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提供獨立思考、積極探索、主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生。其核心是以生為本,讓學生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激發潛能,讓數學課堂變成學生展示智慧的舞臺,讓數學課堂簡單而高效。
一、投石問路,激發探究欲望
小學生年齡小,具有喜歡游戲,不喜歡被束縛的特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來引導數學學習。因此,在導入環節,教師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樂學心理,使學生積極進入知識的探究中。
筆者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原型,多媒體播放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中秋節到了,明明一家一起賞月吃月餅。只見爸爸拿出3塊一樣大的月餅,他首先拿出其中一塊平均切成4小塊,并遞給明明的媽媽一小塊,明明見了,喊道:“1小塊太少了,給我多一些?!敝灰姲职帜闷鸬诙K月餅,并把它平均切成8小塊,遞給明明2小塊,樂得明明直叫好。一旁的妹妹也叫道:“我要比哥哥和媽媽多!”爸爸拿出第三塊月餅,平均切成12小塊,遞給妹妹3小塊。一旁的媽媽笑得彎下了腰。筆者問:“妹妹真的分到最多嗎?”學生紛紛圍繞該問題進行思考并討論。同時,筆者引導學生用同樣大小的圓形紙片代表三塊同樣大小的餅,動手操作驗證。就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新課的學習。
在導入環節設置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就更有針對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不僅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也培養了他們的數學素養。
二、因勢利導,激活問題意識
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帶動著數學教學的方向與進度,影響著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教師只有在學生學習的關鍵處與知識的銜接處,因勢利導,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以問題為導向,增強學生的思維張力、情感張力和智慧張力。
如“三角形的分類”的教學,某教師讓信封中的三角形露出一個銳角,讓學生猜是什么三角形。生■:“它可以是銳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生■:“它一定是個銳角三角形?!睅煟骸八降资鞘裁慈切??你能從這個銳角看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嗎?”生■:“銳角三角形必須有三個銳角,而我們暫時只看到一個銳角,不能確定是什么三角形。”師:“再露出一個銳角,大家能否猜出來呢?”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銳角三角形。”
這時,教師把圖形完全展示出來,是鈍角三角形。學生一片嘩然。接著,教師及時拋出問題:“為什么會猜錯呢?什么樣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呢?”通過這個活動,學生進一步掌握銳角三角形的特征。
接著猜測第二個圖形。教師從信封中抽出一個直角,學生思考后回答是直角三角形。教師:“為什么看見一個直角就能判斷它是直角三角形,而看見兩個銳角還不能準確判斷呢?”學生交流得出“直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直角。銳角三角形,有三個銳角,最大的角是銳角”。緊接著,教師說道:“現在不露出圖形,如果只給一個提示,你們希望老師怎么提示你們?”學生:“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這樣,憑借教師給出的最大角是什么角,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特征。
三、多元評價,實現自我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他們學習的發展與變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善于創造機會,適時做出教學評價,讓學生在課堂上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自我發展。
如在教學“積的變化規律時”,筆者首先設計了以下口算闖關游戲。
3×3=?搖?搖?搖?搖3×30=?搖?搖?搖?搖3×300=
6×2=?搖?搖?搖?搖6×20=?搖?搖?搖?搖6×200=
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以上每行3個算式的因數有什么特點,積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主動經歷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猜想、舉例、驗證的過程中實現方法的遷移與運用。在鞏固拓展環節,筆者沒有通過大量枯燥無味的習題進行機械訓練,而是設置不同層次、開放靈活、具有啟發性與挑戰性的題目。
1. 誰是冠軍。根據第一個算式的結果,直接寫出下面算式的得數。
15×12=180?搖?搖?搖?搖24×25=600
15×120=?搖?搖?搖 ?搖240×25=
45×12=?搖?搖?搖?搖? ? 12×25=
2. 拓展題: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56平方米,把長縮小到原來的四分之一,把寬擴大4倍,這個長方形就變成了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它的邊長是多少?
學生做不同類型的題目,筆者給予適時評價,促使學生加深對積的變化規律的認識與掌握。就這樣,教師在學生學習、探索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為學生提供彈性思維空間,讓每位學生實現自我發展。
四、走進生活,拓展思維空間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盡量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深度融合。
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筆者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長方體的包裝盒,讓學生從實物中觀察長方體的表面特征。筆者再適時設計問題,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思考:長方體共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有哪幾組相對的面?如果長方體沿棱長拆開,可以發現棱長具有什么特點?就這樣,在教學中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維能量。
又如,在復習“面積”時,筆者布置這樣一道題:假如給家里的餐桌鋪上玻璃紙,要買多少平方米的玻璃紙?這道題是讓學生理解題意,明白這是要求桌子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再讓學生回家后實際動手測量得出桌子的邊長或半徑,并引導學生求出需要買多少平方米的玻璃紙。同時,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筆者在講解時進一步提問:玻璃紙是要比桌子大還是和桌子一樣大?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數學問題不再抽象、枯燥無味。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思維,學習空間更為開闊,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數學素養也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十七小學?搖?搖?搖?搖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