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與羅爾斯:被遮蔽的思想關聯

2020-03-11 07:34:06徐峰
社會科學 2020年2期
關鍵詞:平等馬克思

徐峰

摘 要:卡爾·馬克思和約翰·羅爾斯是他們各自時代中典范性的政治哲學家,但二人之間的思想關聯是被遮蔽的,這既與羅爾斯本人沒有正面比較他與馬克思的理論異同有關,也與有的批評者對他們二人的誤解有關。通過分析他們的理論立場,以及澄清批評者的誤解可以看出,圍繞原初狀態中對人的觀念的思考、第一個正義原則中對自由的分析,以及第二個正義原則中對平等的主張,馬克思和羅爾斯之間有著超出某些批評者想象的相似性。

關鍵詞:羅爾斯;馬克思;正義;自由;平等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2-0141-09

作者簡介:徐 峰,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上海 200241)

本文嘗試探索馬克思與20世紀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之間的思想關聯。羅爾斯被認為拯救了逐漸式微的當代政治哲學,他在1971年出版的《正義論》一書,與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一道成為歷史經典名篇。羅爾斯對馬克思有極高的評價,“鑒于馬克思的生活處境,他作為一位理論經濟學家和資本主義政治社會學家的成就是非凡的,甚至可說是英雄般的。……比起對馬克思不聞不問來,去探討他的觀點還是要有益得多”①。他認為,馬克思對自由放任資本主義體制的致命缺陷有著深刻的批判,我們理應直面這些批判,尤其要思考如何通過一些根本性的途徑變革這種制度。羅爾斯也是如此身體力行地教化學生,這從他的學生撰寫的傳記中可見一斑,“羅爾斯對前人思想的借鑒,是通過將作者的思想從其寫作的語境中剝離出來。例如:他從亞里士多德那里得出亞里士多德原則,從霍布斯那里得出假設的與歷史無關的社會契約理念,……,從邊沁和馬克思那里得出對于社會制度的關注,還從馬克思那里找出對政治自由的(公平)價值的興趣”。

但是,馬克思與羅爾斯之間的思想關聯在雙重意義上是被遮蔽的。其一,《正義論》雖然直面資本主義嚴重的社會經濟不平等,但幾乎沒有直接援引馬克思的作品。聯想到羅爾斯對馬克思的極高評價,這多少讓人覺得訝異。而他們二人最直接的“相遇”,莫過于20世紀80年代羅爾斯在哈佛大學所作,后經整理收錄到《政治哲學史講義》中的“馬克思講座”。在全部三講內容中,羅爾斯重點討論了馬克思的正義觀念。遺憾的是,他只是重述了伍德(Allen Wood)與科恩(G.A.Cohen)等人的論爭,并沒有提出多少原創的看法,更沒有比較他與馬克思在正義問題上的異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馬克思與羅爾斯的思想關聯是被遮蔽的,需要為之探尋。

其二,不少西方學者認為,在馬克思眼中,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充其量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說辭”,馬克思與羅爾斯之間有著顯而易見的分歧。

這種論調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必須承認,從總體目標上看,馬克思希望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徹底推翻資本主義;羅爾斯則傾向于用溫和的方式改變不平等的狀況。從變革程度來說,馬克思認為只有消滅了異化和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才值得追求;羅爾斯卻認為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是可行的,只要它有益于社會中最不利者。從實踐范圍來說,馬克思的革命預言是世界性的,他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羅爾斯則明確反對一種世界主義的正義方案,指出他的正義原則只適用于部分國家。然而,以此否認馬克思與羅爾斯具有思想關聯,卻過于武斷。因為我們依然能找出他們二人很多的共同之處:譬如他們都深切的關注作為基本結構的社會制度,他們都對財產的再分配抱有濃厚興趣,他們都專注于更好地保障人們的自我實現。

所以,探討馬克思與羅爾斯之間的思想關聯,要比簡單地將二人作武斷地割裂要有意義得多。當然我們應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盡可能澄清和還原他們的真實立場。過去不少學者都嘗試過探討二人的思想關聯,但其中出現不少誤解。本文正是借助于重述馬克思和羅爾斯的相關立場,以及回應部分學者的誤解來展開討論。

一、原初狀態中人的觀念及其批評

在《正義論》中,羅爾斯通過設定虛擬的原初狀態,讓人們能夠一致同意地選擇出正義原則。為了保證原初狀態中的締約各方在公平的程序中進行自由選擇,無知之幕承擔起屏蔽人們特殊信息的作用,這樣就沒有人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階級出身、經濟政治狀況,也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一個世代,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天生資質和自然能力,以及自己的善觀念和特殊的心理傾向。每個人都被認為是自由與獨立的,擁有平等的道德地位。由于締約各方的差別都不為他們所知,世界的偶然性可以得到糾正。作為思想實驗的重要部分,原初狀態規范了人們達成公平合作條款的背景制度,也對締約各方的推理施加了適當的限制。

針對原初狀態,有人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提出了批評。他們指出,羅爾斯將個人設定為抽象孤立的個體,這正是馬克思要譴責的狀態。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自由只有通過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才能被體認到,人們無法在脫離社會關系后繼續做出自由與合理的選擇,無知之幕成為人們深入他們所生活的歷史和社會環境的阻礙。

還有批評者認為,既然羅爾斯所說的締約各方是集平等與自由、理性與合理于一身,也知道人類合作是必需的,那么這些原子式個體又怎么會對彼此的利益完全不感興趣呢?例如,在階級社會中,一個人的存在必須依賴于另一個人的勞動,要求這個人對他人的利益無動于衷,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米勒(Richard Miller)批評說,羅爾斯既然意識到階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事實,原初狀態中的人們要是知道自己屬于統治階級,他肯定會對財富和權力有更大的“需求”;要是知道自己是被統治階級的一員,則會拒絕接受這種更大的“需求”。由此,在對抗性的階級沖突之下還要求人們遵守“正義的責任”顯然不合理。

麥克弗森(C.B.Macpherson)也有類似說法,“如果原初狀態中的個人知道并接受馬克思的階級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那么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分配原則都是愚蠢的”。因為一旦接受羅爾斯對正義環境的限定,即正義產生于資源適度稀缺的環境,那么除非人們全都是資本家,他們只需按照自由市場的規則行事,而不關心諸如失業和貧困等社會后果,否則在剩余價值都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情況下,有什么理由要求產業工人選擇羅爾斯的分配方案呢?

這些批評實際上表達出對羅爾斯的“原子式個人主義”方法論的不滿,指責這種方法論策略充斥著資產階級的人性觀,裹挾著利己主義的價值偏好。如果這些批評是對的,那么羅爾斯的確掉進了馬克思在批評18世紀自由主義者時就已經揭開的陷阱,即自由主義對“人是什么”的理解是錯誤的,因為人不止是自然的存在,同時也是“類存在物”。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批評自由主義的人權觀點完全是幻想,權利概念僅僅體現特定社會在特定發展階段的規范,“所謂的人權,……,無非是利己的人的權利、同其他人并同共同體分離開來的人的權利”。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又對何謂人的本質給出了經典詮釋,“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再次批評自由主義者把個人當作抽象概念來理解,實際上個人是“現實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基于馬克思的諸多描述,批評者相信羅爾斯對人的觀念的限定,沒有跳出馬克思批判的窠臼。

但是,筆者接下來將從三個方面表明,這些批評意見誤解了原初狀態中人的觀念,從而夸大了馬克思與羅爾斯的差別,遮蔽了他們二人的相似性。

(1)羅爾斯沒有犯18世紀自由主義者的錯誤,是因為原初狀態中的各方雖然被描述為相互冷漠,但是由于他們不知道在現實世界中自己的善觀念,因此不可能像批評者認為的那樣所謂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且,羅爾斯接受了康德式的道德動機,認為社會安排要以人為目的,而非手段。同時,人們擁有兩種道德能力,即建立一種正義感的能力和形成、修訂和追求善觀念的能力。這意味著羅爾斯理解的個人既是某些社會中互惠觀念的實現者,又是行動目的的自主選擇者。除了《正義論》,羅爾斯在1975年發表的著名論文《對善的公平》中,再次強調了締約各方不是利己主義者,“原初狀態各派是相互冷淡的,但有時候被認為這意味著他們是一些帶有個人主義目的的自利個體。……盡管他們是相互冷淡的,但他們并非是自利的或必然去追求一種個人主義的生活計劃”。

所以,羅爾斯講得很清楚,設立原初狀態的目的是以公平的程序來達成一致同意,無知之幕的作用在于排除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避免人們利用這些偶然因素做有利于自己的事,讓人們在一種公平的情境中進行審慎思考。至于現實社會中的人們,完全可能是社群主義者、利他主義者,抑或平等主義者,這些對人們現實的描述,與原初狀態中各方的規范性特征完全不是一回事。然而,不少批評者忽略了這兩方面的差別,將原初狀態的規范性限定和現實社會的經驗性描述混為一談。在此,筆者同意布坎南(Allen Buchanan)的說法,“把羅爾斯關于締約各方特性的描述進行抽象,并把它解讀為似乎是關于人類特性的歸納,是致命的錯誤。令人惋惜的是,那些指責羅爾斯無批判地假定了資產階級的、或自由主義的,或個人主義的人的觀念,容易忽視羅爾斯關于締約各方所說的和他所致力于的關于人的本質的那些觀點之間的區分”。所以,認為羅爾斯的理論奠基于原子式的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的論調是有問題的。

近年來有學者嘗試挖掘羅爾斯思想中的共同體因素,將羅爾斯看作是黑格爾和盧梭的理論繼承人。參見Jeffrey Bercuson, John Rawls and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Routledge, 2014,pp.30-79.筆者認為這個結論過于激進,羅爾斯只接受一種弱的善理論——而非黑格爾式強的善理論——作為描述原初狀態中人們的利益的理論。

根據羅爾斯的觀點,原初狀態隱含著人們的互惠精神,人們能夠在深思熟慮地判斷中選擇出適合的正義原則。

(2)馬克思與羅爾斯都主張人們擁有正義感,這是進行社會合作的必要條件。馬克思在描繪共產主義理想時指出,每個行為主體都能意識到他自己作為一名存在者的本性,這種存在者既表現出其個體性,也為其他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改造,除此之外,別無他求。在這一點上羅爾斯承繼了馬克思的觀點,即公民都是通過相互給予和獲取基本益品的方式,來獲得對自身價值的個體性認可,以共同實現他們的最終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他們二人在支持正義感的同時,都否認妒忌之類“陰暗心理”對平等的影響。因為有人批評,人們之所以要平等,實則是妒忌心理在作祟,由于妒忌歸根到底是一種“惡習”,所以平等壓根就不值得追求。對于這種批評,羅爾斯是通過分階段的方式來回應妒忌與平等的關系,在第一階段即原初狀態的論證中,他完全不考慮個人可能的妒忌心理,因為妒忌心只是人們特殊的心理事實,到了第二階段社會穩定性討論中,羅爾斯指出良序社會不用擔心爆發惡意的妒忌,兩個正義原則能夠很好地安頓人們的妒忌心理。

馬克思同樣不認為追求平等是妒忌推動的結果。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能找到依據。在手稿中馬克思批評了“粗陋的共產主義”,認為“粗陋的共產主義不過是這種妒忌心和這種從想像的最低限度出發的平均主義的完成”。

這些表述表明了他們的一致性,追求平等無關乎人們的“陰暗心理”。對他們而言,平等的動力更多源自讓人們過上一種合宜生活的信念。

(3)就原初狀態中各方可能產生的階級沖突,批評者有些夸大其詞。因為原初狀態中的各方是從社會所要分配的基本益品的角度,而非從實際占有社會地位的人所擁有的態度的角度,來判斷各種道德原則。所以具體擁有什么樣的階級地位、想要什么樣的更大“需求”,都被羅爾斯視作“非法的”因素而不予考慮,人們需要考慮的只是對所有人來說真正的需要和合法的利益。羅爾斯這樣做意在表明,一個正義的社會中不平等只能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不是依憑他們屬于哪些群體的結果。而且羅爾斯自己對階層和階級的定義很含糊,有時是混用的。如果我們同意佩弗(Rodney Peffer)的說法,“只有當一個社會用制度固化人們總體上的優勢或劣勢,并將之代代相傳,我們才可以說那個社會存在著社會階層(階級)”。那么很顯然,從原初狀態的設計和后來具體的正義內容來看,羅爾斯當然希望打破這種階層(階級)固化。在這個方面,他與馬克思有著共同目標。

所以,如果筆者分析正確,有些學者對原初狀態的所謂馬克思式批評就站不住腳。通過分析羅爾斯在原初狀態中設定的人的觀念,及其相關的規范性說明,可以看到馬克思與羅爾斯之間有著超出批評者想象的理論趨同。

二、第一個正義原則中的自由問題

從原初狀態出發,經過一系列的思考,羅爾斯相信人們最終會選擇兩個正義原則作為指導規則。兩個正義原則是這樣陳述的:

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

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

A.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

B.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

我們通常把第一個原則稱作平等的自由原則,它旨在保障公民具有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個原則主要規定社會與經濟的福祉該如何分配。羅爾斯說兩個正義原則是一種詞典式序列,第一個原則的滿足要優先第二個原則的滿足。本節首先討論第一個原則,即平等的自由原則,以此來分析羅爾斯與馬克思在自由問題上的相關性。

有人認為,如果接受伯林(Isaiah Berlin)關于兩種自由的區分,伯林在他的經典論文《兩種自由概念》中區分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概念,消極自由主要指不受其他個人或團體的干涉,積極自由主要指能夠決定或掌控自己生活這一意義上的自由。羅爾斯看起來是“消極自由”的捍衛者,因為他的理論繼承的是近代以降的古典自由主義傳統,這個傳統向來奉“免于外界干涉”的消極自由為圭臬。馬克思則是“積極自由”的提倡者,他繼承的是源自盧梭和黑格爾這些哲學家的自由觀,把自由當作一種自我決定。例如,馬克思要求民主參與必須擴展到社會活動的每一領域,并且要將其變為真正的、有效的民主,人們應當共同地控制社會和經濟過程,而不是被它們所控制。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斷言,馬克思不重視,甚至貶低資本主義社會中消極的經濟自由和公民自由。

然而,筆者將表明,不管馬克思還是羅爾斯,都試圖把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共同整合進他們的理論體系中去。

首先,馬克思在很多地方都表達出對消極自由的重視,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崇尚近代啟蒙思想家的自由思想,這一點已無需贅述,哪怕晚期著作如《哥達綱領批判》也不否認消極自由的重要性:“每一個人都應當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實現自己的肉體需要一樣,不受警察干涉。”

所以,如果把馬克思的自由理解為自我決定,那也是綜合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雙重維度的自我決定。從規范的意義來說,馬克思的“個人屬于關系中的個人”之說,可以被理解為個人需要某種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發展和免于一切壓迫和剝削形式的自由。所以,馬克思其實認可和推崇消極自由,因為它是人們發展個性和有效工作的必需條件。也誠如佩弗所言,“馬克思肯定贊成對社會基本益品的平等分配,消極自由應該被理解為要求關于平等的自由的最大化體系,積極自由應該被理解為包括平等地參與社會決策過程的權利和平等地獲得自我實現的手段的權利”。

其次,對羅爾斯來說,他意識到沒必要卷入古代人的自由(積極自由)和現代人的自由(消極自由)哪個更重要的爭吵,因為“這兩種自由都深深地植根于人類的渴望之中,我們絕不可為了自由和平等地參與政治事務的自由而犧牲思想和良心的自由、個人和公民的自由”。羅爾斯由此重新詮釋了自由的一般形式:人們自由地(或不自由地)免除這種或那種限制而這樣做(或不這樣做)。也就是說,羅爾斯跟馬克思一樣,試圖最大化實現平等的自由。例如最大程度地實現公民的政治自由。從這方面來看,他們二人都堅持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是俱收并蓄,不可或缺的概念。

需要指出,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上,羅爾斯對自由的詮釋可能會遭受這樣的批評:在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經濟不平等的背景下,談論人們平等的政治自由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擁有更多財富,資本家明顯能夠比無產者更好地利用這些自由。畢竟“資產階級進行公開活動的自由比無產階級進行公開活動的自由大得多,它擁有的知識分子力量和資金也雄厚的多”。對此,羅爾斯的回答是要區分平等的自由(equal liberty)和平等的自由價值(equal worth of liberty)。平等的自由,對所有人都一樣,沒有人會比其他人占有更多。而自由的價值對每個人卻不一樣,有些人具有較大的權威和財富,因而具有更多手段達到他們的目的。但是,這個回應看起來很難說服批評者。因為批評者仍然可以宣稱自由與自由的價值在道德上同樣正當。

設想有這樣兩個人,他們在自由的價值上有巨大差別,從而使得他們擁有完全不同的行使自由的能力,此時說他們擁有平等的自由,就淪為空洞的說辭。要是原初狀態中的人們可以選擇,他們肯定不止想要平等的自由,也想要一種嚴格平等的自由價值,或者至少是近似平等的自由價值。或許正像馬克思說的,“如果無產階級不消滅它本身的生活條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這里的生活條件直接指向物質生活資料,它和平等的自由價值密切相關。

這些批評不無道理,事實上羅爾斯后來也承認區分自由和自由價值解決不了任何實質問題。

但筆者認為,即便批評意見成立,也不會徹底否定第一個正義原則。這是因為,從羅爾斯的描述來看,第一個正義原則的使用是有條件的,即平等的自由能夠被所有人都使用,且物質財富達到了最低水平。“如果原初狀態中的人們假定他們的基本自由能夠有效地加以運用,他們一定不會為了經濟福利的改善而換取一個較小的自由,至少是當他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財富之后不會這樣做。”但羅爾斯在1999年《正義論》修訂版中奇怪地刪除了“至少是當他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財富之后不會這樣做”這句話。筆者認為,即使如此也不會改變羅爾斯的意思,因為緊接著這句話他又說,“僅當有必要改變文明的性質,以便最終每個人都能享受這些自由時,平等的自由才會遭到拒絕”。

所以,羅爾斯已經預設運用基本自由的人們不會受制于現實的財富多寡的約束。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享有一個最低的福利水平,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存和安全得到尊重,不至于因為饑餓或貧窮影響到基本權利的行使。換言之,無論資本家還是無產者,都享有近似平等的自由價值。

還有一些證據能為羅爾斯的第一個原則辯護。他在描述基本自由清單時強調,第一個正義原則保障的是人們平等的基本自由,包括政治上的自由與言論和集會的自由;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個人的自由——包括免除心理的壓制、身體的攻擊和肢解個人完整性的自由;擁有個人財產的權利;以及依照法治的概念不受任意逮捕和沒收財產的自由。尤其要注意的是,羅爾斯提醒人們這里面不包括擁有生產資料的權利,言下之意,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被排除在基本自由的保障范圍之外。這樣,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理論上既能夠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匹配,又可以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合,因為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權既然不屬于基本自由范疇,就不再是“根本的”,在特定情況下國家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穩定等其它政治價值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干涉。

對羅爾斯來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決定性區別根本不是自由問題,而是取決于其它理由(第二正義原則)。這表明,不存在這樣一種“所有權”,給予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處置自己財產的自由,第一個正義原則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都是兼容的。

總體說來,馬克思和羅爾斯在自由問題上有很多被忽視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強調自由概念必須蘊含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兩個面向,不可偏廢其一。為了保障人們平等的自由行動能力,他們都主張給予人們物質方面以基本的支持。而且,從羅爾斯的自由清單的開放性來看,他并沒有設定他的正義原則只為資本主義制度背書,而不與社會主義制度兼容。可以確定的是,羅爾斯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一直謹記著馬克思的批評,“我們如何答復通常由激進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者(以及馬克思)所提出的這種眾所周知的反對意見,即在現代民主國家中平等的自由實際上純粹是形式的?”

當然,這不是說他與馬克思在自由問題的看法上處處一致,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本節只是謹慎地澄清他們各自的觀點,來回應批評意見,以表明他們在自由的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三、第二個正義原則中的平等問題

羅爾斯的第二個正義原則試圖處理社會和自然偶然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其中又可以細分為兩個原則。首先,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處理社會偶然因素,包括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等,目標是讓那些有著類似能力或才干的人能夠有類似的成功前景。其次,差別原則處理自然稟賦的差別,包括每個人在智力和體力等自然能力上的差別。由于自然稟賦不可能進行再分配,所以差別原則允許不平等,只要這個不平等能讓所有人都變得更好。

馬克思對平等看法有些復雜。傳統觀點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喜歡平等觀念,因為平等就跟“自由”“權利”等觀念一樣,是資本階級粉飾階級對抗和剝削的意識形態,“把社會主義社會看做平等的王國,這是以‘自由、平等、博愛這一舊口號為根據的片面的法國人的看法,這種看法作為當時當地一定的發展階段的東西曾經是正確的,但是,像以前的各個社會主義學派的一切片面性一樣,它現在也應當被克服,因為它只能引起思想混亂,而且因為這一問題已經有了更精確的敘述方法”。但是,近些年陸續有學者指出,馬克思很多時候也表現出平等主義的關懷。

筆者同意這些新主張,馬克思誠然有時是從法律和政治的角度來看待平等,但有時又超越了階級法權觀念的束縛,轉向平等主義的規范性視角。

從平等的規范性視角出發,馬克思與羅爾斯有不少共通之處。第一,對于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之類社會稟賦,他們是一致的,都主張限制其不利影響。第二,對于個人智力和能力之類的自然稟賦,他們看法有所不同,但也不像有些學者認為的那般對立。

(1)社會稟賦的問題,我們不妨以《哥達綱領批判》為例。根據馬克思的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每個成員都擁有平等的道德地位,都是平等的勞動者,界定他們的身份不再像過去那樣依靠血緣、出身和種族,也不借助于他們占有的財富多寡,而只與他們的勞動能力有關。勞動者的收入取決于他們的生產貢獻,而不是憑借在資本主義社會那種依靠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方式,“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馬克思的這種分配方式和羅爾斯的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頗為吻合。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也是要盡量排除來自于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等偶然因素的影響,“對于每個具有相似動機和稟賦的人來說,大家都應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獲得文化知識和技藝的機會不應當依賴于一個人的階級地位,學校體系都應該設計得有助于拆除階級之間的藩籬”。

羅爾斯還說,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是一種純粹的程序正義,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看起來也是如此。馬克思提到,分配消費資料時要進行扣除,所扣除內容與生產、再生產和社會保障有關。換言之,這種分配不會對已知個人的特定欲望和需求的利益分配,具體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用什么生產,都由公共的規范體系說了算。這種把與社會生產無關的特殊信息棄而不論的做法,正是純粹程序正義的要求。

而且,他們都意識到,無論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抑或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都不可能完全消除人們之間的不平等。“在提供的勞動相同,從而由消費基金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如此等等。”

不過這些不平等已經同社會稟賦的偶然分配無關,只跟人們有差別的自然稟賦有關,人們有不同的智力或體力,自然會產生不平等的結果。問題是如何處理由自然稟賦帶來的結果?

(2)就自然稟賦帶來的不平等而言,馬克思認為關鍵是消滅階級,階級的出現又源自物質資料的生產而不是分配,所以他將目光聚焦在生產的平等,不再像羅爾斯那樣執著于分配的平等。進入共產主義后,從著名的箴言“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來看,“需要”取代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貢獻”,成為判斷人們應得的新標準。當然,每個人在實現自由全面發展方面所需要的東西肯定有差異,但是已經跟每個人自然稟賦上的差別無關。也就是說,在共產主義社會,自然稟賦的差別帶來的影響已經消失。

然而,羅爾斯認為,自然稟賦的影響將一直存在,不可能消失,人們之間會產生不可避免的不平等。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讓所有人變得更好,尤其社會中的最不利者變好。所以,差別原則允許不平等,只要它能讓最不利者變好。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些左翼學者批評羅爾斯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辯護。例如,尼爾森(Kai Nielsen)指出,第二個正義原則與我們內心深思熟慮的判斷并不匹配。雖然企業家的孩子和底層工人的孩子都擁有平等的天賦和能力,但是在總體生活前景方面很可能有著不小的差距,羅爾斯認為這種差距在道德上可以接受。尼爾森批評說,即便這種差距促進了最不利者的利益,但至多是令人遺憾的權宜之計,怎么能算得上正義呢?“即使羅爾斯的正義原則是為了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在這種環境中的勞動階級,不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因為這種廣泛的不平等的存在而在道德上受到損害,在自尊方面受到損失。”

類似批評也見于科恩(G.A.Cohen)。他批評羅爾斯自以為差別原則有利于最不利者就是正義的,實際上因為差別原則建立在對社會有利者的金錢激勵之上,只能算作通盤考慮后的一種社會管理規則。換言之,不平等之所以有利于不利者,是因為給了有利者物質激勵,要是不給的話,有利者就會罷工,這樣不利者只會更糟。科恩因此得出結論,只有一個充滿平等風尚的社會才是正義的社會。

筆者認為,這些批評誤解了羅爾斯,從而夸大了他與馬克思的不同。首先,批評者混淆了差別原則和不平等之間的關系。按照羅爾斯的說法,差別原則的正確表達是,按照使社會處境最差群體的利益最大化來安排社會基本結構。也就是說,不平等不是人們有意為之,而是迫不得已的結果。差別原則之所以正當,只因為它所允許的不平等能夠滿足最不利者最大利益的標準,而不是說人們主動制造不平等,以使這種不平等符合差別原則,即滿足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

其次,批評者認為差別原則傷害了人們的自尊,理由是它制造了不平等。問題在于,除非全社會實行嚴格的結果平等,否則人與人的差別總會存在,甚至連馬克思都認為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需要”是有差別的。所以,差別原則所允許的不平等將傷害自尊的說法站不住腳。有理由相信,無論羅爾斯還是馬克思都會同意,只有財富、收入或權力方面的差異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傷害自尊。

上一節討論自由問題時本文也曾提到,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與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都兼容,用他的話說,“正義論本身并不偏愛這兩種制度中的某一種,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對于哪種體系能對一個特定民族作出最好的決定是以那個民族的環境、制度和歷史傳統為根據的”

。那么,為什么還有批評者認為羅爾斯在為資本主義的制度辯護?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看到市場在羅爾斯的經濟安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羅爾斯業已表明,使用自由市場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沒有本質聯系,選擇市場乃是它可以和兩個正義原則相協調。

甚至有學者指出羅爾斯關于市場的討論,會使他的理論同資本主義制度一刀兩斷,進而轉向“產權民主”制度或社會主義制度。

總之,馬克思與羅爾斯在平等問題上有不少相關性。從更一般的視角來看,他們都有一個深刻的道德假設,在社會制度安排中,人們理應獲得平等的尊重和關切,同時他們又都不是徹底的平等主義者,不認為所有人在各個方面都應當被嚴格同一地對待。

結 語

如果說19世紀的政治哲學是由馬克思所引領,充滿著階級斗爭的革命氣息,到了20世紀,政治哲學則被羅爾斯從街頭拉回學術象牙塔之中,圍繞“正義”“自由”和“平等”等政治概念的規范性分析從此成為政治哲學家們的志趣所在。毫無疑問,馬克思與羅爾斯都是各自時代最優秀的學者之一。過去很多人要么站在馬克思的立場批評羅爾斯為資本主義代言,要么站在自由主義的立場批評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不切實際,然而,這些誤解嚴重遮蔽了他們二人的思想關聯。盡管他們的理論貢獻相隔百余年,彼此的話語方式也大異其趣,但經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原初狀態中對人的觀念的思考、第一個正義原則中對自由的分析,以及第二個正義原則中對平等的主張等方面,馬克思和羅爾斯之間的思想關聯,有著超出人們想象的相似性。

(責任編輯:輕 舟)

Abstract:Both Karl Marx and John Rawls are representative men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ir own time, but the acade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m seem to be sheltered because of two reasons, one of which is that Rawls hadnt evaluated Marxs theory directly, and another of which is that their similarity sometimes be misunderstood by some critics. This article tries to clarify their real positions and respond to the comments from critics concerning original position,the liberty and the equality,it hereby argues that the similarity between Marx and Rawls is beyond of our previous imagination.

Keywords:John Rawls;Karl Marx;Justice;Liberty;Equality

猜你喜歡
平等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平等的悖謬
道德與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7:57
淺析電影《末路狂花》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2:37:55
情人的煩惱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19:40:23
班級管理從構建良好班風開始
小學教育中轉化差生之我見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32: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欧美五月婷婷|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在线亚洲小视频|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91麻豆久久久| 91麻豆国产在线|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网站免费| 9999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99re视频在线| 日本91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色综合成人|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免费网址|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午夜a视频| 国产欧美另类|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夜夜爽| 久久免费看片|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日本午夜三级|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成人在线第一页|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www精品久久|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欧亚日韩Av|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日本91视频| 91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欧美成人一级| 婷婷色婷婷|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日本精品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