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錦標 黃秀美
均衡、高效教學一直是教師追求的目標。互聯網為小學課堂教學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機遇,我們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創造和諧生動的教學環境,構筑均衡高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探究時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利用移動智能終端,互動均衡有實效
互聯網、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學習者創造了無處不在的學習環境,移動智能終端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互動的模式。將移動智能終端靈動、高效地實施于教學過程,有助于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
1. 實時互動,精彩生成。課堂教學應該是互動的、探究的。移動智能終端實現了學生、教師、黑板三位一體的功能,課上可以將iPad屏幕上的內容投射到教室的大屏幕,教師可以手持iPad在教室的任何位置,完成課件標注、書寫文字、批閱學生作業、直播等動作。例如,在教學語文《太陽是大家的》一課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從省略號中展開想象“太陽還為誰做了哪些好事”,把課前設計好的一組動畫情境(太陽來到荷塘里、來到田野上、來到校園里……)導入教學專用的移動智能終端,課上分享給學生,強大的畫面感和意境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接著讓學生根據畫面進行仿寫,寫好后上傳至班級云平臺。教師通過移動終端查看學生作業,選出優秀作品在班上讓學生共享、互評,思維的火花在生生互動中碰撞,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2. 信息同步,靈動高效。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移動智能終端拍攝照片或錄制視頻,并快速分享至整個班級。例如,教學數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轉化思想”,教師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剪、拼過程錄制成視頻,在播放視頻的同時讓學生講解思路,引導全班學生分組討論“為什么要轉化?還可以怎么轉化”。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信息成為交流、探究的資源,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這樣的方式還可以遷移到三角形、梯形、圓形和圓柱等的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有的放矢,投入探究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知識經驗,自主掌握知識內涵。
3. 互聯互通,拓寬視野。借助移動智能終端網絡資源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實時的網絡信息,增強課題內容與社會生活的結合程度,能使學生更深刻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空間。例如,在教學小學道德與法制“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瀏覽相關網站,翻閱有關案例及視頻,進行實時交流、討論、講解,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拓寬了知識面。
4. 跨界融合,提升素養。將移動終端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最大的優點就是人機互動,可將不同學科有機融合,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例如,在美術課上,可以設計課堂實踐練習,利用移動終端的素材給兒歌、童話、神話、日記等配畫,也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移動終端設計簡易的布景、海報、墻報、手抄報。這樣的跨學科操作,學生眼、手、口、腦并用,學習互動廣泛而高效,有助于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二、運用網絡學習空間,課內課外巧整合
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相當于一個優質資源超市,它更是一個互動型的學習平臺,是教師和學生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1. 學習前置,異步同成。網絡學習平臺拓展了課堂教學時空。例如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借助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教師授課前在平臺上創建供學生預習的導學案,注明預習要求,上傳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和視頻,還可以設計一些練習,通過手機上的家校幫分享給家長。學生在家就可以使用教師發布的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學生預習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目的性更強,也為課堂的精彩生成做了良好的鋪墊。
2. 創新互動,個性發展。利用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使得課上課下的學習無縫對接,構建了新型信息化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語文《彩色的非洲》時,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如何在課上做到長文短教是一個難題,借助人人通空間教師可以巧妙處理:課前教師布置學生分組搜集非洲的風土人情資料,以圖片、視頻的形式上傳到人人通網絡學習平臺;課中在互動課堂環境下運用“評講作業”模塊,展示課前學生搜集的資料,根據課前批閱情況進行交流,點評。這樣課前、課中得到了無縫對接,重構學習環境,創新了教育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個性化,教師的教學更加精準化。
3. 課后作業,鞏固舊知。課后作業是檢測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一環。教師利用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在課后向學生推送習題,支持圖片、音頻、視頻、文字多種作業形式,并通過“互動課堂”模塊查看作業結果,即刻講評。這樣及時檢測、反饋、總結,提高了學生鞏固舊知的實效性。
三、精心設計小微課,重點難點易突破
微課憑借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特點,成為教育領域中的“大事件”。微課教學模式沖破了以往授課中的局限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力法寶。
1. 課前利用微課“熱身”,誘發學習欲望。課前預習和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維走向,誘發其探究的學習欲望,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預習古詩《春夜喜雨》時,教師制作了微課(內含古詩預習三部曲: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運用思維導圖配以恰當的解說),不但讓學生懂得了原來古詩可以這樣學,而且還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 課上利用微課“攻堅”,難點輕松突破。小微課,大作用。課堂上教師適時借助微課,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例如,教學數學“畫垂線”時,其中一個重難點是學習如何正確使用三角板、直尺畫一條已知直線的垂線。教師可以利用動畫微課講解“如何過直線外一點畫垂線”,一方面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過動畫演示三角尺和直尺擺放的位置,讓學生可以更清楚地抓住重點,在難點處還可以著重批注講解,使知識點更加清晰。課堂上掌握不牢的學生還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微課達到查疑解惑和鞏固加強的效果。
3. 課后利用微課“保溫”,鞏固課堂知識。課后復習是小學生鞏固課上所學知識的重要階段,且有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可以將課程關鍵知識點、典型習題解答思路等制作成微課上傳到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讓學生在課后復習時自行下載反復觀看,直到理解為止。例如,語文教學中“比喻句的判斷”,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比喻句是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的,可根據比喻句的特點自制一個微課(選取典型的比喻句和非比喻句,進行句子成分的分解、批注、對比),并通過網絡學習空間的課后作業模塊推送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解決家長輔導學生學業困難的問題,實現因材施教與全員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漁溪中心小學?搖?搖?搖?搖責任編輯:林彥?搖?搖?搖?搖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