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編者按】神話是小學生喜愛的題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統編教材還在四年級上冊專門設置了一個神話單元。基于統編教材的選文特色和編排思路,如何創造性地運用文本,引導學生在開放性、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深入探索和理解神話,落實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本專輯的文章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策略,希望讀者開卷有益!
大概念(bigideas),亦稱大觀念、核心觀念、核心概念等,是上位概念的重要形式。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徽認為“大概念的生成是‘具體→抽象→具體的循環過程,這其實也就是高通路遷移的路徑”。
大概念視角下的教學從教授專家結論為主轉向以培養學科素養為特征的專家思維為主。因而,以學科大概念來統整和組織的單元教學較之以往碎片化、零散化的教學具有更強的聯結性、結構性、遷移性。現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闡述大概念視角下的神話單元整組教學的確立與實施。
一、基于大概念的單元目標設計
從語文學科本位的角度出發,神話單元的大概念可以從以下路徑提煉。
1. 課標要求。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神話故事”,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展開想象,寫一個故事”。其中,語文要素可以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學段要求中找到相應歸屬。分析可知,本單元語文要素來自學段目標關于“概括”“品鑒”“表達”能力的要求,分別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
2. 文體特征。
神話表現的是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理解,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集體藝術創作。本單元篇章頁上“神話,永久的魅力,人類童年時代飛騰的幻想”正是對“神話”這一概念極好的注釋。統覽本單元四篇課文,之所以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鮮明,都是因為有著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3. 學情考察。
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基本信息的提取、篩選、整合等已有相關的學習和訓練。神話故事往往敘述清楚,結構完整,是學生進一步掌握和提高概括能力的好載體。學習的難點是,如何自主地提取信息,并加以篩選、整合,完成對主要內容的概括。
多方考量,我們可以提煉出本單元的相關大概念應包括:①神話是先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的探求和解釋;②把握主要內容有助于理解、傳承神話故事;③神奇的想象讓神話更生動。當我們以大概念教學視角來觀照單元目標,便有了更宏觀的視野來統攝知能目標,使得教學視野更開闊,更具有遷移性,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自主性和持續性。
二、基于大概念的評價設計
基于大概念的評價指向的是大概念的掌握情況,強調的是引入任務的真實性。所謂任務的真實性,指要符合世界的復雜性以及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并充分考慮引導學生通過評價進行學習。這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不謀而合——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設計三種基于單元大概念的真實性任務,并將其完成情況作為整組教學的主要評價形式。任務一:閱讀中外神話故事。評價細則:①每天至少閱讀三個神話故事;②能在神奇處圈畫標注;③神奇的部分反復讀;④與同伴交流并推薦精彩的神話故事;⑤制作“神話英雄”簽。任務二:講一個你感興趣的神話故事。評價細則:①儀態大方、聲音響亮;②講述完整、清楚;③表情生動、語氣富有變化;④能加入一定的動作;⑤講述時有自己的適當創新。任務三:我與XX過一天。評價細則:①故事人物有“神奇的力量”;②故事結構完整:起因、經過、結果;③是“一天”中發生的故事;④故事是與“我”有關的;⑤與同學交流,根據建議修改。
以上評價設計以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為依據,貫穿單元學習全過程,評價細則由師生共同商定。學生學習目的更明確,學習路徑更清晰,對于學習過程的把控更具有自主權,因而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更為積極。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表現調整教學節奏和過程,引導學生真正掌握神話單元的大概念。
三、基于大概念的教學設計
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關鍵在于“基本問題”。基本問題是與大概念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若干緊密關聯的枝干問題的支持下,引發學生持續思考,深度學習,強化認知結構。教學中,應立足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將語文要素的習得和掌握,即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方法、策略,融入人文主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大概念”,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此,我們設計以下三個基本問題(議題)展開學習。
1. 神話人物。
與以往一課一課的單篇教學不同的是,我們可以打通單元內篇與篇之間的壁壘,建構一個相對更大的教學空間,幫助學生建構更為闊大的學習網絡。這個基本問題的學習任務是通讀四篇課文:課文中的神話人物分別有怎樣的壯舉?他們之間有共同點么?閱讀時可利用相關思維導圖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以上學習任務重點落實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一定時間內集中梳理神話故事的主要內容,避免了教學環節的反復,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從梳理情節的學習和遷移中能建立一定的把握主要內容的策略,提升概括能力。而“他們之間有什么共同點”更是擴大學生視野,從神話創作的源頭來思考這些神話人物所具有的為世人的幸福而“犧牲自我”的精神。
2. 神話的神奇。
僅靠單篇的閱讀很難深入體會神話的神奇,而一篇加一篇的學習并不一定呈現等于2的結果。在整合教學中,我們依舊以基本問題為導向,指向大概念推進學習的進程。這個基本問題的學習任務是:細讀四篇課文,你認為神話的神奇表現在哪里?例舉三處你認為最值得交流的地方,運用相關符號進行圈畫標注。
神話的魅力在于瑰麗無比的想象,是想象讓神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感受神話的神奇,不僅是對神話這一文體特征的感知,更是回歸人類思維的原初狀態,理解先民對自然對生命奧秘的探求。在找尋神奇表現的過程中,引發學生交流神奇之處,讀出神奇之感,體會神奇之妙,這樣學生對于神話文體的鑒賞力能得到積累和提升。
3. 神話的異同。
本單元的選文主題相同,都為神話故事,但在文體、國別上仍有不同。《精衛填海》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煉;《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神話;《盤古開天地》和《女媧補天》是經過作家精心加工后的現代文學作品。此外,“閱讀鏈接”中還有“燧人鉆木取火”的故事,“快樂讀書吧”里編排了“炎帝嘗百草”的神話。基于這樣的單元選文編排,我們可圍繞“神話的同與異”展開學程。這個基本問題的學習任務是:①比較閱讀《精衛填海》和《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發現了什么?②比較閱讀《普羅米修斯》和《燧人鉆木取火》,發現了什么?③你所讀過的神話故事中,哪些人物與課文中的人物很相似?可提供《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刪改后的文言版本作為學習支架。
比較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發現。通過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較,學生可以得出神話的神奇是經過人們一代一代的豐富而形成的,神話是整個民族智慧的結晶。通過中外同一主題的神話比較,學生再次感受想象神奇的同時,對不同民族的神話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從讀過的神話故事中,學生找尋與課文中神話人物相似的形象,進一步建立起神話創作的范式,對神話中的“英雄創世”的主題有所探討,并為自己的故事做好準備。
綜上,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整體設計提供了更為寬松、自主的學習空間,學生在看似松散實則緊實的學習任務中進行并完成意義建構,為真實而學,為生活而學,成為會學習的學習者。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