。女占59.4%,男40.6%;平均年齡71.9歲,70歲以下受訪者占比較多,達到50.3%;文化程度主要在高中/中專以下的老年人群占到76.2%;子女數量1個占45.7%,32.9%為2個,多于2個的占19.5%,1.9%無子女;婚姻狀況:80.5%為有配偶,未婚為0.8%,2.4%為離異,喪偶為16.3%。北京地區老年人群的收入大部分在5 000元以下,占到82.6%,其中收入3 000~5 000元占36.4%;退休前職業46.3%是企業員工,34.2%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此外還有19.5%的老年人群退休前職業是個體工商戶、務農或打零工。總體上,調查樣本基本反映了北京市老年人口的統計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問卷調查與數據采集 2017 年7~9月,課題組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北京老年人群養老服務需求及家庭支持能力進行調查。調查問卷是在參考相關文獻和調研報告的基礎上設計編制的〔4~7〕。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 374 份(89.2%)。問卷主要內容:①個人基本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子女數、婚姻狀況;②經濟因素:退休前職業、平均月收入、目前主要收入來源;③身體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自評健康狀況、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情況;④家庭因素:目前養老方式、居住狀態;⑤社會參與和社會支持:日常休閑娛樂方式、日常活動范圍、每周見朋友數量;⑥養老服務內容需求情況:包括醫養結合的三個方面,醫療照護服務、日常照料服務、精神慰藉服務及每月能夠接受用于照護的費用等〔8〕。
1.3研究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老年人群“醫養結合”需求現狀分析 本研究中需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受訪老年人為242人(64.7%)。對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情況進行的分析,主要涉及三個基本維度:醫療照護服務,日常照料服務,精神慰藉服務。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情況的統計結果顯示:①近八成老年人需要以定期檢查為主體的醫療照護服務。79.7%的老年人具有對醫療照護服務的需求。其中需要定期檢查的比重最高,占比達到57.0%。康復保健占12.8%,上門門診6.7%,陪同看病3.2%。這一結果與不同類型服務的可及性、大眾熟悉度及與改善健康的關聯程度呈現正相關關系。②超過半數的老年人表示不需要日常照料服務。調查顯示50.5%的老年人表示不需要日常照料服務,20.9%的老年人需要幫助飲食,19.0%的老年人需要打掃房間、洗衣,還有4.8%、3.5%和1.3%的老年人需要幫助室內外活動、幫助購物和助浴。這一結果與現實相一致,即大多數老年人只要自理能力允許,更愿意自己完成家務活動和自我照料,不舍得利用有償服務。③超過三成的老年人表示不需要精神慰藉服務。調查顯示有34.8%的老年人表示不需要精神慰藉服務。在需要此項服務的被調查者中,最需要的兩種服務內容分別是聊天解悶(25.1%)和文娛活動(30.5%)。這兩種選擇的認知度高,可及性強,成本經濟,屬于低需求層次的精神慰藉方式,說明老年人排解孤獨寂寞情緒的需求強烈。此外,有7.8%的老年人選擇了需要心理咨詢疏導,說明老年人開始正視并且重視心理健康的維護。同時有1.9%的老年人需要臨終關懷服務。
2.2老年人群醫養結合需求現狀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老年人醫療照護服務的因素: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狀況、每周見朋友數量(P<0.05);影響日常照料服務的因素:性別、年齡、子女數量、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生活狀況、是否患有慢性病、日常休閑娛樂方式中旅游觀光、每周見朋友數量及每月用于照護的費用(P<0.05);影響精神慰藉服務的因素: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狀況、日常休閑娛樂方式中聽戲、看電影、看歌劇等演出(P<0.05)。
以老年人具體的醫養結合需求服務(醫療照護服務、日常照料服務和精神慰藉服務)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對老年人醫養結合情況影響因素進行二項Logistic回歸。結果表明,健康狀況是老年人醫療照護服務的影響因素(P<0.001)。見表1。

表1 老年人醫養結合(醫療照護服務)的二項Logistic回歸結果
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狀況、每月用于照護費用、每周見朋友數量是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務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年齡、健康狀況、日常休閑娛樂方式(聽戲、看電影、看歌劇等演出)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務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老年人醫養結合(日常照料服務)的Logistic回歸結果

表3 老年人醫養結合(精神慰藉服務)的Logistic回歸結果
本研究被調查群體對醫養結合需求的比例來看,本研究比其他研究者的相關調研〔9〕結果略高一些。一個可能的理由是老年人居住狀態、身體健康狀況等家庭和自身的因素導致對醫養結合服務的現實需求較高。 另一個可能的理由是問卷中沒有使用“你是否需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冶這樣的問題,而是通過”你是否需要日常照料服務冶“你是否需要醫療照護服務冶和”你是否需要精神慰藉服務冶這三個問題來間接得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量。 按照“醫養結合冶的內涵來分析研究,可以避免一定的主觀認識偏差”。
本研究在具體內容上,對醫療照護服務的需求最高,反映出醫養結合的重點是醫療照護。健康狀況是老年人醫療照護服務的影響因素,這與客觀實際也比較相符;北京市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狀況惡化和自理能力衰退,對日常照料服務的需求增多;每周見朋友數量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日常照料服務的可能性越小;每月愿意支付的照護費用越高的老年人越需要日常照料服務,這說明經濟購買力對日常照料服務需求的影響。年齡越高的老年人越需要精神慰藉服務,反映出高齡老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失落感和無用感,更可能出現抑郁、憤怒、低沉等心理狀態。 健康狀況越差的老年人越需要精神慰藉服務,說明身體功能的衰退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和情緒造成負面影響。日常休閑娛樂方式中喜歡聽戲、看電影、看歌劇等演出的老年人更注重精神慰藉服務,反映出這部分群體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較高,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受。
本研究說明健康和年齡是影響老年人醫養結合需求的最主要因素,這與已有相關研究〔8〕結論一致,反映出老年人生理、心理的一般規律。 即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功能下降,患病風險增加,自理能力變差,日常活動范圍縮小,這些因素互相交織,加劇了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支持對醫養結合服務需求有較為明顯的影響。 每周見朋友數量較多的老年人對生活照料服務的需求比較小。 社會支持一方面有助于減緩老年人壓力和塑造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進而增強老年人自我照料的意愿;另一方面通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延緩老年人機體功能的衰老,進而減少對外部生活照料服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