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妙藍
非連續性文本包括插圖、閱讀提示、課后練習、小資料、目錄、圖表等多種內容。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進入嶄新階段,教師要注意整合教學資源,從更多角度展開教學探索,以順利啟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機制,形成更為豐富的教學視角,促使學生在系統性學習過程中建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認知體系。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已經納入學科教學課程范圍,教師要正視非連續性文本的存在,并積極創設閱讀情境,順利啟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計劃,以開辟嶄新教學視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能力。
一、在資源整合中探尋教學切入點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和材料,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搜集和整合活動,并在具體處置過程中尋求教學切入點。在具體整合操作時,教師要做好引導,為學生規劃具體的閱讀路線,從信息搜集整理過程中形成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意識。非連續性文本助學作用不可小覷,教師需要有對應的設計意識。
如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單元提示,并要求學生說說閱讀體會。為進一步激活學生參與文本閱讀的主動性,教師讓學生搜集經典的文本插圖,通過觀察這些插圖,說說閱讀體會。在這個閱讀觀察學習中,教師沒有提出具體的閱讀問題,也沒有設計閱讀教程,而是讓學生自由觀看課文插圖,從這個角度對非連續性文本內容進行搜集整合,具體感受非連續性文本的存在,對相關插圖作用進行深入探索。學生抓住插圖展開具體閱讀分析,很快就找到了學習切入點,并在熱烈討論中建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認知思維。非連續性文本資源極為豐富,教師調度學生整合思維,這無疑是一種學法指導,對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有重要幫助。
二、在教法篩選中探尋教學切入點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積極創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情境、投放更多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活動、展開多樣化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訓練,促使學生在閱讀、分辨、討論、歸結等學習行動中完成閱讀認知內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有自身的學科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和運用時,需要有調整升級的自覺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做出更多應對。
如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然后讓學生關注課后練習材料,形成更為完善的閱讀認知。學生根據教師引導,對課文后面的練習內容進行了閱讀和分析。第一個練習題目,從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展開引導,要求學生在故事情節梳理中建立閱讀認知體系。第二個練習題目,從人物性格分析角度展開引導,要求學生在深入閱讀文本內容時,關注一些細節描寫。第三個練習題目,設計了一組思考問題,為學生帶來更多閱讀啟示,鼓勵學生在閱讀思考過程中梳理閱讀認知。教師對非連續性文本內容進行提示,要求學生結合這些信息展開文本閱讀學習,課堂學習逐漸呈現良性循環。課后閱讀小資料是對文本的重要補充,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對比性閱讀,成功啟動學生閱讀思維入場。非連續性文本分散在教材的不同位置,都是為課文服務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非連續性文本助學意識,科學合理地運用這些非連續性文本內容,在適當的時機做出適當的助學設計。
三、在訓練設計中探尋教學切入點
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訓練設計時,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訓練的主動性。搜集教材中有相關非連續性文本信息素材、布置課內課外閱讀對比活動、對接學生生活推出閱讀競賽、對教材非連續性文本資源進行整合處理,這些都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訓練契機。非連續性文本內容呈現形式不一樣,其助學效果也有差別,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好教學調查,以便找到最佳切入點,將非連續性文本植入學習活動中。
如教學《清貧》一課時,在學生仔細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一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訓練任務:根據你的閱讀理解,為課文添加一個插圖,可以畫一個人物,也可以畫一個場景。學生接受這個學習任務后,都積極展開思考和討論,很快就進入插圖創作環節。在課堂展示階段,教師要求學生主動介紹自己的插圖設計意圖,學生都能夠從個性理解角度進行解讀,閱讀學習進入深度研究層次。教無定法,教師在教法應用時講究靈活和變化,無疑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與感知。
四、在生活對接中探尋教學切入點
產品介紹、使用說明以及網絡傳遞出來的信息,大多屬于非連續性文本范疇,學生日常生活接觸的較多,這些無疑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展開教學設計,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
如教學《楊氏之子》這篇小文言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借助教材注解閱讀文本內容:文言文閱讀有很多難題,字詞是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研讀課文中的注解內容,說說這些注解有什么特點,在文本閱讀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學生開始閱讀文本,并對相關注解進行重點分析。教師參與學生討論性學習,并結合學生課外閱讀經歷進行調動:注解一,對文本出處進行了介紹。回想一下,你對《世說新語》中哪些內容有印象?學生開始回憶和討論,很快就有信息回饋:在成語故事閱讀時,常常會看到《世說新語》中的內容,如“難兄難弟”“略見一斑”“拾人牙慧”等。教師要求學生講述相關故事,這為課堂帶來了更多的信息和內容,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在學生對注釋的解讀中,可要求學生對注解進行個性解析。如:“乃”字的注釋為——就,于是。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這個詞?學生會積極思考,舉出“勝敗乃兵家常事”等例子。教師對學生的展示進行對應評價,促使學生文本解讀順利展開。教師引導學生對文言文注釋進行定點研究,結合生活認知和積累進行延伸思考并應用訓練,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感知機會。學生平時很少接觸到文言文,閱讀這些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困難,如何借助注釋進行文言文閱讀,這是教師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從注釋角度進行設計,是對非連續性文本內容的合理應用,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啟動后,教師要在資源整合、教法優化、訓練設計、生活對接中尋找教學切入點,為學生提供學習體驗機會。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缺少敏感性,教師要合理運用輔助手段,促使學生展開非連續性文本資源的整合,為學生布置更多針對性的訓練任務,促使學生在不斷閱讀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
(作者單位:福建省政和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