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豪
摘 要:在中國不斷積極擁抱世界,堅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每一個城市的地標性高層建筑,都會進行全球招標,而西方建筑事務所往往中標。在這個大背景下,打破中國建筑缺乏本國設計師的現狀,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文章探索塑形手法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運用規律,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中國優秀建筑,主張將其運用在中國高層建筑上,同時引入設計的系統化、模數化和標準化,貫徹迪特·拉姆斯的“好設計的十大原則”,來為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發展提供一個思路。
關鍵詞:塑形;高層建筑;建筑外觀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飛速增長,但文化建設卻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現代化建設中,一棟棟鋼筋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西化的中國現代建筑誠然已經看不到多少中國民族文化的痕跡,導致中國大多數的城市在建設時變得“迷茫”,不知不覺中城市擴張成了“復制粘貼”,建筑思想更是由“向外封閉、向內封閉”走向了“向外封閉、向內開放”,究其原因是脫離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土壤。國際主義風格的盛行,嚴重沖擊了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因此,要對此做出改變,需要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為理論平臺[1],將中國傳統建筑以現代化的形式帶回到人們的視野中,以建筑學的理解將塑形手法運用于當代建筑創作中,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技藝的傳承。通過塑形手法提出一條中國建筑發展的道路,以傳統文化為基點給探索民族發展這個大命題提供一個選項。
本文通過分析案例建筑的塑形手法里面蘊含的現代美學,結合綠色生態、節能低碳的新要求,得出基于新時代新發展需求的建筑塑形手法。文中案例運用疊加、凹凸、切割等建筑塑形手法實現建筑形體加減后,通過外立面的起伏和錯位,以及光的引入與風的流通,實現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的環保設計,從而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加城市經濟發展機遇。可以此為借鑒,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體系。
一、發展中國建筑文化的剛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人們對傳統“小火柴盒”的厭惡逐步增強,進而轉向追求外形更加本土化、特異化的建筑。目前中國建筑發展與經濟發展相脫軌,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落后的建筑設計思維并不能滿足人民日漸增長的需求[2]。
城市中不同時期的建筑往往體現著所處時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特征。對于人們來說,帶有時代感的建筑容易引發人的情感共鳴。人通過過往建筑而產生回憶、留戀等。如我國廣州地區愛群大廈和南方大廈就保留了大量歷史回憶,成為街區的主景,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創造一個意象世界。大量相同的城市建筑使意象同質化,從而使人們對城市的印像同質化,導致傳統的鄰里關系走向冷漠和漠視,甚至敵對。
建筑構成了人們進行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人們在建筑中活動,可以由內而外認知和感受建筑文化和設計。我們要重構建筑塑形手法,引入現代美學和設計學,引入傳統建筑文化,引入當地的地域文化,來探索嶄新的建筑設計思考方式。
重構建筑塑形設計手法,可以推動我國的建筑藝術發展,將中國特色表現于建筑之上,打破建筑設計向城市中心商務區集中的現況。
二、塑形手法運用實例
(一)廣州東塔
廣州東塔以疊加的建筑塑形手法,運用多個立方體進行疊加的空間形態,對建筑外立面做加法,采用巨型框架-核心筒結構,實現最大的平面開放性、最大的空間利用效率、最靈活的幕墻設計和最佳的景觀能見度。在基礎材料上也進行了創新,使用綠色混凝土,減輕建筑自重的同時,較傳統混凝土在強度上有所提升。通過延伸臂架對建筑內結構做減法,從而在塔頂與塔身平臺形成3個Z形的退臺設計:在66層第一個退臺形成朝西辦公區頂部平臺,做成一個空中公園,可欣賞到太陽的西落;在91層第二個退臺形成朝東國際公寓區頂部平臺,同樣是做成一個空中公園,可欣賞到太陽的東升;在107層第三個退臺形成五星級酒店平臺,形成一個以戶外花園為主、特色餐廳及天際酒吧為輔的多功能空間。特色餐廳及天際酒吧各設有室內及戶外空間,廣闊開放的平臺,可欣賞到太陽的東升西落,還可以欣賞到珠江上美麗的風景,更可觀賞到廣州小蠻腰等高層建筑劃破城市天際線的獨特美景。設計師以功能決定結構的概念,將廣州東塔分為三節,通過節節收進,表達竹子生長節節上升之意。
(二)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以凹凸的建設塑形手法,運用立方體設計小體塊的凹凸的空間形態,來表達“珍寶容器”的概念。在結構上采用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載巨型懸挑鋼桁架結構體系,實現大挑空無支撐柱的展覽需求,對建筑外立面做減法,塑造出象牙球的形態美。在建筑空間上采用以展廳為中心層層遞進的布置方式,展廳、走廊、中庭緊密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建筑中庭結構做減法,在展廳回廊懸挑出錯落有致的休息空間和多功能空間,給中庭添加了趣味。運用虛實手法,利用透明的隔斷自然地引導游客從中庭回廊到展廳前臺再到休息過廳,形成一個完整功能動線。由于中庭多個空間的相互穿插,空間層次相互滲透,出現了混合布置的展館空間,出現復式區域,為展品擺放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入口大廳的頂層天窗,形成現代的天井,使自然光線由天窗射入,節約了室內照明的能源消耗,也為室內提供了不同時間段的自然光影效果。在建筑外部的綠色草坪由中心向四周衍生,略帶坡度又起伏有致,仿佛拖著寶盒的絲綢裝飾,自然融洽中又帶有一絲絲綢的獨特韻味。
(三)廣州圖書館
廣州圖書館以切割的建設塑形手法,通過斜向的分割手法創造了“書”的體量,從造型上就形成了極具雕塑性的特色,采用Z型的、南北短東西長的布局方式,結合廣州地區的騎樓文化,對各個入口進行挑空設計,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傳遞廣州韻味。圖書館的中庭南北朝向,中庭由底到頂的玻璃幕墻,提供了充足的自然環境采光、通風。而斜向Z型的布局方式,表達為一冊物理性的“書”,創造出內部和外部建筑空間的自然過渡。建筑外表面利用石材的隨機堆砌,以“層層疊疊”和“虛實結合”所特有的造型設計表達出硬皮書的質感及歷史文化的沉淀感,在粗獷的外立面下展現細膩曼妙的曲線。東西立面在視線的適宜高度開孔窗,在可以眺望的同時,減少大面積開窗導致的大量空調能耗,節能低碳,綠色環保。南北入口處使用曲面的玻璃幕墻,一實一虛一實,一凸一凹一凸,透光玻璃、石材和啞光玻璃三種不同的材質在此相交融形成了一個層次豐富的獨特空間。平滑的玻璃與粗糙的石材幕墻產生對比,突出建筑內部曲折靈動的空間。
(四)廣州大劇院
廣州大劇院以圓滑的建設塑形手法,通過邊緣平滑的圓滑手法,將兩個大小不一的體塊變成珠江水流下的“圓潤雙礫”。兩個“礫石”共同支撐起一個架空層,與毗鄰的水池、草坪,構成一個開放性公共空間,打破室內外的隔閡,將外景引入室內,也將內景導出室外,創造城市建筑與城市景觀的無縫銜接。建筑內部基本沒有垂直的建筑結構,外立面的不規則幾何形體衍生到室內,既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可以減少異形外面對內部空間的浪費。“礫石”的外觀是傾斜圓滑并存的,僅鋼結構——折板式三向斜交網殼,就有64個面,47個轉角。對比鳥巢擁有四分之一的對稱結構,廣州大劇院沒有一個節點是一樣的,所有的鋼結構都是獨立且別致的,沒有規律可循,在國內甚至沒有相對應的規范標準。外立面屋頂幕墻一體化的石材設計,構成了“虹吸排水”系統,通過龐大的石材表面積,增大雨水接觸面,利用石材與石材間縫收集雨水,供建筑內部日常使用,減少對外部水源的需求。
三、結語
嶺南地區地標性建筑中不斷增加的地域化特征,象征著嶺南地區的國際主義風格走向式微。后現代主義建筑開始崛起,并且蓬勃發展,體現出嶺南地區已經以批判性地域主義理論來分析城市建筑對當地文化的影響。雖說嶺南地區在建筑設計上已經跟國際上接軌[3],但調研后發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建筑設計方面格外突出。
以廣州城中村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修筑的建筑通常裸露紅磚或青磚。90年代以前修筑的建筑,外表一般以細石水泥外表面為主,是沒有瓷磚的,使用的是當前已經淘汰的塑鋼門窗。步入90年代以后,建筑外表面開始使用瓷磚,瓷磚類型以長方形紅色和黃色為主,建筑之間的差異取決于紅色與黃色之間的色差。2000年以后修筑的建筑,開始普遍使用一些西式的羅馬柱和窗花,在房屋的邊緣做一些西式的石膏線裝飾。中式建筑的韻味不斷減少和消失,新意也越來越少。例如某些城中村的樓房,從房屋布局到房屋外型,已經模板化。
一是由于廣州地區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不斷增加,在修筑時考慮到對成本的壓縮和控制,從而使用通用化模板,來節約設計開支和其他開支。[4]二是因為廣州地區相對于內陸地區而言,接受到的國際影響會更加深刻,國際主義風格的影響也更加明顯,導致地域文化特色被同質化,從而使“千樓一面”盛行。三是在傳統觀念下,對于GDP的過度追求和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導致樓房需求大幅度增加,模板化施工和模板化建筑便應運而生。過度的模板化建筑,使城市陷入“千樓一面”的困境。
打破這個現狀的關鍵,就是在新時代的建筑形象中看到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智慧和力量,把建筑設計作為顯現人民群眾改造社會和自我改革的實踐,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體系。
參考文獻:
[1]袁程.中國獨立住宅在西化背景下的發展[D].深圳大學,2019.
[2]賈韶宇.基于城市與建筑維度下城市高層綜合體活力營造初探[D].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2019.
[3]宮奧西.中國當代建筑中園林意趣的實驗與表達[D].華僑大學,2019.
[4]李偉.建筑學視角下的裝配建造與空間操作整合策略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20.