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河海大學常州校區 基礎教學部,江蘇 常州 213022)
近些年來,國外很多國家通過整合各種媒體優勢,通過閱讀立法,不遺余力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群體性閱讀推廣活動并獲得顯著成效。早在20世紀70年代,全民閱讀的概念已經在國際上開始傳播,并且付諸實踐。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提倡“走向閱讀社會”,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確定為世界讀書日。美國是最早開展閱讀立法的國家,于1998年頒布了《卓越閱讀法》。美國的立法經驗表明,應當明確閱讀在法理學層面的根源,尤其要重視青少年閱讀,閱讀立法應偏重指導與保障。俄羅斯是與中國比鄰而居的大國, 俄羅斯政府2006年設立了“培養讀者興趣、鼓勵年輕人讀書”的國家項目等。俄羅斯的閱讀立法劃分出清晰的階段、明確了各階段目標,界定了相關機構的職責,設立了統一的管理機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日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閱讀法律體系,1999年通過了《有關兒童讀書年的決議》,在現行法律體系內部灌輸了保障閱讀的理念。韓國1991年制定了《圖書館振興法》,通過閱讀立法,建立了保障公民閱讀的長期機制,與此同時,韓國的閱讀法律中,十分強調國家的職責,并重視營造不同空間的閱讀氛圍。
全民閱讀對中國而言具有歷史性意義。2006年,由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教育部等11個國家部委共同倡導,全民閱讀活動及促進全民閱讀的行動開始面向大眾。13年來,全民閱讀活動由淺入深,由小范圍行動擴展到全國性立法保障,政府及民眾對于全民閱讀重要性的理解愈來愈深刻,意味著我國已經把促進全民閱讀、擴大閱讀范圍、提升閱讀質量作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全民閱讀立法也列入了國家的重要立法規劃。如果說2006年開始推行的全民閱讀是一個里程碑,那么2016年有關加快推進全民閱讀立法的提案就是又一個標志性事件。目前,關于全民閱讀立法已經有兩部通過,其一是公民的文化保障法,每個公民享有最基本的閱讀權利;其二是圖書館法,進一步明確了公共圖書館和各種圖書館在全民閱讀當中的作用。
閱讀,是最為平等與開放的人類精神活動:出入紙本,穿梭于不同的時空與文明,讓后來者的創造成為可能。大學生學校的閱讀主要是經典閱讀。經典閱讀使人變得高尚,富有人情味,擴大和充實心靈空間,保持人生底線,也可以提升大學生們的鑒賞能力和學養,使美好的行動成為可能。作家趙麗宏曾經說過:“在黑夜里,書是燭光;在孤獨中,書是朋友,在喧囂中,書使人沉靜;在困慵時,書給人激情。”關于經典,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圣伯夫指出:“經典必須能豐富人的頭腦和精神,使人接近道德的真理,其表現形式宏大精美,既獨特又具普遍性,可以為任何時代的人所欣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經者也,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要了解不同國家文化,提高文學審美品位,進而培養人文素養、世界情懷與跨文化交際能力,西方文學經典閱讀無疑是一條是途徑。閱讀西方文學經典,也能讓大學生們更加鮮明地認識到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以便形成更加包容、開放的眼光。弗蘭西斯·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漲才。
隨著時代與科技進步,特別是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途徑多元化,信息量增長呈現爆炸式,越來越多的碎片化時間和日益加速的生活節奏,人們的注意力被高度攤薄,很多人已經無法集中注意力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一本書,對于經典閱讀尤其是西方文學經典閱讀的興趣也是每況愈下。據統計,我國讀書率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韓國7本,日本40本,俄羅斯55本,以色列64本,這其中包括了在讀大學生甚至大學老師。由于中國目前中小學的應試教育,許多學生對自主閱讀失去興趣。據調查顯示:大學生平均每日花在文學經典閱讀上的時間不足兩小時。另據統計,某高校30.4%的新生被判定為“空心病”,覺得人生毫無意義。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萊辛說過:“在英國有高學歷的‘野蠻人’越來越多,這些‘野蠻人’懂得最先進的科技知識,能操作最復雜的機器,但缺乏感情,缺乏情趣,缺乏寬容博愛的精神,造成他們‘野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讀經典文學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國民就要“多讀”、“多用”,多閱讀經典名著。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明確提出“大力推動全民閱讀”。
大學生是社會新一代的支撐力量,在這樣一個全民閱讀立法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看什么書、怎么看以及為何要看,最能體現當下的社會面貌。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理工科為主的院校對于文學經典特別是西方文學經典閱讀相關課程開設少,學校與學生對經典閱讀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學校閱讀文學經典氛圍不夠濃烈等導致學生閱讀興趣缺乏,閱讀方向迷茫。綜合大學生的自身情況與閱讀現狀,加強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閱讀西方文學經典迫在眉睫。
大學院校應該激發大學生對西方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以提升自身修養,體會經典文化的內涵,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奮進的人生觀,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領域,豐富審美趣味,增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并掌握一些鑒賞、分析西方文學作品的方法。
1)增設相關課程,激發學生閱讀西方文學經典的興趣。河海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大學,從目前為不同年級與不同專業學生設置的必選修課程來看,能激發學生對西方文學經典閱讀興趣的課程寥寥無幾。為改善本校學生閱讀西方文學經典的現狀,在大學英語學分縮小的大背景下,以學校各院系為單位,增設引導學生閱讀西方文學經典名著的后續或選修課程,如英美文學經典導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閱讀與賞析、西方經典名著閱讀與賞析、英國文學經典重讀、美國文學經典重讀、中西方文學經典比較研究等課程。中學文理分家,導致理工科大學生普遍人文素養欠缺,他們的知識“淺表化、碎片化、浮躁化”,因此理工科學生更加應該閱讀文學經典。大學生的閱讀應該有好的老師的引導,學校應該鼓勵有條件的老師多開設與西方經典文學閱讀有關的公共選修課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認識文學經典的價值與內涵。只有經過學校、各院系、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西方文學經典閱讀的良好氛圍才可能形成,從而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
2)加強圖書館建設、實現全媒體閱讀方式的有機聯動。在全球化語境下的21世紀,中俄兩國都處在實現大國復興的歷史節點,俄羅斯十分重視閱讀文化發展,并把推動國民閱讀放到民族優先發展任務的戰略高度。“閱讀馬拉松”是“2015俄羅斯聯邦文學年”框架下的一項重要的閱讀推廣活動,該活動實現了全媒體閱讀方式的有機聯動,包括紙本文獻閱讀、電視平臺閱讀、廣播聽讀、網站在線閱讀、社交媒體平臺閱讀、移動終端閱讀,充分發揮了全媒體的融合效應,對引導大學生閱讀西方文學經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圖書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以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圖書館為例,大部分同學進圖書館主要目的是自習、寫作業。學校確實很重視圖書館的建設,但圖書館卻并沒有發揮為學生提供便利閱讀、促進學生進行閱讀的作用。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效益,學校可以在圖書館區域劃分上做出一些調整,專門開辟出閱讀經典專區,改進閱讀環境與氛圍,吸引學生進入專區閱讀,并慢慢養成閱讀習慣。另外,作為一所理工科為主的大學,學校專業方面的書籍應有盡有,但有關西方經典的藏書還有待豐富,許多西方著作在館藏中根本檢索不到。針對這一問題,圖書館可以征求文學老師與學生意見,加大購買力度;學校也可與地方圖書館加強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地方圖書資源,節約成本,形成資源共享。
在全媒體語境下,除了紙本文獻閱讀,學校還應開發建設智能移動圖書館。鼓勵教師學生開發移動閱讀App,發揮電子書攜帶方便、閱讀便捷、收費較低的優勢,學生只要有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學生可以建群打卡讀,群內學生不僅可以互相監督,也可以互相交流讀后心得與體會。閱讀App平臺上教師可以建設或提供一些有關西方文學經典作品的微課、慕課等教程,收看這些教程耗時短,但信息量大,有利于幫助學生對經典作品有個初步的了解,激發學生后續閱讀的興趣。圖書館作為學校一方文化的重要標志,經常主持舉辦一些閱讀活動是非常必要的。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圖書館會定期舉辦閱讀沙龍,每次沙龍都設定不同的主題,沙龍一般放在閱讀研討室,環境幽雅寧靜,邀請老師或學生互相交流。在這樣寧靜悠遠的意境中,同學們自然沉淀了浮躁,遠離了喧嘩,每個人都沉浸在難得的安寧祥和的氛圍里,老師的博學與正確引導,加上環境的渲染,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習慣。閱讀習慣的養成并不是與生俱來、一蹴而就的,要經過長期的沉淀與培養。本校圖書館除了文學沙龍,每年舉辦的“超星杯”朗讀大賽、文學知識問答大賽、閱讀“打卡”進行時、“圖書館杯”口說大賽等活動,都能有效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幫助更多的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發揮學生社團作用,豐富課外閱讀活動。高校學生社團是高校學生在自愿基礎上自發組織而成的、打破年級、系科以及學校界限的學生群眾組織。大學生社團形式多種多樣,社團同學興趣相近,是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第二課堂的引領者。各社團每年都會定期不定期地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社團活動往往極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與多樣性。以河海大學常州校區為例,光人文社科類的社團就有18個之多,其中有“讀者”、“讀書協會”等以閱讀為主的社團。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學校還會獎勵相應的課外學分。每個社團都設有相應的指導老師,利用社團改善學生閱讀情況,既能有效擴展學生社團的影響力,又能以多種方式將文學經典閱讀帶入學生生活。以學生群體與學生活動來引導學生,帶動與影響力將更為明顯。以Sunshine英語社為例,英語社原則上每兩個禮拜舉辦一次社團活動,社團指導老師可以鼓勵社團負責人多舉辦英語文學作品讀書活動,或邀請外教及留學生分享他們喜歡的英語文學作品。社團也可專門組織時間號召社團成員與讀書愛好者安靜讀書,讀后分享喜愛書籍,分享心得,復述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情節與人物等,增強閱讀英語經典樂趣。學校社團除了內部的有效活動,也可聯系其他本科院校的文學社團或社會的閱讀團體與機構開展活動,以此引導更多學生通過加入學生社團活動的形式改善文學經典閱讀情況。
除了發揮社團的作用,還可通過推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加強閱讀西方經典引導力。學校可通過在校內舉辦西方文學經典知識競賽等方式來改善學生閱讀情況。以Sunshine英語社“漢語橋”活動為例,活動分列西方經典名著閱讀篇目,參賽學生一名中國學生配一名留學生,并給予參賽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激勵學生參與到西方經典閱讀活動中來。另外,還可舉辦辯論賽、文學評論寫作大賽等來提高學生綜合文學藝術修養。圖書館定期開展的“我是河海講書人”活動,是學校針對讀書愛好者開展的一個分享好書的系列活動,每期由兩三個同學分享同一本書,每月一期。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多管齊下,能夠有效地促使地方本科院校加強對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引導力度。
文學是為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而產生、存在和發展的。英國小說家阿諾德·貝特說過“文學是完整的,是生活上的一種必需品,與吃喝睡眠一樣重要。”孔子也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意即只有通過學詩即學文學,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水平。語言中最優美然而最難學的部分,往往出現這門語言的文學作品中。西方經典閱讀的意義在于:多讀一些文學作品,對語言多一些接觸和感受,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對語言的鑒別與鑒賞能力,要學好語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閱讀該語言的文學經典;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普遍提高,有良好專業訓練的教師也越來越多,使西方經典閱讀有了可能;西方經典閱讀的方法可以拓展到各種文學經典的閱讀中,包括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在我們延續經典生命的同時,讓經典發揮它們的當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