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2020-03-11 07:34:06高玉
社會科學 2020年2期

高玉

摘 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是“學科互涉”關系。歷史上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都與西方文學理論有密切的聯系,文學理論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理論基礎。從學科發展來看,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文學理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格局、視野、范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均有推動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包括文學批評在應用西方文學理論時的確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文學理論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價值本身不應該被否定。文學理論是理論家長期探索的結果,很多文學理論對于哲學、歷史、文化、政治、心理學、社會學等問題都有著深刻的論述,吸收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文學理論的豐富資源以闡釋日益復雜的文學現象已經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一種內在要求,無視文學理論的現有資源而在學科內部“另起爐灶”、“閉門造車”研究理論問題是重復勞動和學術浪費,且會流于膚淺。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西方文學理論;學科互涉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2-0171-11

作者簡介:高 玉,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浙江 金華 321004)

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二者關系的歷史與現狀如何?中國現當代文學可以脫離文學理論而獨立進行嗎?文學理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究竟以什么形態存在是合適的?學術界有一些研究,比如程光煒的《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①、趙毅衡的《形式論在當代中國》②、郜元寶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③等都是很重要的成果。本文將重新檢討文學理論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問題。

一、文學創作實踐與文學理論永恒互動關系

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之間究竟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不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是不能簡單下結論的問題。當人類最早講一個故事時,這可以看作是小說的起源;有了故事,就有對故事的評價和看法,故事是好還是不好?故事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故事還可以如何講?這就是最早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這樣看來,似乎是文學創作在前,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在后。但人類最早講一個故事一定有它的理由,在講故事之前,他一定想過為什么講故事,如何講這個故事等,也就是說,文學創作是建立在文學思考的基礎上,這個“文學思考”就是文學理論,這樣看來則又似乎是文學理論在前,文學創作在后。縱觀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史,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創作實踐和文學理論任何時候都是糾纏在一起的,二者互為支撐,是永恒的交互影響關系:文學創作為文學理論提供實踐依據,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文學理論又反過來指導文學創作,給文學創作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二者又互相推動,協同發展,新的文學創作會推動文學理論更新或者產生新的文學理論,反過來新的文學理論又會導致新的文學創作,促進文學創作發展,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而不是“雞”與“蛋”的起源或先后問題。

在目前的文學教育和學科體制中,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學理論分屬于“文學”。在本科專業設置中,“漢語言文學”屬于“文學”“門類”下的一個“專業”,其中“文學概念”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兩門“核心課程”。

在研究生學位教育中,“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8個“學科方向”,其中“文藝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屬于平行的兩個“學科方向”。

在科學研究國家“學科分類”中,“文學理論”和“中國現代文學”為“文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其中,“中國現代文學”“說明”中注明“包括當代文學”。

“文學概論”和“文藝學”其實就是“文學理論”,由此也可見“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相對獨立性。二者的分工大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社團等現象以及文學史的發展變化及其原因等;文學理論則主要是從理論上研究抽象的文學問題。表面上,兩種研究由于性質、對象不同,似乎可以獨立進行,但在實際的學術實踐中,二者很難分開,它們實際上深深地相互交織和相互滲透,是“互證”的關系。文學理論如果沒有文學實踐作為支撐,如果不能與當代文學創作實踐相關聯也即具有實踐形態,那它就是沒有意義的,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它就不是真正的文學理論;同樣,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來說,脫離了文學理論可以說寸步難行,差別僅在于這種理論是表面的還是深潛的,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鄧曉芒說:“缺乏哲學思想的文學評論不是完全的文學評論,它要么只是文學欣賞和文學評點,要么停留于文學形式上的技術分析,而對于文學作為人性中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一無所知。”

沒有理論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也是很難想象的。

當研究者說某部作品刻畫了某個典型人物形象時,評價作品真實客觀地反映某種社會生活時,他實際上秉持的是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用的是“反映論”的文學標準。當研究者強調不同的讀者對作品獨特的感受、印象的合理性時,強調文學閱讀和欣賞個體主觀性時,他實際上秉承讀者接受理論。當研究者撇開作者的寫作意圖,撇開作品的寫作背景而專注于文本分析,諸如細節分析、詞句分析、修辭和隱喻分析、情節結構分析等時,背后其實有英美“新批評”理論。當研究者強調文本的形式創新,挖掘文本形式意義,這其實是一種形式批評,其背后是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結構主義文學理論等。當研究者對文學作品的研究一反過去的規范,持一種無標準、無原則、無客觀、無中心、無主題等,“怎么都行”的時候,其實是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在支撐。當研究者解讀作家作品過程中不再把它看成是一個統一體,而是把作家看作是矛盾集合體,把作品看作是碎片化的拼貼,把作品中的矛盾合理化的時候,這背后其實是有一種解構主義文學理論在支撐。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比如文學思潮流派、文學史書寫、中外文學關系、純文學與通俗文學關系等,哪一個問題不涉及文學理論呢?哪一個問題的研究又可以不需要文學理論呢?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外國文學影響下發生的,現代時期中國所產生的“為人生”小說、抒情小說,“鄉土寫實小說”、“新感覺派”小說、 “小詩”、象征主義詩歌、“九葉派”詩歌、“美文”、話劇等,無不是受西方文學的影響而產生的,而每一種文學的背后都有相應的西方文學理論,諸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等。如果不懂得這些理論,不應用這些理論,怎么可能把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為人生”小說、“抒情小說”這些文學現象論述清楚呢?比如李金發的詩歌,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主義詩歌,它和胡適的開創性的“嘗試”新詩不一樣,和郭沫若的“狂飆突進”詩不一樣,和“新月派”的詩不一樣,和“湖畔派”情詩不一樣,和聞一多等人的“新格律詩”也不一樣,它是對這些新詩的巨大叛逆,當時大家都覺得讀不懂,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它是一種新的詩歌理念,其背后是一種新的文學理論,一種不同于當時流行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文學理論,它背后是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理論,理解了象征主義,再用象征主義詩歌理論來解讀李金發的詩歌,不僅能夠有效地理解它,包括理解它的令人“讀不懂”,還能夠對它進行準確的評價和文學史定位。再比如,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興起的以施蟄存、劉吶鷗、戴望舒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小說,它是受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的影響而產生的,精神分析文論是其重要的文學理論背景,所以,應用精神分析理論不僅能夠很好地解釋這種小說的寫作原理以及意義生成方式,還能夠幫助我們對這種小說進行深層的社會學、心理學的解讀。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著名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西方各種文學理論的影響,比如魯迅就受到各種流派、風格的作家和作品的影響,也受各種文學理論影響,特別是英國浪漫主義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對魯迅的影響非常大,魯迅還曾翻譯日本文學批評家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廚川白村的理論多少對魯迅會有所影響。直觀的閱讀和感受顯然是無法真正深刻理解魯迅及其創作的,西方文學理論有時是解開魯迅文學創作之謎的鑰匙。其它作家也是這樣,周作人的創作直接淵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郭沫若的創作有意識地吸收了表現主義的觀念,具有表現主義的風格和特色,茅盾則受到了歐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浪漫主義”的影響,戴望舒受到象征主義的影響,聞一多、徐志摩受西方唯美主義的影響,梁實秋受英美人文主義的影響,等等。對這些作家進行研究,只有充分理解影響其創作的文學理論,才能夠充分認識其文學品格與特性,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看清楚其學習與創新,才能夠更進一步展開評價與定位等。

中國當代文學也是如此。上世紀50-70年代,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的關聯變得松散和相對疏離,但現代文學的傳統決定了西方文學理論的有效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包括古典主義文學理論仍然是那時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文學相對封閉,但仍然深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文學雖然形式和內容都非常單一,且簡單明了,但今天對它們的研究、評價和書寫仍需要相應的文學理論作為參照才能準確客觀地加以定位。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在社會主義現實理論和“兩結合”理論指導下,那時對“樣板戲”《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戰史》等都有高度的評價。今天,我們對上世紀60年代的文學持否定態度,這其實與我們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革命的現實主義以及二者相結合的理論態度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其深層的原因仍然是文學理論問題。

上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全方位開放,西方各種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和理論也開始被大量介紹進中國。受這股潮流的影響,再加上思想解放帶來的創作自由,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在這一時期開始涌現,除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以外,還出現了朦朧詩、后朦朧詩、先鋒小說、實驗小說、新歷史小說、新寫實小說等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或者具有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傾向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每一種文學類型和流派背后其實都有西方文學和文學理論的影子。大多數的作家都受到西方文學不同程度的影響,只不過有的非常明顯,有的比較隱晦,有的比較直接,有的比較間接。例如余華深受卡夫卡、福克納、川端康成等人的影響。莫言深受馬爾克斯、福克納、略薩等人的影響。殘雪深受卡夫卡、博爾赫斯等人的影響。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以及稍后成名的優秀作家如賈平凹、馬原、格非、劉震云、閻連科、韓少功等大多都是在外國文學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因此,不理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則無法理解8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不理解當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就不能準確地解釋、定位和評價這些具有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背景的中國文學。伊格爾頓說:“文學理論就其自身而言,與其說是一種知識探索的對象,不如說是觀察我們歷史的一種特殊看法。”

卡夫卡、舒爾茨、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卡爾維諾等作家筆下的神奇、荒誕與魔幻,絕不是表象,其背后都有文學理論的深層道理,不理解這些理論而僅憑感覺評論這些作品本質上是膚淺的文學研究,屬于文學研究的初步形態。“20世紀世界文學藝術的大趨勢,是盡力尋找全新的思維方式、感覺方式和表達方式,以開掘現代人類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及其對外部世界的‘掌握。……20世紀中國文學在這一點上與世界文學是息息相通的。”

因此,要理解作為現代性本體表達的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西方現代文學理論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必要的批評視角和批評模式。

不論是從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還是發展來說,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理論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思想的層面,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潮和主張都受到西方文學理論的影響;在創作的層面,中國現代文學是在借鑒和吸收西方優秀文學作品因素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在話語上,我們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都大量使用西方話語,脫離這些話語,我們已經無法言說我們的文學,這不是態度和方法的問題,而是事實的問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文學理論”雖然也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但主要是指西方文學理論。中國現代文學理論主要是受西方影響同時吸收中國文論等因素而建立起來的,因為學習西方以及背后深層的科學思想基礎,所以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具有濃厚的西方文學理論特點。本文強調文學理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工具性和方法論,主要是強調西方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新的文學理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工具性和方法論意義。

二、新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創新

因為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文學思潮等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我們當然要弄清楚其背后的文學理論背景,這是事實層面的需要,也是研究“還原”的需要,即“解鈴還須系鈴人”,因而理論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新的文學理論就是文學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武器、新的技術手段,它可以對歷史上的文學作品進行新的分析,從而獲得新的發現。

以魯迅為例,魯迅還在世時就被廣泛研究,魯迅逝世之后魯迅研究則成為一門學問,早期的魯迅研究偏向于從新民主主義政治革命的角度來解讀魯迅作品,采用的是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模式。50-70年代之魯迅研究更多地是對魯迅的人格、政治傾向、藝術成就、對新文學的貢獻等進行研究和定位,在文學理論上可以概括為“泛文學政治學”和“泛文學社會學”。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整個中國文學的研究格局發生了改變,思想解放運動給新時期的魯迅研究帶來了新的氣象。1984年,王富仁發表博士論文《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他在文中對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做出了明確區分,將魯迅放在新民主主義思想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進行評價。王富仁充分運用了列寧在《論托爾斯泰》和《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等文章中所提出的“鏡子說”,并對它進行了創新性闡釋。列寧主要是站在政治革命的角度論述托爾斯泰對俄國革命的意義,而王富仁則從思想革命的角度闡釋魯迅的意義,在“引論”中他寫道:“從五十年代開始,在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毛澤東同志對中國社會各階級政治態度的分析為綱、以對《吶喊》《彷徨》客觀政治意義的闡釋為主體的粗具脈絡的研究系統”

,“由于這個研究系統所描摹出來的《吶喊》和《彷徨》的思想內容的圖式是一個變了形的思想圖式,所以勢必與魯迅前期的實際思想產生不協和性的狀況,有些地方甚而至于彼此抵牾。”

他在文中明確指出早先從政治革命角度解讀文學作品的這一研究系統的缺陷,認為過度地強調政治意義會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作品思想上獨立的價值:“這個研究系統的方法論上,它主要不是從《吶喊》和《彷徨》的獨特個性出發,不是從研究這個個性與其它事物的多方面的本質聯系中探討它的思想意義,而是以另外一個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的獨立思想體系去規范和評定這個獨立的個性。”

進而提出:“以一個較為完備的系統來代替我們現有的研究系統。……應當首先以魯迅當時的實際思想追求和藝術追求為綱。”

王富仁的見解在當時具有開創性,而他的文章所采用的可以說是“思想史”和“美學”的理論,在今天看來這很普通,但在當時這卻是一種巨大的突破,它恢復了魯迅作為文學家和思想家的本位。

在魯迅研究史上,汪暉的研究也有巨大的突破,現在看來,這種突破本質上是理論的突破,也可以說是研究模式和方法論上的創新。汪暉說:“《吶喊》和《傍徨》的研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以‘鏡子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模式。”“‘鏡子模式難以從內部提供《吶喊》《傍徨》作為同一創作主體的創造物所必須具備的統一基調和由此產生的語氣氛圍,也沒有追尋到任何一部藝術史詩固有的內在精神線索及其對作品的基本感情背景和美學風格的制約作用。”

他進而提出應注重“魯迅小說作為作家心理史的自然展現”。汪暉將魯迅放在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評價,把魯迅小說“看作是一座建筑在‘中間物意識基礎上的完整的放射性體系”,其背后事實上暗含著一種現代性的研究視角,這里,“現代性”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理論,可以說是廣義的文學理論。

在魯迅具體作品的研究上也是這樣。自《阿Q正傳》誕生之后,產生了無數的研究這部小說的論文。具體于阿Q這個形象,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和觀念,比如有“貧雇農”說,“精神勝利法”說,“革命不徹底”說,“落后農民”說,“民族劣根性”說等,林興宅把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興起的“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方法運用于《阿Q正傳》研究,提出了“阿Q性格系統”的觀點,“用有機整體觀念代替機械整體觀念;用多向的、多維聯系的思維代替單向的線性因果聯系的思維;用動態的原則代替靜態的原則;用普遍聯系的復雜綜合的方法代替互不關聯的逐項分析的方法。”

林興宅:《論阿Q性格系統》,《藝術之謎新解》,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3頁。

從而導致魯迅研究在方法論上的突破,也對整個文學研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有很大的推進。《論阿Q性格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此前關于魯迅小說中阿Q這個形象的片面和機械的看法,成功地解決了阿Q性格“超階級、超時代、超民族”的普遍性問題。

再比如《故事新編》研究。在傳統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包括現代主義的觀照之下,《故事新編》是“歷史小說”,是魯迅所有文學創作中最失敗的作品。夏志清甚至說:“《故事新編》的淺薄與零亂,顯示出一個杰出的(雖然路子狹小的)小說家可悲的沒落。”

比如《理水》,被看作是對潘光旦、顧頡剛等人的“影射”。小說寫舜、禹、鯀、皋陶等傳說中的中國遠古祖先治水的故事,但小說卻有這樣的敘述:“災荒得久了,大學早已解散,連幼稚園也沒有地方開,所以百姓們都有些混混沌沌。只在文化山上,還聚集著許多學者,他們的食糧,是都從奇肱國用飛車運來的,因此不怕缺乏,因此也能夠研究學問。然而他們里面,大抵是反對禹的,或者簡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這個禹。”

這里出現了“大學”“幼稚園”“文化山”“飛車”“研究學問”等,人物對話說的是“古貌林”“好杜有圖”“古魯幾哩”“O.K”等,這按照傳統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甚至現代主義文學理論是根本不能理解的,是胡亂編造。但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引入之后,這些現象全部都從哲學和文學的角度得到了有效的解釋,它們其實是戲謔、消解、游戲、“去中心”“反主題”的表現方式,因而《故事新編》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小說寫作方式的小說,這時我們才發現魯迅的超前,才發現其在藝術形式上的先鋒性以及所達到的藝術高度。《鑄劍》也是這樣,小說寫黑衣人唱歌,其歌詞有“哈哈愛兮愛乎愛乎”“愛乎嗚呼兮嗚呼阿呼”“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等,完全不可解。“不可解”在傳統的文學理論中是不被允許的,但在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中,它變成了“常規”。當然,這不是說魯迅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使用后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而是說魯迅的小說《故事新編》和傳統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小說迥異,運用了很多后來稱為后現代主義的方法和技巧,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能夠更準確、更合理地解釋它,從而更能夠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學成就。事實上也是這樣,一般讀者包括學者都能夠感覺到《吶喊》《彷徨》與《故事新編》的差異,憑直覺也能夠感覺《故事新編》很好,藝術上很有創新性,但好在什么地方?創新的理論根據是什么?卻說不出來,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可以說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這一意義上,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解決了魯迅研究中的很多問題,加深了我們對魯迅的理解,從而推進了魯迅研究的發展。在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視域中,《故事新編》不再是“失敗之作”,而是一部超越時代的杰作。《故事新編》的價值在今天已經被學界廣泛接受了,但是如果沒有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的介入,這一現狀或局面是難以想象的。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每一次突破都與文學理論的突破或西方文學理論引入有關。王瑤所編寫的《中國新文學史稿》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奠基之作,它從理論、方法、邊界和框架上奠定中國現代文學這一學科和研究體系,其意義非凡,但以今天的學術眼光來看,這本書仍有許多不足和缺憾,譬如沈從文、張愛玲、錢鐘書等人都不在其介紹范圍之內,這一現象在今天看來似乎難以理解,但這其實反映了不同時代文學觀念及文學理論背景的差異。王瑤說:“中國新文學史既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一部分,新文學的基本性質就不能不由它所擔負的社會任務來規定。”

“從理論上講,新文學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它的領導思想當然是無產階級的馬列主義思想。”

這實際上是文學政治學或文學社會學的理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文學史更看重文學在社會進程中的社會作用和政治作用,所以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趙樹理以及蔣光慈、阿英、左聯五烈士等必然有很高的地位,而沈從文、張愛玲、錢鐘書這些在政治上“革命”色彩不強的作家自然就沒有位置。

文學史從根本上說是歷史,而每一種歷史敘述的背后都暗含著一種史學思想或者說史學理論。早期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是現代文學內容上的革命史,它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來界定新文學,將新文學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所依據的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理論。今天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當然已是另一種面貌,這其實根源于其背后文學理論和史學理論的差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史上,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是一部具有巨大突破且對后來的文學史研究有很大影響的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對沈從文、張愛玲、錢鐘書、師陀等人特開專章篇幅,承認他們的文學史地位,這和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其實根源于歷史觀、文學觀的不同,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的結論部分說:“我所用的批評標準,全以作品的文學價值為原則。”

又說:“一部文學史,如果要寫得有價值,得有其獨到之處,不能因政治或宗教的立場而有任何偏差。”

這種觀點和理論在當時的美國非常普遍,也即“新批評”和“比較文學”理論,但對80年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卻具有顛覆性,從而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上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人文精神”大討論、“重寫文學史”運動、“女性主義”熱,提出了“新文學整體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等觀念,晚近則出現“語言論轉向”“重返80年代”“經典重讀”等熱點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每一種研究的背后其實都有新的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文學理論的支撐,且不只一種文學理論,多數是以一種文學理論為主以多種文學理論為輔的方式。換一種角度我們也可以說,80年代之后,西方各種文學理論特別是現代主義文學理論輸入中國,它們從哲學基礎、歷史學基礎、理論范式、文學觀念、研究方法、研究技術等方面全方位地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以及中國文學批評,也推動中國文學創作實踐向前發展,因而才有今天中國文學、中國文學研究與批評的繁榮局面。比如女性文學,它一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傳統,五四時期周作人就提倡“人的文學”,提倡“婦女解放”,中國現代女權運動特別是男女平等觀念與社會實踐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這種觀念和社會現實也深刻地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所以,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女性文學”特別發達,產生了一大批著名女性作家,比如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草明、茹志鵑、張潔、宗璞、王安憶、舒婷、霍達、殘雪、鐵凝、遲子建、方方、池莉等,她們書寫自己的經驗,反映對社會的觀察和認識,表達她們自身的女性權力追求和維護,具有濃厚的性別意識。同時,不僅女性作家寫女性文學,男作家也書寫女性及其問題,也寫“女性文學”。但是,在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輸入中國之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對女性作家、女性文學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停留在社會學的層面上,結論多是表面和普通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對性別、權力、女性意識、女性經驗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它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它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女性文學的研究,至今,女性文學仍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一門“顯學”。從學科史角度來看,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文學理論不論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這一學科的格局,還是對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視野、范式和具體的研究方法均有推動作用。

歷史充分證明,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文學理論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突破,反之,文學理論的局限或者西方新文學理論輸入被阻隔則會造成學科視野的局限從而導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相對落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過去繁榮與當前困境均與文學理論的突破和引入有密切的關系。

三、文學理論缺失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疲乏現狀

新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文學理論越來越弱化,西方新的文學理論很多被排斥,現當代文學研究在創新上出現了長時間的疲軟狀態。必須承認,90年代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在現象范圍、邊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在某些領域具有很大的開拓,比如史料的發掘與整理,作家作品的編輯與出版,包括對手稿的重視與研究,對文學廣告、文學書話等文學“附文本”的重視與研究,這與現代技術條件特別是電腦制作技術的發達有很大的關系,這些研究成績顯著,除了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以外,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其周邊,但這不是否定借用文學理論新成果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理由,也不能替代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進行理論上的深度闡釋。重視史料發掘和甄別這是絕對正確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應該從材料出發,如果能夠從原始材料出發,在對原始材料的閱讀和理解中得出結論那就更好。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也不能從理論出發,理論先行,不能把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淪為”西方新的文學理論的材料和佐證,不能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來證明西方某種文學理論的正確性。但這同樣不是否定和排斥運用新的文學理論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理由,充分運用新的文學理論包括其它諸如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藝術和思想上新的闡釋仍然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主流和核心內容,厘清歷史事實只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前提而不是研究本身。

也必須承認,90年代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包括文學批評在應用西方文學理論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出現了偏差,比如生硬地使用西方某種文學理論和批評理論,和中國文學的事實不適宜、不相容。但更普遍的現象則是西方文學理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流于表面,流于詞句,而不是精神實質的無痕使用。理論先行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實際上是將文學理論而不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現象放在了研究的中心位置,從而丟失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作為“文學研究”的“文學”本位,最后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消融在新的文學理論研究和論證之中。我們承認這一類研究在方法和模式上有其不足之處。所以新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界反對使用文學理論特別是很反感大量使用西方文學理論的新名詞和表述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這是對80、90年代“理論熱”和理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粗暴干涉”的一種糾偏,有它的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由于文學理論使用不當或者出現問題而把文學理論之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之價值本身也予以否定,這又有矯枉過正之嫌疑。任何研究中都有不成熟,都有平庸和誤解,我們應該寬容地對待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理論運用的各種不成熟、平庸和誤解。不論是從理論上還是歷史經驗來看,沒有文學理論和其它理論基礎和深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是素樸的,是不可能深刻的,事實上,中國現當代文學不重視理論,其弊端已經顯示出來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沒有哲學、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理論基礎,沒有文學理論支撐,沒有深度。西方新的文學理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中缺乏應用,中國現當代文學多年來沒有大的理論和方法論上的突破,沒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都是一些老話題,理論是陳舊的,方法是陳舊的,觀念是陳舊的,根本就不能和80-90年代的活躍相比。重視材料包括原始材料當然沒有錯,任何結論都要有充分的材料根據,但如果沒有理論的預設,材料只能是一堆材料,看到新的材料也不能發現其價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越來越平面化,越來越講“堆頭”,有各種“集成”成果,印刷裝幀都很漂亮,但卻大量只是現象描述、材料匯集和資料匯編,沒有“研究”內涵,觀點上老調重彈。

如何提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借助和應用新的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新的文學理論,開拓視野和思路,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發展已經充分說明,文學理論不僅能夠準確地解釋具有文學理論背景的文學現象特別是作家作品,而且能夠從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對過去的文學現象進行新的解讀,從而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向前發展。關鍵還在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需要文學理論,這本身是有理論根據的。美國學者湯普森·克萊恩曾提出“學科互涉”的問題,他主要是從“知識”的角度討論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語言學、倫理學等學科之間的關聯、交叉、互相印證、互為基礎的問題,他還專列一章 “文學研究中的學科互涉譜系”討論文學與歷史學、語言學等之間的互涉問題。馮黎明以文學研究為本位,研究文學研究的“學科互涉”問題,也即文學理論如何借用其它學科知識來進行學科建設的問題。“一種理論活動要形成整一性的學科,必須建立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知識依據,這一依據的獲得大概有三種方式:一是內在地形成……;二是向外學科借取……;三是在學科互涉中產生。”

他認為,“文學研究不必依賴任何單一的、固定的知識學依據,我們可以將全部現代學科知識產品當做學理基礎,由這眾多的學科‘互涉形成屬于文學研究自身的知識依據。”

也就是說,“學科互涉”是學術分工、學科獨立之后的知識基本形態。

從大的一級學科之“間性”來說,文學借助其它學科的理論來研究從而取得突破性的例子很多。比如王國維把康德、叔本華、席勒、斯賓塞等人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引入《紅樓夢》研究,用西方的“美學”“悲劇”“審美”等概念來言說《紅樓夢》,將《紅樓夢》視為文學作品而非政治教科書,稱其為“悲劇中的悲劇”,不僅糾正了此前各家的“《易》”“淫”“纏綿”“排滿”“宮闈秘史”等庸俗看法,并且發掘了《紅樓夢》在哲學、美學和倫理學上的價值,這不論在《紅樓夢》研究史上,還是在中國文學研究史上均有開創意義,因此王國維也被認為是現代“紅學”奠基人。再比如,聞一多在接受了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后,用社會學的理論解釋《詩經》,認為《關睢》是“愛情”主題,顛覆了自《毛詩序》以來兩千多年對《關睢》所謂“后妃之德”的政治學解讀的主調。

“學科互涉”不僅限于一級學科之間,比如文學與哲學之間,同時在二級學科之間也有“互涉”,并且關系更為緊密,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等都有“互涉”的問題,而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其“互涉”關系尤其緊密。關鍵在于持何種本位觀,當我們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為立場和出發點時,文學理論、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都是資源和工具,都是借用,都具有方法論意義。學術分工有合理性,但學術分工的合理性建立在協作的基礎上,也即一方面“學有專攻”,學科具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學科又要充分吸納其它學科知識,“為我所有”,否則就是學科分隔,畫地為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成果也應該作為知識為其它學科所用,這并不能構成對其它學科的傷害和否定,同樣,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作為知識和資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用,也構不成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主體性傷害。現當代文學研究中要涉及到一些文學理論問題,如果現當代文學對這些理論都進行“自主研究”而排斥文學理論界已有的成果,這實際上是否定學科分工,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學術倒退,對文學理論也是不尊重,最終傷害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一切研究都從頭開始,回到學術的原初狀態,且不說這是否合理和可能,是否符合學術規范,即使合理和可行,符合學術規范,也是巨大的學術浪費。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遇到的很多理論問題,在文學理論中有的已經解決,有的則正在解決,充分借鑒文學理論領域的最新成果,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可以減少很多無用的思考和無謂的勞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很多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其實在其它學科中早已解決了,甚至是常識問題,比如文學史的“真實”“客觀”問題,歷史學從傳統史學到現代史學,都有充分的研究。文學作品中的“真實”問題,哲學中有更系統的討論。文學作品的“闡釋”問題,哲學中的現象學、解釋學等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文學中所寫的“夢”“無意識”“本能”等其深層的原由及意義,心理學早有揭示。中國現當代文學為什么不去借鑒這些研究成果而從頭思考呢?

新的文學理論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也有一些文學理論缺乏創作實踐和批評實踐的檢驗,甚至有一些嘩眾取寵的文學理論,但絕大多數文學理論都不是趕時髦的產物,特別是那些有影響的文學理論,都經過無數理論家進行了充分論證,都經過了漫長的探索過程,都有它自己的哲學、史學、心理學等理論基礎,都有充分的文學創作實踐依據包括歷史根據與現實根據,都經過實踐檢驗和正在接受實踐檢驗。真正新的文學理論其產生非常艱難,被文學理論界和其它學術領域所接受并發生輻射產生持久的影響更不容易。正是因為如此,中國當下文學理論真正具有創新的并不多,這不是文學理論界的同仁們不努力,而是創新太難。也正是如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不僅要重視本土文學理論新成果,更要重視國外文學理論新成果。新的文學理論并不完全否定和顛覆舊的文學理論,它是在克服舊的文學理論缺陷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它不僅在產生新的文學理論,也是在完善舊的文學理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即使使用舊的文學理論(很多學者對文學理論的使用都缺乏“自意識”,即沿襲性地使用了某種文學理論而不自知),也需要隨著文學理論的發展而對自己所使用的文學理論更新升級。

新的文學理論是各種各樣的,絕大多數都是在克服舊的文學理論缺陷的基礎上誕生的,也有的是對新的文學創作實踐的總結,還有的是哲學等其它社會科學的演繹或延伸,或者綜合這些因素而成。比如讀者接受理論(今天已經不是很“新”了),就是對傳統文學理論只重視作家與作品而不重視讀者接受偏頗的一種克服或發展,文學接受理論并不否認作家、作品的地位,并不否定文學“生產”的決定性,但它認為文學理論也應該把“消費”及其對“生產”的影響納入研究范圍,把讀者的接受納入文學的“環節”,即把讀者及其接受確定為文學理論重要的“維度”。引入讀者之“維”,不僅是維護了文學問題的完整性,有為文學理論“完形”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引入“讀者”維度之后,傳統文學理論的“作家”“作品”“意義”“價值”等觀念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并不是說傳統的文學活動和文學批評中沒有“讀者”,事實上,文學正是為讀者而產生,文學自產生時起就離不開讀者,沒有讀者閱讀,文學就無法存在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文獻中也大量記錄了讀者對作品的不同感受,理論家和批評家也提到了讀者,也有關于“讀者”的觀念,但非常素樸,屬于印象和感受,只有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以及英美“新批評”才把讀者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而把它建構成一種文學理論。讀者接受理論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是非常有應用價值的,它為我們對經典文本的不同闡釋及其合理性提供了理論根據,打開了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新思路。

再比如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其理論來源與現代社會的新困境以及現代人的焦慮有關,與后現代主義哲學、歷史學、女性學等對人的反思有關,也與新興的反傳統的顛覆性的各種后現代主義文學創作實驗有關,還與文學理論對傳統中不被重視的“另類”文本和文本中的“另類”因素的新研究、新解讀有關。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其實有很多爭議,但必須承認,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學理論對當今中國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研究以及文學理論都帶來了深刻的改變,它大大拓展了文學研究的領域,突破了傳統文學研究的邊界,深入到文學作品中那些非理性、不確定性、內在性、悖謬、荒誕的事物中去,對傳統的宏大敘事、中心論、整體性、同一性、等級、秩序、和諧等都進行了“解構”,提出了“游戲”“反諷”“即興表演”“含混”等概念,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作為一種文學理論,它既可以有效地解釋后現代主義文學現象,同時也可以對傳統的文學進行后現代主義的解讀,或者發現傳統文學中的后現代主義因素,從而豐富傳統文學的內涵,使傳統文學顯得更加立體和復雜,顯示出張力。

其它如“文學倫理學批評”也是這樣。“倫理”是世界文學的一個古老主題,綿延不斷,文學理論與批評中也有很多談論倫理道德的問題,但主要是從文學內容上來討論的,直到近年來,聶珍釗為代表的學者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理論建構、話語建構以及文學批評實踐從而把它發揮成一種系統的文學理論。這種理論一旦建立起來,反過來又可以解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很多問題,特別是倫理敘事、道德敘事以及批評的問題。每一種文學理論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義,比如結構主義視文本為自足的有機體,運用它,不僅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更趨科學化,而且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增添了宏觀的視野。精神分析文論則打開了文學潛意識的大門,可以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在發掘人物內心和作者潛意識方面開辟新的視野。敘事學的引入則為我們分析作品結構和解讀作品意義增添了有力的理論依據,且具有技術性。

結 語

總之,在當今文學思潮、流派和現象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沒有新的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新的文學理論的幫助,已經無法應對文學中所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思想,已經無法解釋各種紛繁的文學現象。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需要對新的文學理論特別是西方新的文學理論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以及適當的運用。

(責任編輯:李亦婷)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are interdisciplinary to each other. Historically,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t is not only a toolkit but also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Literary Theory, especiall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has promoted the pattern, vision, paradigm and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Since the 1990s, there have indeed been many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stud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literary criticism, but the value of literary theory to the later itself should not be denied. Literary theory is the result of a long-term exploration by theorists, which have profound discussions on philosophy, history, culture, politic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bsorbing the rich resources of literary theory, especially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to explain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literary phenomena has become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for the stud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gnoring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literary theory, studying theoretical problems “start all over again” or “act blindly” within the discipline, will lead to repetitive labor and academic waste, the research would also be superficial.

Keyword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ry Theory; Western Literary Yheory; Interdisciplinary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 69综合网|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美女亚洲一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a毛片免费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久久毛片网| 久综合日韩|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国产青青操|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麻豆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91视频|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中文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www.精品视频|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免费看a级毛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色婷婷视频在线| 亚洲网综合|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久久国产乱子|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香蕉伊思人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内精品免费|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伊人久久影视|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精品人妻AV区| 欧美区国产区| 国产不卡网|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人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