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經濟增長原因的時候,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會強調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但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究竟誰更重要”這個問題上,制度主義實際上存在著“技術決定論”和“制度決定論”兩種不同的觀點。
中國誠然,從技術革命與大國成長的關系來看,尤其是從工業革命與大英帝國崛起的關系來看,大英帝國的確是由于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而崛起的。然而,回顧工業革命以來的技術發展歷程與大國成長的關系,我們會得出另一種結論。正如本期專題文章所提及的,托馬斯·麥克勞在《現代資本主義——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成功者》一書中對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經濟發展史的考察發現,這四個國家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得以勝出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只是這些國家的技術創新領先于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都很好地實現了企業家、公司和政府三類主體的良性互動,并且特別強調了思想和制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英國,霍布斯鮑姆也指出,工業革命既是大英帝國崛起的原因,也是大英帝國衰落的原因。后者的情形表現為,由于大規模發展鐵路,結果大規模的資本都囤積在鋼鐵領域,從而引發了實體經濟的泡沫化,英國的每一次經濟危機幾乎都是這樣爆發的。這顯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問題,尤其是關于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反應出來的制度問題。
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之下,中國如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歷經了40年的經濟轉型之后,通過技術創新來推進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如果制度設置沒有能夠很好地回應技術的發展,那很有可能導致技術成為制度“臃腫”的助推器。一旦出現制度“臃腫”,那么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不僅不能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抑制經濟增長。經濟發展需要一種健康的經濟生態,尤其是產業生態。而構建這種良好的生態需要聚焦于什么樣的制度(科技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方興未艾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